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董献 《新闻采编》2006,(6):22-22,29
最早的民生新闻诞生于以社会新闻为主导的都市报和晚报中。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它在一些电视新闻栏目中得到重视,但尚未形成规模。2000年左右.它逐渐成为南京电视观众的新宠,并导致南京地区“民生新闻”大战,继而迅速蔓延全国。  相似文献   

2.
项国雄  黄璜 《新闻界》2005,(1):32-33
2002年1月1日,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开播了全新的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从此民生新闻成了各省台的一朵奇葩,江苏电视台各频道纷纷出台民生新闻栏目拉动收视率,结果屡试不爽。在民生新闻成功挖掘了新闻节目收视潜力的时候,南京地区的民生新闻栏目也走到了质和量的瓶颈。  相似文献   

3.
屠晶靓 《视听界》2005,(3):29-31
2002年1月1日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的开播,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创办“民生新闻”的热潮,各家电视台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时间民生新闻大战如火如荼。仅在南京市场,就有《南京零距离》、《1860新闻眼》、《直播南京》、《服务到家》、《法制现场、《标点》六档民生新闻栏目拼杀得不亦乐乎。全国各地方电视台,光是叫“零距离”的新闻栏目就有二十多个,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总数超过一百。  相似文献   

4.
2002年1月1日,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开播,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创办“民生新闻”的热潮,各家电视台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时间民生新闻大战如火如荼。仅在南京市场,就有《南京零距离》、《1860新闻眼》、《直播南京》、《服务到家》、《法制现场》、《标点》等六档民生新闻栏目拼杀得不亦乐乎。  相似文献   

5.
汤山 《声屏世界》2004,(9):22-22
关注民生、反映民意是新闻发展的方向,也是坚持“三贴近”的具体体现。《南京零距离》自开播并取得巨大的社会反响以来,“民生新闻”这一概念越来越清晰,并受到大家的重视和关注。《1860新闻眼》《服务到家》《新闻坊》等栏目的共同特点是内容贴近受众,并给百姓“话语权”。但在“民生新闻”冲击波的作用下,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  相似文献   

6.
李志坚 《青年记者》2007,(12):15-16
《南京零距离》、《新闻坊》、《第一时间》是国内三档有代表性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开播时间较早,在业界影响较大。本文通过对这三档栏目的收视率及有关数据分析对比,得出了一些有意思的发现。  相似文献   

7.
我们改变了什么?——《南京零距离》及其民生新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景志刚 《视听界》2004,(1):8-10
本文从《南京零距离》栏目制作的心路历程,以及栏目、内容、长度、时段、主持人、播报形式等运作理念的突破,感知新闻改革,阐述《南京零距离》与民生新闻的关系及中国电视新闻的新趋向、新理念、新思路。文章认为,民生新闻的巨大生命力在于它体现了平民时代新闻中须具有的精神品质。平民化的视角奠定了民生新闻空前的亲和力和贴近性。民生新闻表现的不仅是百姓的生存状态和心灵状态,更是他们的生活追求和心灵渴望。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地方民生新闻栏目异军突起,成为我国电视新闻领域的又一道亮丽风景。在当下众多的地方民生新闻栏目中,江苏台的《南京零距离》、北京台的《第七日》、湖南台的《晚间新闻》、杭州台的《阿六头说新闻》以及温州台的《温州零距离》都是最具民生新闻特质的典型范式,它们以独特的新闻理念和操作方式,冲破电视剧和娱乐节目的重重包围,获得了其他自办栏目难以望其项背的收视率。  相似文献   

9.
转型与提升:南京电视新闻现象再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南京电视新闻是近年来地方台新闻改革中被屡屡提及的案例,它引发了全国民生新闻栏目群体崛起的现象。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民生新闻的一些不和谐现象也引起了来自学界和业界的质疑与批判。本文以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为基础,概括出南京电视新闻经过三年的成长之后,出现的三种发展趋向:树立公益品牌;政经新闻民生化;打造公共平台。同时对媒介行业自律与政府规管之间的相互协调进行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10.
民生新闻热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艳丽 《青年记者》2006,(18):81-82
民生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从开播至今仅三年多的时间,但是它所引起的冲击波却是强烈的,它的零距离服务百姓的编辑方针和极具亲和力的“说新闻”形式,在社会乃至业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全国各地方媒体纷纷仿效。  相似文献   

11.
《青年记者》2005,(11):54-54
9月17-18日,山东电视台公共新闻频道主办的“《民生直通车》栏目暨民生新闻运营发展研讨会”在济南召开,国家广电总局评奖办主任张君昌、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主任孙金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时统宇、《南京零距离》总制片人张建庚、《第一时间》总制片人龚正在会上作了专题报告,与会人员就民生新闻栏目如何在内容和形式上持续进行创新、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民生新闻如何有效地进行市场营销等进行了充分的研讨和交流。  相似文献   

12.
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误区自从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开播后,全国许多电视媒体纷纷开办了民生新闻栏目,在全国掀起了一股“民生新闻热”,收视率高,老百姓很喜爱。但从目前电视民生新闻的实践来看,还存在一些传播误区,产生了不良的传播效果。传播内容:量多而质乏电视民生新闻的  相似文献   

13.
王冰峰  刘西艳 《新闻知识》2007,(10):102-102
民生新闻发源于南京,由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栏目首创,时在2002年1月。这个栏目播出几个月后即迅速"走红",受到广大市民喜爱。此后,各地媒体竟相效仿,他们都把民生新闻作为媒体的一个重拳,纷纷开设民生新闻栏目,进行  相似文献   

14.
透过民生新闻在全国风风火火的表象,可以发现一些民生新闻丧失了新闻应有的真实性、严肃性和正义感,几乎沦为市井巾好事者的闲言碎语。有的民生新闻栏目在选材上背离社会效益和新闻从业者应有的社会责任,片面地追求轰动效应。一些“民生新闻”为满足受众措奇心理,甚至对暴力、色情事件趋之若骛。这些潜在危机和问题,使得一些民生新闻类栏臼的路子越走越窄,有的已经背离了开设此类栏目的初衷。  相似文献   

15.
陈阳 《国际新闻界》2013,(5):94-101
2002年以来,以《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民生新闻在我国新闻界异军突起,不少人认为,民生新闻的未来走向就是公共新闻。本文以2010年在某省级电视台一档民生新闻栏目的田野研究为个案,探讨民生新闻转型的可能性。受众或市场的力量将民生新闻推向成功的同时,也埋下了民生新闻衰微的种子,将会制约民生新闻的未来转型。  相似文献   

16.
冯昱开 《新闻窗》2010,(5):114-115
说起电视民生新闻,从2002年“南京零距离”首先提出“民生新闻”的理念,民生新闻在我国迅速发展壮大,这一新闻资讯栏目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为栏目的价值取向。公众把它当作生活诉求的绿色通道,政府则把它当作联系群众的纽带。成为社会肄论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平衡把握舆论监督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以2002年江苏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栏目开播为标志,民生新闻以其本土化的特色迅速得到受众的好评,民生新闻栏目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全国各地兴起,至今将近十个年头.但是各地民生新闻的发展和节目采制水平却参差不齐,某些栏目品牌公信力打了折扣,节目不能实现有效的传播.面对这些问题,部分学者前几年曾提出过“后民生新闻时代”的理念,笔者在此不想做太多理论上的探讨,而是就当前如何把民生新闻作足、作实,如何加强栏目的运作、管理,面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如何改进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辛昕 《记者摇篮》2007,(6):56-56,55
2002年元旦,民生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横空出世,中国电视界民生新闻节目从此便风生水起。它以鲜明的地方性和生动的趣味性,培植着受众对媒体的亲和力,收视率和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但是不容回避的是,当下民生  相似文献   

19.
王瑶 《记者摇篮》2009,(5):52-52
随着最近一两年各省市电视台民生新闻的兴起,打造品牌民生新闻栏目已经成为了各大媒体竞相争夺的目标。民生新闻走群众和本地路线,以贴近性取胜,一些栏目推出后先后都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并且涌现出了以南京电视台《南京零距离》、安徽经视《第一时间》、湖南经视《都市一时间》等为代表的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品牌栏目。显然,在当今观众对节目的选择越来越向品牌集聚的收视环境下,打造品牌栏目已经成为电视生存不可回避而又亟待解决的命题。  相似文献   

20.
王莹 《声屏世界》2009,(4):54-55
《南京零距离》一炮走红后,中国电视新闻圈中掀起了一股“民生潮”,各地方电视台相继办起了自己的民生新闻栏目。民生新闻在遍地开花无限风光之后,也出现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