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开放式口语交际训练新体系遵循的是《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所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 ,倡导的是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 ,既注重学习内容的开放 ,又注重探索学习活动时空的开放。其核心是切实注重转变观念 ,构建开放式教学模式 ,使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变成以课堂教学为主的 ,沟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教学体系 ,使封闭的口语交际训练成为开放的、创新的教学形式。一、切实注重转变两个观念1 .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生活的空间有多大 ,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丁培忠同志说 :“发展学生的语言有着广阔的天地 ,不能把…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作文教学无序,学生害怕写,老师害怕教,成为一个教学的难点。本文就农村初中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从"课内、课外、校内"三个不同维度整合农村学校有限作文教学资源,让学生以"课内思考、课外自主、校内协作"的方式下,体验、思考和创作,走进生活,融入生活,激发创作,实现创造,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3.
打开由课内向课外训练的渠道,进行课内外衔接能力训练,走语文与生活联系之路,正好揭示了语文教学带全局性、共性的问题,其研究的层次无疑是宏观的新格局。我们认为建立语文教学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新格局,应该是开放整体性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从教学内容上拓...  相似文献   

4.
“大语文”观念让我们感受到:作文改革应把语文教学的课内、课外结合起来,校内、校外互相沟通起来,注重学科间知识、技能的融合,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进行写作时更多地获得知识、感受世界、感受生活。为此,我校进行了“开放的情景化作文考试”的改革。这次改革是教师把作文考试的命题孕育在一个情景活动中,让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活动时体验、观察、思考、讨论,最后把亲身经历编写成考试作文。这样,学生在作文考试前事先得知作文题目或写作的具体范围,在实践中就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课内作文教学的延伸、补充和发展 ,是作文教学的第二课堂。课内的作文教学毕竟是有限的 ,要使学生写好作文 ,使作文更加真实、生动 ,还要联系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 ,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写作练习活动。课外的学习与练笔 ,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增加了写作素材 ,又有利于学生写作习惯和兴趣的培养 ,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去做 :一、提高教学质量 ,以课内的作文训练效果促进课外作文活动的开展课内作文教学与课外作文活动 ,具有奠定基础知识、传授写作技能、示范样板的作用。不…  相似文献   

6.
最近,笔者听了几堂观摩课,感触最深的是:教师都非常重视课外延伸这个环节的操作。诚然,这体现了语文课实践性的特点。语文教学不是简简单单的教学过程,是一个课内向课外的延伸过程,它包括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内与课外的学习过程,以形成迁移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但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外延伸必须注意“度”的问题。现谈以下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尹丽云 《考试周刊》2011,(85):65-66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口语交际培养意识不够强,培养方式也单一。要扭转这一局面,教师必须增强意识,把口语交际教学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并渗透到学生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环节中,实现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全国小语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同志指出 :“理想的语文教学应打破时空界限 ,使课内自主学习与课外自主实践得以沟通 ,变禁锢、封闭的课堂为课堂、校内、社会彼此相连的一泓活水。”这种大语文教育观启示我们 :小学作文教学要拓宽时空 ,贯彻“自主”精神 ,方能显示出勃勃生机。那么 ,怎样拓宽作文教学的时空 ,贯彻“自主”精神 ,赋予小学作文教学新的活力呢?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让学生走进大自然 ,走进生活 ,引导学生自主采集素材《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修订版《大纲》”]指出 :…  相似文献   

9.
申建军 《快乐阅读》2011,(13):68-69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极其重要的一项任务。实践证明:课内、课外的相互作用,是初中作文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一、初中作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得法于课内语文教师必须从课堂教学入手,让学生得法于课内。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指出:语文是开放的,是和社会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学科。语文作业也应该是“开放式”的,应该将课内课外联系起来。使其成为一泓活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联系语文课堂教学和学生实际,我对学生的课外作业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学习要打破课内与课外 ,校内与校外的壁垒 ,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语文资源 ,来引导学生投身语文实践 ,培养语文能力 ,促进主动发展。因此 ,语文教师要在“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这一大语文观的指导下 ,立足教材 ,又要超越教材 ,设计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的开放的作业。例1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学了鲁迅的侄女周晔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后 ,为了让学生对鲁迅有深刻的认识 ,可以用这篇教材作为一个点 ,引导开去 ,布置《我心目中的鲁迅》作业 ,让学生通过上网、请教他人 ,读有关写鲁迅的和鲁迅著的…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要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语文资源,来引导学生投身语文实践,培养语文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这一大语文观的指导下,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了对课外拓展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开放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自觉参与的课外拓展  相似文献   

13.
语文学习本身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广泛性。仅仅靠有限的课内学习是很难有所作为的 ,是很难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的。语文教学除了要继续抓好课堂教学之外 ,更要重视课外的广阔天地 ,更要重视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拓展 ,还应把封闭式改为开放式。因此 ,中学语文教学要摆脱山穷水尽的尴尬境地 ,谱写“柳暗花明”的新篇 ,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就必须打破传统的语文“小课堂”学习的局限 ,引导学生走进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去拓展语文学习的“大课堂” ,以大语文课堂去构建学生语文素质的互动网络。具体说来 ,可从以下三方面去拓宽语文…  相似文献   

14.
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体现基其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素质,而阅读能力是基础,没有阅读的提高,就没有写作能力的提高。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开放语文教学,扩大阅读面,课内外相结合,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并把课内获得知识应用于课外阅读。再就是把阅读获得的知识迁移到写作中,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相似文献   

15.
小学作文开放性教学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放性教学强调以人为本和整体育人的教育理念,注意新知与旧知、知识与生活、课内与课外、个体与集体等相互沟通,将教学目标、内容、形式、评价等实行全过程开放的教学。小学作文开放性教学策略,就是要克服传统作文教学单纯就作文教作文、单纯训练学生写作技巧、孤立地指导作文的弊端,置作文教学于大语文教学的宏观背景下,加强开放与合作,全面培养学生的写作素质。一、开放指导,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传统的作文教学,游离于语文教学之外、游离于学生的生活之外,孤立地就作文指导作文、就作文训练作文。教师的指导也过于具体、繁琐,束缚了学生的…  相似文献   

16.
沈晓枫 《考试周刊》2009,(52):54-55
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重技巧、轻积累是作文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本文作者就夯实写作的基础--积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要让学生作文有所突破,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生活积累.积极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开放的作文教学体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小学作文教学应改“封闭式”为“开放式”山西霍州市教研室杨凤玲小学作文教学要以发展学生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为核心,由“封闭式”向“开放式”发展。一、向学生开放,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作文教学首先要向生活开放,社会生活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世界。在这个大世...  相似文献   

18.
贾伟 《江苏教育》2012,(15):52-53
一、内外结合:课内课外,相得益彰语文作为基础工具课,与其他学科不同。熟练运用工具的技能训练仅靠课内是不够的。刘国正说:"语文要想学得好,还必须在课堂以外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去学习。课内,主要从书本上学习语文的规律和运用的方法:课外,带着课堂上学习所得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的实际运用;两者相辅相成,同样重要。只要课内不要课外,或者重视课内忽视课外,语文教学都是不完整的,都是跛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强调: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必将指引我们在作文教学的大路上走得更从容! 而如何引导学生课内习作取法、得法,课外作文用法,真正摆脱写作困境,享受作文的快乐,主宰着语文教学的主阵地.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20.
梁爽 《成才之路》2013,(12):38-39
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在"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这一大语文观的指导下,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通过阅读与活动,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只有实施这样开放的语文课程,才能让孩子爱上语文,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