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溜溜”在官话方言区普遍被使用,它在各地方言中的共时存在反映着它的历时演变。本文立足于方言材料,探讨了“溜溜”的起源及词义引申的状况,并从韵律学的角度解释了“溜溜”使用中的一些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2.
孙骏 《教育文汇》2010,(6):54-55
转眼间,农历新年的正月十五又过去了,但故乡的田野上依旧没有一丝火光。这种情形我已记不清从何时开始,但确乎已经好多年了。虽然时间的流逝可以冲淡我们的一些记忆,可是儿时发生在正月十五晚上的那些事儿却历历在目,就像刻在小树上的印记,越年深日久,越扩大分明……  相似文献   

3.
陈升阳 《阅读与鉴赏》2011,(5):57-57,21
一、预设篇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位慈祥的母亲和一位严厉的父亲对孩子的爱。如何让12岁的学生去读懂那伟大的母爱和深沉的父爱.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我觉得.寻找一些细节,剖析一些字眼,然后去细细品味,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散诗《雪》。我至今尚能记诵。 在备课时,我参阅了人教版的教学用书,写好了一篇简案。便去上课。其中课后《研讨与练习》有一题要求学生理解“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的意思。我照例是让学生先思考再讨论后回答,可是被提问的几个学生,站在那里,摇摇晃晃.没有人能说出个所以然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因为,你的父亲在家等你》是一篇叙事简洁、感人至深的好文章。 文章写星期三下午因老师开会,学校提前放学,“我”和两个同学乘机到公园去玩。一直玩到天黑。回家时出于好奇,三人又凑钱买了一包香烟,因忘了买火。遂向路人去借,恰遇前来寻找的父亲。因天黑看不清面目,“我”竞称父亲为“哥们儿”。父亲沉着冷静,将错就错,并未向儿子发火训斥和点破身份,而是劝三个中学生吸完烟赶快回家。因为,“你的父亲在家等你”。“我”幡然悔悟,把烟扔掉踩灭,让两位同学赶快回家,  相似文献   

6.
追寻的足迹     
陈颉 《神州学人》2010,(6):26-29
勤奋比聪明更为重要1965年,我出生于上海,父亲是一名工程师,母亲是高中的数学教师。“文革”期间,父母双双被下放到杨浦区上海柴油机厂车间劳动。父母不想让我受到影响和牵连,把我送到外婆家。读小学的时候,我才回到父母身边。离开外婆的时候,我难过了很久。那时我对学习一点兴趣都没有,有时甚至把课本撕掉。舅舅吓唬我说,如果不好好读书,以后我就只能去乡下。改革开放以后,  相似文献   

7.
嵇珺 《教育导刊》2007,(1):41-42
最近,读到一篇文章《父亲不会忘记》,我被深深地打动了。文中有这么一段:“在你早上穿衣服上学时,我因为你没有把脸擦干净而骂你,又在为你的鞋脏而骂你。……早餐时我也在找毛病。我骂你把食物打翻,吃饭时候狼吞虎咽……看见你跪在地上打弹珠,把长袜都磨破了。我完全不顾你的面  相似文献   

8.
去年十一长假和家人一起去了世博会.人那个多就不用说了,我看主要还是中国人。可是我的妈妈一直在乌泱乌泱的人群中找外国人,找到一个.赶紧捅我:“快去。快去,多好的机会呀!”看我不肯上前.她恨铁不成钢地数落我:“学了多少年外语。你也让我们看看你到底能说几句呀,不是为了你,我们花这么多钱来上海干什么……”忍受不了这唠叨,我只好...  相似文献   

9.
我有一个心愿,那就是设立“父女节”。错!不是“妇女节”而是“父亲”的“父”.“女儿”的“女”。为什么要设立这个节日呢?请听我慢慢道来——  相似文献   

10.
5岁时我离开南京,来到上海。 当时我不知道的是,我父亲已被划为右派去农场劳改,我母亲无法抚养四个孩子.这才把我送到祖父祖母身边。  相似文献   

11.
陈旭 《教师博览》2007,(8):54-55
一位上海的同学在电话里告诉我她5岁的女儿发着烧、打着点滴还参加了期中考试,“是孩子自己要去的.就那么要强。”她补充说。  相似文献   

12.
有一对同卵双生的兄弟,一位(哥哥)考入了清华大学,有诸多成就,而另一位(弟弟)则成了穷困潦倒的“小偷”,为邻里所唾弃。有一天,一位记者去采访他俩,记者先找到了那位有诸多成就的哥哥,问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他答道:“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爸爸体弱多病,收入极少,妈妈又患有精神病,没有人管我,我只有去努力。”此后,记者又设法找到了那位穷困潦倒的弟弟,问他为何落到这种地步,他答道:“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爸爸体弱多病,收入极少,妈妈又患有精神病,没有人管我,我只好去偷。”  相似文献   

13.
14岁那年,父亲给我找了个继母。继母带来了一个男孩,比我大几个月,我叫他“喂”。家里陡然增加了两张嘴与“喂”的学费,父亲的脸开始阴沉起来。每到吃饭时,“喂”总是低着头一粒粒地扒着碗里的饭,吃完了也不敢再去盛第二碗,因为父亲在旁边冷眼瞪着。只有等我和父亲先后离开桌子后,  相似文献   

14.
史峰 《广东教育》2006,(12):29-30
有一次.我去一所村小听视导课。执教教师讲的文章是杜甫的《绝句》.应该说这位老师讲得挺好,带领学生将诗中的意境体会得入景入画。在讲课中,有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老师,诗中为什么写成‘两个黄鹂鸣翠柳’?小鸟前面的量词应该芟是‘只’呀.‘两只黄鹂鸣翠柳’才对吧?”  相似文献   

15.
罗翔 《教师博览》2007,(7):27-27
1979年.我高中毕业后在村里担任了民办教师。那晚父亲乐颠颠地说,祖宗烧了好香,这回咱家里出了一个“先生”了。乐过之后,父亲郑重地告诫我:“翔儿,千万要把娃儿们教好,给咱家争口气。”我把父亲的话揣在心窝子里。  相似文献   

16.
马海 《生活教育》2009,(3):61-64
1974年4月10日.我父亲马侣贤因胃部出血在医院开刀后出现心力衰竭,最终离开我们,到现在已经整整三十多年了。这三十多年中,我父亲的音容笑貌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如果他能够多活一些年月,看到“四人帮”垮台.看到祖国建设如火如荼迅猛发展,看见学陶、师陶、研陶的大好形势,心里该有多高兴啊!  相似文献   

17.
“家族小说”中的“父亲”是“传统”的象征。现代文学史上的“父亲”是一个错位的“被告”;“十七年”时期的“父亲”分显性和隐性两种;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家族小说”中,父子之间是一种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18.
周六中午,打开电视,欣喜地看到朱永新教授正在《天下父母》栏目介绍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其中,朱教授谈及了自己的父亲。他的已过世的父亲亦曾是一位教师。当主持人问他,你父亲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他说,小时候,父亲每天坚持让拽早起,5:00-6:00写毛笔字,这个早起的习惯至今我都未改变。我们这里是“朝九晚五”的作息制度,当人们8点起来时,我已阅读书籍和恩考问题近两个小时了,这是父亲对我最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1.你喜欢看电视吗? 2.我看天快要下雨了。 3.你把我看成什么人了? 4.这要看你是什么意思。 5.不要把我当作小孩子看。 6.依我看来。这简直是胡闹。7.看来我们得走回去了。8.看在你父亲面上,这回我不开除你。9.李大夫把她的肺炎看好了。10.她看起来没有多大变化。  相似文献   

20.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苏教版)第十三课《早》里写道:“我忽然明白了清香的来源:是蜡梅花。”文中还有多处出现“蜡梅”这个词。当我上这课时,在黑板上板书“腊梅”这个词时,学生们立即向我指出:“老师,您写错了,课本上是虫字旁的蜡。”于是,我向学生解释:“腊梅是一种植物,它冬季开花,腊指农历十二月,符合这个意思。而且文章开头交代去参观三味书屋的时间正是在酿雪的天气里,应该是腊梅。”课后,我把这一问题提出与其他老师探讨,有的老师与我的看法一致,而有的老师则认为应该以课本为准,理由是与教材配套的一些教案及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