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1999年第7期上发表了郭岳云先生一篇题为“相等与相同——兼谈教材中的三个不妥之处”的文章(以下简称郭文).郭文认为“对于矢量,用‘相等’只表示物理量的大小相同,方向不一定相同.”笔者认为这种说法不妥.而由这种观点去“兼谈教材中的三个不妥之处”的结论当然也是不正确的.郭文开头引用了大型词典工具书中对“相等”与“相同”两个词语的注释是完全正确的,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也是正确的.即“前者侧重于事物的量的方面,后者针对事物的各个方面”,但对“矢量相等”的意义却没有弄清.何谓“两矢量相…  相似文献   

2.
借代和借喻的异同与连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借代和借喻的异同 借代和借喻是两种很常用的修辞手法,但也是修辞教学中不好区分的两种辞格。之所以不好区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两种辞格“同”中有异。 首先,借代和借喻有共同特点——“借”,即两种辞格都不是用原来称说事物的词语来表达所说的事物,而是借用“相关”的词语来代替原来的词语。例如:  相似文献   

3.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要求“能利用归纳和类比等进行简单推理”,“类比是合情推理常用的思想方法”.类比就是一种相似,在研究一类事物时,可通过两个对象类似之处的比较而由其中一类事物的已知属性去推测另一类事物也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属性,类比的思想方法包括“类比——联想——猜想——证明”四个步骤,由此及彼的类比、联想,能拓宽视野、启迪思维.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方法去类比探索、获取新知识;  相似文献   

4.
青年人阅读文言文最大的困难是词语障碍。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时,不只要讲解清楚一个个词语的含义,更重要的是应该教给他们一些解释词语的方法。利用词语的对应关系释词,是理解词义的重要方法之一。古人行文,常用一些字数相等(或大体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句与句之间在相互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有相关、相对和相反、相同的几种情况。这类情形,可以称之为对应词语,前人有的称之为之“互文”。这种词语的对应关系,一般是属于修辞中的对偶或排比。但是对应性词语中的意义相同和相反的,相当于同义词和反义词的关系,这两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比较“丰,幸”、“宀,穴”两组容易混淆的偏旁。 3.看图熟读词语,借助插图理解词语,把识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英语中有些词语在两个不同的语境中会表现出彼此矛盾、相互对立的意义,因此被称为“双面”词语。熟悉下列“双面”词语有利于提高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7.
1.移用移用是甲乙两项事物相关联,把用来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词语移来修饰乙事物的修辞方式。例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用形容音乐的“和谐”来修饰“建筑”)2.婉曲婉曲是要表达的意思不直截了当说出来,而是用委婉曲折的方式烘托或暗示给读者的修辞方式。例孔已己一到店,所有的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有的叫:“孔已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孔已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暗示“你又挨打了”。)3.回环回环就是用相同语句回环往复地说明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形式上表现为词语相同而语序相反,即“甲——乙、乙——甲”排列。例她哭…  相似文献   

8.
英语中有些词语在两个不同的语境中会表现出彼此矛盾、相互对立的意义,因此被称为“双面”词语。熟悉下列“双面”词语,有利于提高英语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等效”作为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贯穿于整个高中甚至大学的物理学习的始终。那么什么是等效呢?等效,就是效果相等。其实质就是人们研究事物或运动时从总体出发,重点考虑最后的结果,忽略事物发展过程中内部结构的细节,只要两个不同的事物或运动具有相同的功能和结果,可使二者相互代替,就视为等效。  相似文献   

10.
比拟和移用这两种辞格,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较为常见,h容易混淆请看:①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c以念奴娇·昆仑》)②忆往昔峰峰岁月调(/沁园春·长沙》)在这两个句子团,都把适用于人的词语‘调尽”和“岭炼”分别用来写物——“昆仑”和“岁月”试问,哪~句是比拟,哪一句是移用?再看:③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以内蒙访古》)④在微微摇摆的红绿灯球底下,颤着回了的歌喉。以威尼斯州在这两个句子围,又都把适用于动事物的词语“拖”和“配配”用来写甲事物“山坡”和“歌喉”试问…  相似文献   

11.
加强词语教学,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近义词语 现代汉语中这类词语较多,需要仔细辨别的至少有上百组。我们可以采用分工合作的方法将最新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这类近义词全部查找出来,将它们分门别类,以“语文专列”的形式打印给学生.让学生在有注释、有实例的对比中体味这些易混词的不同之处。虽然用传统的方法可以从色彩、范围、程度、搭配等方面进行区别,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这种语境体味法效果明显。 例:有一个贝壳迷花费了近十年的心血,——(收集搜集)到几千种远东出产的贝壳。“收集”和“搜集”这两个词都有使事物聚集在一起的意思,但“搜集”侧重于颇费周  相似文献   

12.
在天文学上把两个相距较近,由于彼此的引力作用而沿轨道互相绕转的恒星系统称为双星.双星及类双星问题,称为“双星绕转”模型.该模型下,星体受力及运动特点是:双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它们间的万有引力,即它们的向心力大小相同;运动中二者角速度相等.应特别注意,双星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不等于二者间距,而是半径之和等于二者间距.“双星绕转”模型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下面对此类题作一归纳、分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蔷 《江西教育》2004,(8):31-32
“比较法”,是把彼此有一定联系或者有相同条件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加以比较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人们区别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更深刻地理解事物的特点、本质及其规律。在语义教学中,比较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它把两个以上的问题、两种以上的观点、两篇以上的文章……相提并  相似文献   

14.
对于移就这一修辞方法的概念.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说:“遇有甲乙两个印象连在一起时,作者就把原属于甲印象的性状移用于乙印象,名叫移就辞格”。王德春的《修辞学词典》的解释是:“将原描写甲事物性状的修饰语用来描写相关的乙事物的性状.通常是把形容人的修饰语移用于物”。简单地说,移就(又叫“移用”)就是把本来描写甲事物性状的词语有意识地移用来描写乙事物。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体会这一修辞方法——移就。  相似文献   

15.
例1已知命题p:方程x~2-3x-4=0有两个相等的实根.写出非p形式的复合命题.错解:方程x~2-3x-4=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剖析:解决本题需准确理解“非”的含义,逻辑联结词“非”相当于集合在全集中的补集.假若命题p与非p的结论所确立的集合分别为A和B,则A、B必须满足A∪B=U(全集),A∩B=(?),非p的结论应包含p的结论的所有对立面.由于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情况有三种,任何一种的否定应包含另外的两种,所以p的对立面是“方程x~3-3x-4=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或无实根”.在写非p形式的复合命题时,应该使用否定词语对正面叙述的词语进行否定.  相似文献   

16.
集中思维是把思考方向集中于某一方面,通过对不同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的思索,概括出相同的特征和属性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用于语文教学十分必要。运用集中思维,可以发现某些知识的规律性,提高学习效率。例如,语文课要经常解释词义,象“尔虞我诈”,“皮开肉绽”,“言简意赅”,“前倨后恭”这四个词语,通过求同思维便可发现,前两个词语各由一对同义词交叉相嵌组成,后两个词语各由  相似文献   

17.
热点知识扫描一 全等三角形 1.注意理解“全等”的含义 这是学好全等三角形的基础.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全等形,课本是这样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全等形.完全重合有两层含义:(1)图形的形状相同;(2)图形的大小相等.符号“望”也形象、直观地反映了这一点.“∽”表示图形形状相同,“=”表示图形大小相等.  相似文献   

18.
在语文教学中,常遇到“类比“”比较“”对比”概念,这三个概念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点。它们的相似之处是:都有甲、乙两种事物或某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在文中同时出现,构成两相对照或比较,它们在本质上或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似。这三者虽然“神似”或“形似”,但从着眼点、适用  相似文献   

19.
谢革 《小读者》2011,(1):56-56
请你把下边这块图形分成四等份.要求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然后将这四个等份拼成两个相同的“十”形。  相似文献   

20.
比较,也叫对比、对照。它是把两种意义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从相互比较中来说明问题的一种修辞手法。比较,也是语文教师通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和写作,都可把相对或相反的词语句群作对比,把相同或相似的词语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