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3,(A1):50-51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实行和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小学教育显得至关重要。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和自主解读课文的能力,强调学生在自主、大量的阅读中提高课文解读能力。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因特网强大的交互功能使传统的"以教为主"的单向学习方式逐渐转变为"以学为主"双向主动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解读课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青蛙和蛇》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尽管不少授课教师在对课文的解读过程中有自己的独特理解,但是最终都偏向于既定的概念化解读——重在向学生传授所谓自然生存法则的概念。事实上,这篇课文的确有多个解读点,需要教师慎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阶段、心理特征、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因素,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3.
文本解读不能是教师对文本内容的解释和发掘,而是借助文本推开语文学习课堂,引导学生展开更广泛而深入的阅读学习,从而建立更完善而系统的阅读认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诵读、解读、研读、读写等呈现了文本解读的不同环节,体现了深度学习的基本路线,所以教师要做好规划,以提升文本解读学习品质.  相似文献   

4.
文本深层解读自有其内在规律,伽达默尔指出:"文本不会像一个‘你'那样对我讲话,我们这些寻求理解的人必须通过我们自身使它讲话。"作为教师,要想使文本讲话,就必须找到深入文本进行深层解读的钥匙,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选取课文的关键处、精美处、疑难处、深刻处等"有嚼头"的地方进行细腻深入的教学,选点式品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相似文献   

5.
对话是阅读课堂重要的学习方式,它是学生与教师、教材、文本编写者进行"对话"的重要体现,这是践行新课标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的重要方式。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和阅读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搭建对话平台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本文从抓住文本解读引导对话,实现对课文的深度解读;设立阅读问题引导对话,实现对课文的深度解读;搭建交流平台引导对话,实现对课文的深度解读三个方面阐述。  相似文献   

6.
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学生会采用不同的解读方法,而不同的解读方法,又会使学生收获不同的结果。可见,学习贵在方法,而方法的运用在于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维度解读课文,可以提升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意识,而这也是语文教学更高层次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胡斌芳 《教师》2011,(1):42-43
当前“文选型”的教材,最大的特点是教学内容需要教师自己去选择与创生。在创生和选择的过程中,我们不能离文本和学生太远。很多教师的设计初衷是建构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但架空文本、远离语言品味,问题设计笼统,小组交流有过场痕迹的现象比比皆是。一堂课下来.有些同学的思维状态还停留在自己分析的水平,甚至还未读懂课文。  相似文献   

8.
【案例】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教学片断 一、巧用提问,快速切入 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一找,哪些事情让人们最意想不到?可以勾勾划划,也可以简单地写写感受。 感悟:课后问题往往是我们学习课文的切人点。教师抓住课后问题的第二题,用倒叙法切入课文学习。用问题激发学生解读文本的兴趣,引领学生刨根问底,顺着文本的情感线索一步步走进文本的内涵,引导学生去达成编者的意图。  相似文献   

9.
1977年以来的中学语文教科书对课文解读的限定和束缚总体呈弱化趋势。从范文系统来看.课文主题分布由政治、革命中心向自然、生命中心的调整使课文解读的重心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导学系统来看,课文中的解读提示性文字由繁到简、由显到隐,解读示范功能弱化,解读激发功能增强;从作业系统来看,课后练习从强烈暗示权威观点到允许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也为学生的自我解读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0.
李智   《广西教育》2013,(42):56-57
一篇文章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方法。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苏州园林》是一篇介绍苏州园林及其特征的说明文,如果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教学该课文,容易使学生觉得毫无趣味,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想方设法让学生融入课文当中去学习。对此,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  相似文献   

11.
语文新课程标准反复强调“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戏剧作品”。新课改将“多元,,作为现代教育的追求目标,主张文本解读主体(学生、作者、编者、教师等)的多元,文本意义或主题解读的多元。专家将课堂教学表述为“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指向多元目标的、学生自己的、生动活泼的丰动的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12.
文本解读就是读者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走进文本,与作者在文字间进行沟通、交流,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相对于一般读者而言,语文教学对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不同文体的课文,这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文本解读能力。因此,语文教师要基于学习者、文本与作者三个维度对文本进行解读,让学生能够快速地掌握文本解读方法,提升文本解读水平,让语文课堂变得趣味十足,学生的参与性更高。以《梅花魂》为例,分别从学习者、文本与作者三个维度开进行文本解读。  相似文献   

13.
相对于以往单篇线性的单元教学,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文本解读与单元教学设计,更能凸显鲜明的学习主题,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学习实践过程,实现语文教学的高效能。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文本解读,旨在科学合理重构学习内容,确定单元的学习主题。可采取两种方式进行文本解读:一是俯瞰式文本解读,二是回应式文本解读。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单元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开发或借助相应的教学设计模型(工具),科学合理地建构单元学习流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引领学生开展任务驱动的单元主题式学习,形成学习成果,并看见自己的学习表现与素养提升。  相似文献   

14.
1.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要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在学习过程中全身心地进入课文所创造的意境中与文本进行对话,领会文本的深刻内涵。例如,教学《山泉流过的地方》一课,有的教师引导学生“披文入情”,让学生知其情,明其理。学生通过与文本的深层次的对话,产生了真切的角色认同,仿佛自己就置身于大山里,发自肺腑地对文本讲行了个性化解读:  相似文献   

15.
读了叶军彪老师的《〈丑小鸭〉:一个被误读的经典童话》(《中学语文教学》2008.1),深受启发。同时也感觉叶老师在用自己的精深学识指出学界长久以来对课文的误读时,忽略了这样一个现实:对于一篇文质优美的课文我们不能只用一种方式解读,  相似文献   

16.
所有语文老师在教学时会面临一个共同问题:带有复杂时代背景的课文如何以一种鲜活生动的面孔出现在学生面前。常规的做法是:介绍时代背景,解读文本主题。可这样的教学总让学生感觉隔了一层,不能发现文本的现实价值及实用意义,因而也难以激发学习热情和出现课堂热点高潮。  相似文献   

17.
文学课文解读作为一种"教学事件",是解读者带着自己的目的,通过与文本的视域融合寻找意义的过程。文学课文解读的合理性必须从解读者和文本的关系中确立,主要体现在目的论、内容观和解读评价标准三个方面。文学课文解读的目的应该"向内转"——转向解读活动和解读者自身;意义应是文学课文解读的中心内容;合理的文学课文解读应该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题目都是经过教材编者精心撰写的,透过这些题目可以看到课文的核心,可以统领全篇课文,提示课文的主要内容或交给学生学习课文的思路,它像一扇窗户一样,透过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中深层次的思想表达。但是对课文题目的解读与教学一直没有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重  相似文献   

19.
文本阅读一只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阅读课变成了阅读题,如何重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成了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我觉得让学生重新爱上语文,爱上阅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教师要学着放下教参,进行个性解读;教师解读时应该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对于较难理解的篇目要千方百计地帮助学生深入课文,提升思想境界;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参与其中,一定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相似文献   

20.
闫学 《福建教育》2008,(6):18-19
在今年第3期,本刊刊发了“聚焦‘文本解读’(一)”,邀请了几位一线教师以自己多年的教学积淀为基础,总结了自己解读文本和引导学生走上解读文本之路的一些有效经验。本期,我们刊发“聚焦‘文本解读’(二)”,邀请几位有一定影响力的青年名师以具体的课例谈他们解读文本的方法。闫学老师认为,在深入学习理论知识的背景下,文本解读应有宽度、有深度、有个人见解;胡兰老师提出,文本解读须经历三个心理阶段,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戴建荣老师通过不同目的的“读”,读出了文本的崭新境界;王风和孙建锋老师通过比较阅读,为读者展示了解读名家名作改编的课文的思路;而朱国忠老师的文章则通过破译疑难句意的途径告诉读者文本解读的另一思路:打蛇打七寸,牵牛牵鼻子。他们不同风格的解读思路既为我们道出了文本解读的共性方法,也阐释了富有特色的个性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