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风俗通译》(后文皆简称《风俗通》)是汉末学者应劭所撰的一部古代杂史类专著,其以声训为其主要训诂方法,训词和被训词之间,大多数在声、韵两方面都有一定联系,这为我们从语音角度探求命名之由,进而探索汉末风俗人文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分析虚词,较难完全依据字形,关键要借助于语音。本文试将“声近义通”之训诂学传统方法运用于主要体现语法功能的虚词的研究上,对有通用现象的一组字,进行包括声纽和韵部在内的语音上的全面考察。针对目前存在的“声近义通”研究中的重韵轻声现象,本文指出,在声纽和韵部皆可或同或近或转的前提下,在有实际语言材料证实的基础上,始可判定虚词用法的“声近义通”。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戴震《毛诗补传》中语之转、一声之转、声义通这三种声训进行了考察,考察后得出:戴 震在《毛诗补传》中所提出的语之转、一声之转、声义通都以声纽双声为主;韵部则复杂多样,有的以韵部有 联系为主,有的则与韵部无多大联系。  相似文献   

4.
《广雅》177组单音节同源词,有音同、音转、音同音转、混合音转等四种语音关系类型,以音转为主。声转规律表明,声母流转,韵部以叠韵为主,声母关系的远近,与韵部流转频率的高低密切相关;韵转规律表明,韵部流转,声母以双声为主,韵部关系远近,与声母流转频率的高低紧密相连。《广雅》单音节同源词声转和韵转规律体现了汉语同源词音转规律的共性原则。  相似文献   

5.
古本纽和古本韵是黄侃古音学的基石,本文正面阐述黄侃以代表字的切止字推求古本纽,从黄侃所举本声本韵,本声变韵,变声变韵三类代表字概括出推理逻辑式,即从个别到一般,进而在一般意义的逻辑法式上看出黄侃在“求解古本纽”本题时并没有涉及古本韵问题,只是代表字的选择和分类才把韵部作为参照,而这是找代表字,不是找古本纽。从大量的审音表目材料看,也可说黄侃古本纽从中古声类音系统纳内部审得,更能表明求古本纽与古本的韵无关。黄侃把中古开口一等,四等韵作为上古本韵的选择对象,按此标准在黄侃求证本韵时列出的作业表:钱玄同《韵摄表》上作业,准确率分别达97.1%和91.1%,求古本韵与古本纽无关。以一等韵和四等韵为上古本韵,合乎现代音系学原理,黄侃还中经钱玄同受到高本汉的间接影响,黄侃并没有用循环论证。  相似文献   

6.
地下出土的文献材料对上古音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对20世纪利用出土文献研究上古音的成果做了全面的总结并简单加以评述,包括利用出土文献对上古音系的研究;对上古某一声纽或韵部的研究;对上古方言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7.
清浊是中古汉语声纽的一个重要音素,也是汉语语音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但唐以前谈音韵者对清浊的分析却是含混的,或以为清浊是声势的弇侈,或以为是韵的等呼。宋人始以清浊言声纽,《切韵指掌图》卷首列《三十六字母引类清浊图》,《韵会举要》则有纯清、次清、纯浊、次浊等名目。清  相似文献   

8.
重纽问题是音韵学研究领域中一个至今仍悬而未决的重要问题。所谓重纽,是指在同一个韵中的喉、牙、唇、音字反切上有对立,中古韵图分别列在三、四等的一种语音现象。《史记正义》中的重纽出现在支、脂、仙、宵、盐、等几个韵系中,这在同时期的语音材料中已算得上是分布广泛的了。因此,《史记正义》为我们研究重纽这一重要而复杂的语音现象提供了一份弥足珍贵的资料。张守节氏长于地理,精通音韵,积三十余年时间撰成《史记正义》(以下简称《正义》)三十卷,自宋人以“三家注”合刻行世后,多所散佚,已远非原书面貌,诚为可惜。本文音切从商务百纳本《史记》(1958)和张衍田《史记正义佚文辑校》(1985)两书中辑得。  相似文献   

9.
《切韵》系韵书是中古音研究的核心材料,该系列韵书所承载的语音系统是“前溯上古音,后联近代音”的重要枢纽。学界对该系列韵书语音一直保有高度的研究热情,该研究领域而今已是硕果累累。文章将从音系研究、反切考察、又音研究、重纽研究等四个方面概述《切韵》系韵书语音的研究成果,从项目申报和硕博论文选题等两方面呈现其研究趋势,并为后续研究提供些许建议,以求启迪后学,推动《切韵》系韵书语音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训诂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形训,一是声训。形训就是所谓“据形求义”,即根据古汉字的形体构造来寻求字义。形训的依据是汉字的表意性,即之所以能够运用形训是由汉字的形义统一的造字规律决定的。形训也有其局限性:字形只是文字的外在形式,声音才是文字的内在形式。所以,训治不能总拘泥于字形,而应从内在形式——语音方面下功夫。声训就是所谓“因声求义”,即是通过寻求词语的语音联系来探求和解释词义。声训的理论前提是“音近义遗”,但是音近义通的依据又是什么呢?这种音近义通的原则是不是适合于语言的整个范围呢?因此,本文试…  相似文献   

11.
中古音是汉语语音史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主要叙述了中古时期的语音系统,即声母系统、韵母系统、声调系统发展变化的概况,从而使我们了解现代语音或普通话声、韵、调的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12.
《说文解字注》中,"冒"及"冒"声字的古音被归入不同韵部的事实说明:"同谐声者必同部"理论并非段玉裁关于形声字古音归部的原则。段玉裁对"冒"及"冒"声字的古音归部是从两方面着眼的:韵脚字依实际押韵归部;非韵脚字,或根据同韵系联,或取其今音上推。要注意的是,同韵系联的归部法,仅适用于同声符且中古同韵的字。段玉裁所谓"同谐声者必同部"的理论仅是从造字谐声的角度来说的:形声字创制之初,在同一语音系统内,其读音与其声旁之读音必当一致。  相似文献   

13.
清代钱绎《方言笺疏》中的“古同声”是用来沟通两个或两个以上被训词意义关系的声训法。“古同声”具体表述形式大同小异,但其涵义基本一致。大多数“古同声”具有比较近的语音关系。这说明钱氏运用“因声求义”这一理论武器进行训诂实践,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语义联想与语音联想的同时并进 ,是声训区别于形训和义训的心理特征。它由词义的表达方式和声训的理论基础所决定 :首先 ,词义的表达方式 (即词的语音形式 )与词义特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其次 ,声训的基本原则是“音近义通” ,除了语音上的联想之外 ,还必须作语义上的联想。事实上 ,抓住词义特征 ,进行语音联想是古代声训实践中的普遍现象 ,许慎、段玉裁等都是在释义过程中将解释字包含的“意”通过读音相近的联想推举到对被释字的认知上。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声、韵、调三个方面考察明代四川方言语音的发展情况,通过对明代文字材料(主要是<蜀语>)的研究发现:明代四川方言语音有平、上、去、入4个调类,16个韵部,舌面间声母还没有从舌根音声母中分化出来;而当代四川方言语音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有37个停止韵声,19个辅音声母.  相似文献   

16.
语音与修辞     
汉语语音的修辞作用是一种客观存在。本文着重论述了汉语语音与修辞的关系,总结了汉语语音在摹声、迭音、双声迭韵、押韵、声调、音节、儿化韵、谐音双关、谐音析字、语音飞白等十个问题中的修辞现象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重纽问题的研究一直是音韵学研究的一大难题。本文分别就重纽研究中的三个焦点问题简要地进行了论述:一是到底那些韵系存在重纽,除传统八韵系的观点外,各家的看法不尽相同;二是重纽韵舌齿音的归类,在用系联反切下字的方法难以解决的情况下,日本学者提出的“类相关”理论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三是重纽韵究竟反映了什么样的语音事实。  相似文献   

18.
刘冠才:《两汉韵部与声调研究》、《两汉声母系统研究》上古音研究,一向是详于先秦而略于两汉。刘冠才教授的《两汉韵部与声调研究》和《两汉声母系统研究》,就是为了弥补两汉语音系统研究不足而先后推出的两部新作。  相似文献   

19.
从东汉碑刻通假字考订东汉语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理出45方东汉碑刻中的通假字,确定这些通假字以及它们的本字在扩韵》中的声韵调以及其上古音所属韵部,并据此考订东汉语音。从东汉碑刻中的通假字来看,东汉时期语音与衔经》韵文为代表的上古音大体上相近,同时也存在一些特点:声母方面,清浊音的分别、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的区别和中古音相比不甚明显;匣母与见组声母同属一类;邪母与喻四、定母的关系十分密切。韵部方面,个别韵由上古音到《广韵》音系的演变在东汉已经显露出开始的迹象;东部和冬部相通等等。  相似文献   

20.
姜特立是南宋浙江丽水人,研究其诗歌用韵不仅有助于了解其诗歌韵律,而且有益于南宋丽水方音的研究。古代诗歌用韵能反映通语和方言的语音状况。姜特立诗歌875首,共923个韵段,系联为18韵部;不同韵部之间存在合用现象,如歌梭部与麻邪部合用、歌梭部与模鱼部合用、侯尤部与豪宵部合用等,这些合用现象透露出南宋丽水等浙南地区的方言语音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