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梳理儒、道、佛家体育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对儒家体育美学审美价值的反思,道家体育美学思想的审美判断和佛家体育美学思想的审美感知进行了阐述。研究认为,儒家体育美学的审美价值体现在个体生命的追求,道德价值的塑造和体育伦理的教化;在道家思想文化体系中,强调“身与物化”的审美价值取向,把阴阳、刚柔、虚实、动静等相对立的哲学概念范畴作为审美价值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2.
西方通俗文学最重要的价值取向主要侧重于表现对人类精神的特别关怀和西方普通百姓深层的审美心理以及揭示人类社会历史的丰富内涵上.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通俗文学的人文层次、审美层次和历史层次的价值追求,探寻通俗文学价值取向的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3.
随着丑学地位的不断上升,丑角的审美价值得到了空前的肯定。在京剧《女起解》和莎剧《皆大欢喜》中,崇公道和试金石都具有外丑内美的审美倾向,体现出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标准,是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及肯定。但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作家不同的情感体验,中西方戏剧中的丑角又有所区别。丑角在美学历史上有其独特的价值,研究东西方丑角的丑学内涵,打破了抑丑扬美的美学传统,呈现出艺术表现的多样性,为中西方的美学史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4.
以中国古代审美哲学思想的演变为基本线索,从古代审美心理的本质特征、美学范畴中的美德关系和美德结构等三方面论述了传统美学思想中道德价值取向的基本内涵。其主要观点是:中国古代审美价值体系以道为根本哲学基础,以人格建构为价值主体,以美德统一为价值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5.
:“文人画”作为一种绘画艺术形式 ,或者一种绘画美学思想 ,自宋代以后在中国传统画坛一直操执牛耳 ,充当盟主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人士大夫的审美价值取向 ,本文通过从审美创造和艺术风格入手的“逸”到转变和扩展为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层面的“逸”的分析 ,着重阐述了“文人画”审美价值取向的主调——“逸格”境层的创构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6.
审美是劳动教育的价值追求。进入新时代,人们的劳动从追求小康生活向追求美好生活转变,劳动教育也应顺应时代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从审美角度提升劳动教育效果。过去劳动教育存在功利化倾向、技术化取向、体力化偏向而脱离美学视野,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要提升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审美价值,就需要更新劳动教育观念、完善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7.
明清实学是从宋明理学到近代新学(西学)之间的重要环节.明代实学则是明清实学的重要阶段。作为明代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启蒙实学,最突出地体现出明代实学美学思想的显著特色。研究明代启蒙实学的美学思想,可以很好地了解、掌握明代实学美学思想的独特品格。明代启蒙实学美学较之宋明理学美学.在审美理想追求、审美价值取向、审美人格塑造等方面.都发生了重要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论左翼文学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价值高于审美价值。是左翼文学价值取向和政治化倾向的具体体现。是左翼文学追求政治效应和社会效应、左翼作家政治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强化、时政冲击作家艺术个性、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武装左翼作家文学观念的必然结果。这种美学选择。既限制了左翼作家的艺术胸襟。又使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价值有了新的内涵。美学风格发生变化。崇高美悲壮美成为左翼文学独特的美学品质。  相似文献   

9.
人类对美学的探索表明,绘画是绘画者自我生命和心灵的艺术化投射,是以审美为基础的创造过程。绘画教学必须建基于审美取向之上,以审物之美、审意之美和审形之美为基础改进现有的教学范式。在绘画的审美过程中,美学场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它通过物理场、心理场和文化场的融通为绘画者带来了美感体验。实证研究发现,个体在美学场中的美感体验是由内趋性等8个因素构成。绘画教学的审美取向要求教师重视美学场域的价值,从物理场、心理场和文化场三个方面做好绘画教学美学场域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随着历史的发展与推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进步,审美价值取向也越来越多样化。有的人追求简约大方的美,而排斥那种繁杂堆砌;有的人追求自然朴质,而反对华丽造作等等。研究影响审美价值判断的差异性,是引导人们树立积极向上的审美价值观,对促进社会的进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美学研究者、艺术家的审美修养,审美情趣,思想境界的提高具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