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互赖理论是基于合作与竞争的社会情境下提出的。合作与竞争是群体之中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看出社会互赖理论就是研究关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心理过程、互动方式和结果。随着社会互赖理论的研究领域不断广泛,内容不断丰富,体系不断完善,对合作学习的影响越来越大。"社会互赖理论主要通过积极互赖、消极互赖和无互赖三种形式,产生促进性互动、反向互动和无互动等作用,对合作学习分组时应该注意的问题起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社会互赖理论主要研究个体间在合作性和竞争性社会情境中相互影响时的行动效率、内在心理过程、互动方式及结果.它通过积极互赖、消极互赖和无互赖等三种形式,分别产生促进性互动、反向互动和无互动,从而导致相应的结果.要使合作学习实施卓有成效,教师在教学设计整个过程中都要努力使学生之间产生积极互赖,尽可能地减少甚至避免消极互赖和无互赖.积极互赖的运作是通过加强个人责任感来实现,而促进性互动则是强调社交技能和小组反思.因此,社会互赖理论研究在互赖形态设计、个人责任设计、互动方式设计、社交技能设计和小组反思设计等五个方面,为教师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提供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3.
社会互依性理论主要是研究个体间在合作性和竞争性互依情境下的互动效率、互动心理过程、互动方式及互动结果。它分为无互依性、消极互依性和积极互依性三种类型。文章通过分析教师文化的类型和社会互依性理论类型的相关关系,透视教师文化中潜藏的消极互依性和无互依性,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以积极互依性为核心的教师合作文化。  相似文献   

4.
社会互赖理论主要研究个体间在合作性和竞争性的社会情境中相互影响时的行动效率、内在心理过程、互动方式及结果.社会互赖理论作为合作学习发展重要的理论基础,在研究和实践中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结合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梳理和分析社会互赖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模型与贡献、研究特征与结果等方面,对促进合作学习在我国卓有成效地实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生导互动"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有重要影响。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发现,互动双方的参与意愿以及导师特征、学生特征、互动情境、学术氛围、管理服务等6个主类属是影响"生导互动"行为的要素。6个主类属及其所属12个对应类属相互作用,构成了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模型。由模型可知,激发互动双方的参与意愿是实现深度互动的前提,对互动个体特征进行调适有利于促进深度互动,改善导师指导方式和保障导师精力投放是创设良好互动情境及改善互动内部环境的基本途径,而通过营造氛围、管理规制及服务支持等,可以创造良好的"生导互动"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6.
行为情境理论在承认环境和个体双向作用的同时,更强调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并指出观察幼儿所处的环境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幼儿当时的行为。行为情境理论对环境的强调,促使幼儿园教师进一步意识到环境的重要作用,从而积极创设有利于幼儿发展的环境。行为情境理论强调对环境中个体行为的关注,引导幼儿园教师努力做好幼儿行为的观察记录,不断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7.
乔杰 《陕西教育》2007,(7):54-54
师生互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指在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无论这种影响发生在教育教学情境下,还是发生在教育教学情境之外的社会背景中,都会导致双方心理与行为发生同向或反向的变化。师生之间的互动,主要是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此,要研究师生互动,就要对课堂教学情境下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社会阶层的社会认知理论与相关研究表明,低社会阶层者常比高社会阶层者更亲社会,而亲社会行为的资源和代价理论认为高阶层者更有能力和可能做出亲社会行为。随着实证研究的增多,研究者开始从多种因素(微观的个体水平变量,如人格因素;中观的情境水平变量,即具体的社会互动情境;宏观的社会与文化变量,如社会结构与文化因素)共同影响行为的视角入手来全面地理解社会阶层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微观个体层面的互惠信念、感恩特质和相对剥夺感,中观情境层面的互动对方的利他水平、慈善呼吁类型和亲社会情境公开性,以及宏观社会层面的收入不平等性和文化等因素,都会影响社会阶层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未来研究应探讨亲社会情境、社会与文化层面的因素如何与个体的社会阶层交互影响其亲社会行为;考察受助者的社会阶层如何激发人们的亲社会行为,以及行动者的社会阶层对亲社会行为传递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基于Bm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分析并探讨了影响互动教学实施的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针对互动教学活动的阶段性特征和面子论的侧重,结合影响面子行为的社会距离,相对权势和言语行为本身所固有的绝对级别三种因素,从个体区分对待、营造和谐关系、提供宽松互动氛围、创造表现的空间及培养竞争意识五个方面提出了补救策略。  相似文献   

10.
符号互动论是一种侧重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的理论流派,认为社会由互动的个体构成,对于社会现象解释也只能从互动中寻找。因此这一理论对教育和社会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教育意义主要体现在: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对师生互动产生的启发。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情境知识影响个体的认知和行动;为知识社会学开展丰富的经验研究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1.
谈情绪智力概念的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红 《教育探索》2003,(6):61-61
作为一种理念表达,情绪智力概念无疑极富思想性,但若从一些研究者对其内涵的界定看,情绪智力又显得飘忽未定。对情绪智力的认识,必须明确以下三个关系:一、情绪智力与智力因素的关系情绪智力是对智力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拓展的结果,所以它是一种智力。Sternberg提出智力三元理论,认为应从三个角度来分析智力,即情境亚理论、经验亚理论和成分亚理论。情境亚理论认为,个体的生活情境为智力行为提供了选择范围,需将个体置于环境相互作用的系统内进行研究。从此意义上看,情绪智力研究个体区分自己与他人情绪的能力,就必须顾及问题的情境性,确定智…  相似文献   

12.
在不同的社会互动模式中,主流经济学关注了市场交易而忽略了冲突行为.冲突经济学和交易经济学一起,应该构成经济分析的两个平行分支,前者研究基于双方均势基础之上的交易与互利行为,而后者研究基于单边优势基础之上的斗争与互害行为.冲突经济学的主要议题包括冲突的根源、斗争的技术与冲突对再分配的影响等.冲突理论与交易理论的结合将拓宽微观经济学的视野,因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最优化行为与市场均衡这些传统话题,而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人类本性与社会互动.  相似文献   

13.
社会建构论源于20世纪70年代,其基本观点认为个体某些领域的知识是人类社会实践和社会制度的产物,或者说是个体在社会情境下的交往互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社会建构论促成了知识从外部灌输到内部建构的观念转变,提出了学习共同体和情境学习等观点,并且重新诠释了师生关系。社会建构论对当今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具有积极意义,但同时社会建构论过于强调主体的建构性也使其存在定的缺陷。  相似文献   

14.
场馆学习是发生在自然情境中的非正式学习行为,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其学习效果与个体特征、社会互动以及场馆物理环境等多重情境因素相关。场馆情境学习模型于1992年由美国学者Falk等提出,近20年来通过众多研究者在理论模型的建构和实践研究的探索方面做出的努力,该模型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文章介绍了该理论模型的起源、形成、探索、发展以及后续研究者在其研究范式上的创新,梳理并分析了情境学习模型的发展脉络,有助于为后续研究者开展场馆学习研究提供理论框架的借鉴和研究方法的指导。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教育理念对数学教育目的观、课程观、教学观的反思和批判产生一定的影响。关于数学教学观的反思主要体现于数学教学行为的改变:构建数学认知结构,强调学生个体的"意识的建构";呈现静态知识方式,创设学生个体的"认知的情境";重构思维发展模式,塑造学生个体的"茎块式思维";培养问题质疑能力,强化学生个体对"问题的反思";突破师生交往方式,注重师生之间的"对话的互动"。  相似文献   

16.
邓壵灵  唐蕾  周思  沈妙纯 《高教论坛》2022,(1):84-88,104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强调“主体—主体”的结构关系,其核心特征包括交往的主体间性、合理的生活世界和理想的语言情境。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视角,聚焦于交往过程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通过问卷法和访谈法,分析了当前大学生隐性逃课的总体情况。从教师和学生两大角度探讨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工具理性占据师生“生活世界”;师生交往行为缺乏有效性;缺少对话性和情感性的互动情境。基于此,针对性地提出了改善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对策、师生重塑价值理性、师生交往行为合理化、师生共同构建理想的互动情境。  相似文献   

17.
在个体和群体的相互影响中,哪些因素起主要作用,这些影响因素又是如何对二者产生影响的?文章针对该问题从经济学和心理学出发,通过对局部环境下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个体行为进行计算机建模仿真,对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实验结果较真实的涌现了现实世界中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之间的影响模式,说明文章所建立的模型能对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做出较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社会角色理论对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的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少年是热衷网络游戏的主要群体,网络游戏自身的逼真性、多元性、互动性和虚拟现实性对青少年产生极大的吸引力,从而对青少年的角色社会化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有助于在角色扮演中克服角色紧张、进行角色定位、促进角色社会化,增强自我意识与合作精神;另一方面容易导致青少年角色认知不清,产生角色冲突,引发人格的自我同一性,影响正确角色观念的形成.社会角色理论是一种以角色概念为核心的解释人类行为的研究取向,强调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个体角色行为的形成和完善,基于此理论对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进行有效的匡正,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9.
文学中的行为母题,能包括许多成分并迅速结成一个大的情节单元。在此过程中,许多可以给予不同突出贡献的因素在一起作用。应强调情境的一方面与另方面的行为或事件之间的区别,情境刺激人物去行动,而且多数情况下它或早或晚转换成一种行为,或引出另一个全新的情境。母题的品质受到特定模式或作家语气相当大的影响,通常被名为"基本流派特征"的东西(史诗、抒情诗和戏剧),也可能变成模式。  相似文献   

20.
通过中国知网对我国近20年来二语协同效应研究的高水平论文进行梳理、研究发现,互动协同能有效促进二语学习;二语学习环境中的诸多外部因素和学习者内部因素相互作用,对情境、情感以及语言层面的协同效应强度产生影响;对目标语言项的协同敏感度受学习者个体差异性因素影响。未来研究应关注我国不同学段二语学习者的协同话语能力现状和互动模式特征,以系统描述基于协同效应的二语习得认知机制和中介语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