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熹主要精力用在阐发圣贤之学上,他著述宏富、弟子众多,平生讲道之功目不暇接。然朱熹自幼喜好书法,凭借渊博的学识修养和一生孜孜不倦地探索,朱熹成功地构建了其理学家的书法理论。朱熹对书法的认识闪烁着真知灼见,对后世的书法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朱熹的书法声名远播,“虽片缣寸楮人争珍秘,不啻鸡墙圭璧”。其书“意致苍郁、沉深古雅”,为南宋著名的书法“四大家”之一。  相似文献   

2.
路薇 《河池学院学报》2021,41(5):13-18,30
南宋朱熹既是理学家,也兼具诗人、书法家的身份.他以儒家义理为基底进行诗书创作,奉守严正持"敬"观,并将持"敬"的功夫从理论层面延伸至个人行为修养及诗歌书法等艺术领域.朱熹反对夸张繁复的艺术技巧,提出文道并重,注重艺与道的统一.注重"气"在诗文书法中的一以贯之,并且在诗书创作与理论中从推崇"古法"过渡到后期不完全否定苏黄的"无法之法",将理学思想与艺术法度平衡融合,对其时及宋末元初均有深远影响.朱熹以其深厚的理学修养和文学积累,在诗歌和书法创作批评中融入理学思想,使诗歌与书法表现出理学视阈下的会通特点.  相似文献   

3.
正南京以西40公里,有一处历史悠久的古镇——乌江。这里自古人文荟萃,曾出现过中唐诗人张籍、南宋词人张孝祥、书法家张即之、清初画家戴本孝等诸多名家,更留下无数文人骚客的足迹。近代,又诞生了一位风标独立的草书大家——林散之。林散之是诗、书、画三绝的艺坛大家。他早年致力于画,晚年又以书法名扬天下。然而,他自认为是"诗第一,画第二,书第三"。林散之书法用  相似文献   

4.
朱熹是南宋理学集大成者。为纪念和祀奉这位大师,紫阳书院应运而生。南宋末,在朱熹故里徽州,当地人士与官员一道建成了第一个与朱熹有直接关系的徽州紫阳书院。明清时期,徽州人外出经商,为怀念故土圣贤,以表不忘根本,亦在汉口建成了紫阳书院。  相似文献   

5.
朱熹和苏轼分别是南宋和北宋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本文将着重探讨南宋人朱熹对北宋人苏轼在政治作为方面的评价问题,从朱熹对苏轼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和朱熹对苏轼政治才能的评价两方面着手讨论。  相似文献   

6.
南宋时期党争活动频繁、激烈,朱熹作为南宋道学党魁,其毕生亦深陷党争旋涡之中,党争活动对其散文创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几方面:一是从朱熹党争时期的散文创作中,可见南宋衰世之中党争乱局的激烈复杂;二是在"以文为器"的散文创作观念下,朱熹党争时期的散文创作服务于政治斗争的现实需要;三是朱熹在不同党争时期的散文创作受其心境影响,有着不同的书写内容和情感基调;四是可从其党争与散文创作中见其多层次的人格形象。  相似文献   

7.
朱熹不但是一代儒学大师,也是一名兴教圣者。蔡尚思把朱熹与孔子相提并论,认为“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关于教育,朱喜说:“教人为学,非  相似文献   

8.
朱熹与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熹是南宋最为广博的一个学者 ,不仅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而且在经学、史学、文学等许多方面 ,都作出了这样和那样的贡献。朱熹虽然不能像王安石一样代表先进思想而成为一代学术的代表者 ,但就博学而论 ,可以作为南宋一代的翘楚。朱熹之与史学 ,论述不能算少 ,但值得探讨的问题依然甚多。这篇短文仅提出如下三点 ,即 :朱熹对史学持有贬抑态度 ;朱熹视史学为经学的附庸 ;朱熹对历史人物的评论有其独到的见解 ,值得重视。下面对这三点分别予以论述 ,以供研究朱熹史学的参考。一、朱熹对史学的贬抑我国古代史学源远流长 ,来…  相似文献   

9.
朱熹读书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读书法刘杰光朱熹(1130—1200)是南宋哲学家、教育家,集理学之大成者。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无可讳言,他的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的,但他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却功不可没。他一生讲学数十年,孜孜不倦,即使在为官期间,也从未放弃教育和讲学活动,并提出了一...  相似文献   

10.
南宋朱熹,不仅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一个完整的理学体系,且广注典籍,致力于教育事业.该文根据史料,例证朱熹除研究理学外,对史学、文学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贡献,并对绘画、书法、诗词等有很高的造诣和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白鹿洞书院:在江西省五老峰下的山谷中,始建于唐朝,宋初扩为书院。院宇屡经兴废,现存为清道光年间所修。今存碑廊,有碑百余块,刻有朱熹手制书院学规、历次修建文记及名人书法。岳麓书院,在湖南省岳麓山东面山下,北宋开元九年创建。天禧二年,真宗赐以“岳麓书院”门额。南宋理学家张栻、朱熹曾在此讲学。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书家的书法风格与其人格类型有一定的联系。道劲秀美、阳刚壮美和浪漫奇肆等三类书法风格表现和反映着书家的自然人格、伦理人格和个性人格的人格特征,书家的人格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书法风格。  相似文献   

13.
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理学家,而辛弃疾则是南宋一位名垂青史的爱国诗人。他们一生忧国忧民,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时代责任感,但却屡遭贬谪,仕途坎坷,壮志难酬。不过他们在逆境中都能以积极的态度直面人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著名理学家称他们一个是“人中之龙”,身备阳刚正气的一代儒家,一个是“文中之虎”,压倒一世英豪的奇杰,堪称南宋时期耀眼璀璨的“双子星座”。朱熹和辛弃疾的相识应追溯到淳熙五年(1178年),两人在同往迎哭刘珙灵柩的途中初次见面。朱熹刚除知南康,因久蛰闽中山间,对江浙情况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14.
严羽诗论与以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南宋理学有着多方面联系。从师承关系说,严羽是陆九渊的再传弟子,他的老师包扬就是朱、陆的直接学生。从活动地域看,严羽与朱熹同为福建籍,他又与陆学传播地江西关系密切。严羽与朱熹同受大慧宗杲的禅宗思想影响。严羽生活在南宋理学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时空,其审美思想自然受到理学观念的浸染。而且,严羽诗论与朱熹的诗论,从思想观点到审美意趣,都有不少类似之处。至于陆九渊主张心即理,直指本心,顿悟天理,对于严羽“妙悟”诗学思想的形成,就更具有直接的影响和启示意义了。  相似文献   

15.
朱熹教读书     
背景链接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南宋著名理学家,世称“朱子”,是继孔子、孟子以后杰出的儒学大师。《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南宋黎靖德以类编排。  相似文献   

16.
南宋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其绘画,书法,雕塑,音乐等都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其中书法更是有了长足的发展。范成大在南宋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书家,更是书法史上的"南宋四大家"之一。本文结合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生平经历,将以查到的他传世的行草书迹为轴进行梳理研讨,将他的行草书进行风格分期,以在探讨他的各时期书法风格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曹颖 《初中生辅导》2014,(14):44-45
正作为武夷山景区的门户,武夷宫中除了刻有武夷开山之祖彭武、彭夷的名字的石碑,还有全国最大的纪念著名理学家朱熹的建筑物——朱熹纪念馆。朱熹(1130-1200)是继孔子之后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蔡尚思教授赞誉"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武夷山这个地方除了好山、好水、好人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朱熹何许人也?他是南宋人,祖籍在风光优美的江西婺源,字元  相似文献   

18.
朱熹是我国南宋大思想家和教育家,文章主要结合朱熹读书法对其经典诠释方法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9.
集诸儒之大成授百代之精深──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朱熹(113O──1200)是南宋时代的一位卓著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朱熹的祖籍是江西婺源松岩里,他父亲朱松在福建剑南州(今南平)尤溪当个县尉小吏,这里也是朱熹的出生地。不久,朱松因参与反对秦桧降金议和,...  相似文献   

20.
宋代的学派与政派——从"绍兴学禁"到"庆元党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英时先生的《朱熹的历史世界》打通思想史与政治史的界线,以“科际整合”的研究方法,把朱熹思想的研究推向一新的视域。余先生提出了许多极富挑战性与启发性的问题与看法,其中,南宋之为“后王安石时代”的提法,对南宋政治及朱熹思想与南宋政争或党争关系的研究,实具全局性的意义。本文是对余先生研究的回应。认为:南宋时代的政争——党争始于“绍兴学禁”。斗争的主线,不仅高宗绍兴时期是围绕“和议”与“恢复”这一“国是”进行的,孝宗时期实际上亦是如此,不过或明或暗罢了。“庆元党禁”则是一种权力斗争,不具“国是”的路线斗争性质,也不具改革与反改革的性质。以朱熹、张拭为核心的“道学”集团,始终坚持反“和议”,主“恢复”,高举复君父之仇的三纲大义,故反功利之说、反王安石思想,成为其“内圣外王”之一体两面,亦成为南宋思想斗争的主线。“后王安石时代”,在本文看来,是意谓反王安石思想的斗争,贯穿于整个南宋时期。 从学派与政争的关系看,“绍兴学禁”关系到南宋整个时期的学派、学术与政争,它不仅凸显道学内圣与外王之一体两面性格,也成为整个南宋政派与学派斗争的新起点。因此,“绍兴学禁”不必与北宋之党争划在一起,而应看作南宋党争、政争的开始阶段。孝宗时期则是它的继续,是第二个阶段。对“绍兴学禁”的深入分析,不仅可以澄清和加深对程朱道学性格的了解,也可以加深对南宋政争与学派内在关系的了解。余先生对“绍兴学禁”未加大的注意。沈松勤先生的《南宋丈人与党争》对“绍兴和议”与“绍兴党禁”虽有专节论述,但未集中论述学派与政争——特别是程学之“内圣外王”性格与政争的关系,亦未论述其对南宋整个时代之政争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