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以《桃花源记》的两个颇具代表性的译为个案,其一为英国汉学家所译,另一为资深翻译家杨宪益所校(译不详),指出James Hightower译更易为中国传统化交流的对象——西方读所认知和接受。笔以精神分析为视角,从译主体所具有的不同化心理及思维差异和不同的读对象群反应等层面探讨了不同本的化语境制约功用及审美接受并揭橥了英国翻译理论家Peter Newmark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念在两译里的映现。另外,笔认为这种翻译批评观一定会丰富翻译批评及实践。  相似文献   

2.
随着世界各国交流日益频繁,文化输出和传播成为体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唐诗作为中国漫长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创造人类文明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一席之地,应该得到广泛传播。由于语言不同、文化不同,这种传播涉及到唐诗英译如何精准表达的问题。本文通过论述唐诗英译的重要性、汉英两种文化的差异以及唐诗英译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翻译策略等来探究唐诗英译中人称代词的互换。  相似文献   

3.
化的共性使语际间交流转换——翻译成为可能;但化的个性又使得翻译面临一个难题:如何对语言中的化因素(差异)进行有效转换。本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翻译中对化因素的处理应视译的目的、本类型、译读的不同而辩证地采取“异化”(alienation)与“归化”(adaptation)两种方式,以期进行有效的翻译。  相似文献   

4.
张霜 《考试周刊》2007,(26):117-118
唐诗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一直吸引着众多的翻译学者。但因唐诗用词的高度凝练和其丰富的意韵,在翻译唐诗时如何做到达意、传神、存境也一直是翻译家感到为难的问题之一,翻译理论家更是对汉诗外译提出了不同的翻译理论。本文以辜正坤先生提出的诗歌赏析五象美论之一的意象美为出发点,来品赏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许渊冲先生英译的唐白居易《长恨歌》的两种译文。  相似文献   

5.
中外译者的合作翻译是唐诗英译的最佳翻译模式.但是诗歌的意象、意境的翻译仍是中外译者的最大困难.通过对唐诗景物造型特征的研究,以雅克不逊提出的"符际翻译"理论为方法论,以<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为例,论证了画成为翻译唐诗意象、意境的有效辅助翻译手段,使诗歌"诗歌视觉化",可以更好的展现原诗的意象意境.  相似文献   

6.
本文借鉴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对方志彤和黄兆杰英译的《文赋》两个译本进行描写性、解释性比较研究。文章通过分析两位译者在预备规范影响下在文本选择方面的异同、在初始规范制约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翻译倾向以及在操作规范制约下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阐明翻译规范影响了两位译者的翻译行为并制约他们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进而塑成了两种译本在词汇、句法、篇章等层面同中有异的文本特征。本研究揭示了《文赋》两种风格译本的形成原理,以期对中国文学外译的译本描写与批评研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7.
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中的读者关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译读是学翻译过程中一个能动的主体,读对译语本的阅读和接受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行为。由于读的审美行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不同时期的主流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会有所不同。译对译读语言和化审美特征的关照以及对译读情感需求的关注是影响学翻译活动成功的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商标翻译是商务翻译的一种,与学术翻译不同,它有其独特的翻译原则、标准与方法。它以取得最大的宣传效果为原则,以化上的“入乡随俗”为标准,翻译方法不拘一格,有“音译、意译、增译、减译、转译、不译”等。  相似文献   

9.
在某些程度上,针对不同唐诗具体的文本功能,采用符合原诗语言功能要求的翻译策略,不失为许渊冲唐诗英译的妙处之一。许渊冲唐诗英译的美学策略体现了纽马克文本功能理论的合理性和实用性。纽马克的文本功能理论为唐诗英译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指导方向,使唐诗英译过程中的语言表达问题得到相对合理的解决。  相似文献   

10.
宇文所安的唐诗英译在西方汉学家的唐诗翻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耶鲁学派"的解构主义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对其唐诗研究产生了影响,继而影响了其翻译思想。本文考察了其译诗的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通过分析唐诗翻译的修辞特征和比较比喻性和列锦性修辞的翻译策略,以期为中国译者的古典和现当代中国诗歌的翻译提供借鉴。研究发现,宇文所安强调的唐诗修辞翻译的学术性与翻译的文学性并不冲突,而是为了满足唐诗史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作为跨化交际活动的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且是一种化信息的转换模式。化传播又给语言带来了新的词语和不同的表达方式,丰富了语言的内涵。但由于化差异的存在,导致了人们在交际中对同一事物或同一理性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释,有时,甚至引起误解。化翻译的关键是看译能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保持充分的化感知和化创造力,做到化上的“知情选择”。而在我国的翻译传统中,主体化对翻译活动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对于同一个本,其译的可读性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  相似文献   

12.
翻译作为一种跨化交际的桥梁,与语言和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同民族由于地理隔离而产生不同的语言和化,导致化差异的产生。由化差异而引起的英汉对译困难是译面临的最头痛的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化障碍比语言障碍更容易使人们产生隔阂。汉语和英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反映各自的民族历史和化背景。因此,译不仅应精通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还应充分了解这两种语言所蕴涵的化内涵,在翻译时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发挥译语语言优势和化承载功能,才能避免跨化交际中的由于词汇、语句等冲突引起的信息扭曲或流失。  相似文献   

13.
宁泉 《培训与研究》2002,19(3):96-97
翻译理论的发展表明,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而且是跨化交际活动,其中译的主体性逐渐为译界所瞩目。本从学翻译的视角出发,阐述了译的主体性在本阐释中的地位,同时又探讨了译主体性的限度,以求最大限度达到学翻译的忠实。  相似文献   

14.
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研究领域争论不休的问题。"可译性"是指"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字之间,通过翻译,将源语文本或单位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实现使用两种不同语言的人群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不可译性"则指"一种源语文本或单位不能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或单位,实现不了两种不同语言的人群之间的沟通和理解。"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译者的不懈努力,不可译渐渐变成了可译。本文简单地讨论了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不可译的可译趋势及不可译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任何一种翻译活动都离不开在翻译过程起决定作用的译,离不开译对原作的再认识与再表达。一部好的译作不仅是这种再认识与再表达的结晶,更是译独具特色的身份——翻译主体的证明。本就译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展开讨论。认为译误读与偏见现象的存在,两种化之间的冲突,致使译作与原作不能实现完全对等,只能达到近似对等。翻译本身就是一种体现译创造性叛逆的活动,这要求译在尽量保留原风貌,作思想的基础上,有必要根据译语化要求及读的接受能力,对原作做一适度转换或修改,以期实现近似对等。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一种跨化交际形式;在翻译过程中,译必须具有跨化意识,跨越译入语与译出语化间差异的障碍,实现语言的转换与化信息的传递。本从化差异的角度对英汉词、习语和句法三方面作了粗略的比较,从而对翻译策略的选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从语言文化的不同看翻译中的不可译现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两种化之间的转换。由于历史起源,生活方式以及生存环境等的不同,各民族在语言,化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翻译中也因此出现了许多不可译现象。为避免误译,我们必须加深对原语及其化背景知识的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18.
由于汉语和英语在语言特色、表达方式、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以及汉英诗歌特点的不同,在唐诗英译的过程中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结合运用不仅能使译文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还能使唐诗特有的风格更好地反映于译文之中。因此,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对唐诗英译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唐诗语言凝练、意象丰富、擅长借物抒情。意象图式作为隐喻认知的基础,将其引入唐诗翻译研究能为唐诗英译开辟新的视角。本文将以唐诗《芙蓉楼送辛渐》的两个译本为例,试图用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对译文进行分析,探索其意象认知与图式建构,以进一步利用意象图式进行唐诗英译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20.
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大批的中内外学者展开了唐诗英译这一项工作。唐诗翻译不仅要建立在两种语言以及两种文化的对等关系上,更要在这种对等关系中寻求一种美的结合点,使得译文形神兼备。旨在从美学角度出发,浅析张继的《枫桥夜泊》的两个译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