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实验室里,对于液态混合物,我们可以利用萃取的方法来进行分离。萃取通常用分液漏斗来完成。本文介绍用其他简易自制教具练习和完成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化学Ⅰ》中的这一实验。  相似文献   

2.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第十册《二氧化碳》一课的实验,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知道二氧化碳是无色、透明的气体,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书中的三个实验要力求准确,操作稍有疏忽,都会影响实验效果。例如实验一:二氧化碳的制取。在一个瓶里放入一些碱的粉末,倒入一点水,使其湿润,再倒入一些醋,瓶里就会产生二氧化碳。大家都知道许多农村小学只能买到料醋,由于各地料醋品种不同,以及质量的差异在实验时多少会影响制取的效果。实验二:由于二氧化碳和空气都是无色、透明的气体,无法看到二氧化碳能像倒水一样“流入”杯底,而倒的动作不规范也有可能使杯中燃着的蜡烛熄灭,影响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自然第八册《二氧化碳》教学中 ,做检验二氧化碳性质实验 ,目的是要使学生知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 ,不能支持燃烧。由于二氧化碳和空气均为无色透明的气体 ,在实验中无法用肉眼判断得出结果 ,而只能从实验中蜡烛自下而上熄灭这一现象来推断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这对于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障碍 ,因为学生无法感受到二氧化碳是如何“倒”入杯中的 ,对于二氧化碳是至下而上充满烧杯这一现象更是模糊。为了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我对该实验作了如下改进。1 谈话启发 ,铺桥引路做实验前 ,通过启发谈话 ,让学生回想把水倒入燃…  相似文献   

4.
人教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中,铜与稀硝酸反应[实验1-7],注重了尾气的吸收,但无色NO气体产物不容易观察,故对本实验进行如下改进。 ①实验原理:利用还原性气体,排尽空气,防止NO接触氧气,观察NO的颜色。  相似文献   

5.
当我在教"碱的性质"时,做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的实验,无色酚酞变成红色,学生观察好后我将它放到试管架上继续做其他的演示实验,过了一会,一个讲台边的学生对我说:"老师装氢氧化钠溶液试管中红色的酚酞变成无色了,而装氢氧化钙溶液的试管中还  相似文献   

6.
电流化学效应演示一法莫滨(南京市红光中学210012)初三物理中,电流的三大效应均可用实验很形象地加以说明,但其中的电流化学效应在有的农村中学就无法演示,笔者曾试过一法,很简单,值得一试。用无色的食盐水和面粉,团成面团,将电源的两极分别接在面团上两处...  相似文献   

7.
在现行初三化学教材中,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和混合物提纯过滤操作是两个重要的学生实验。  相似文献   

8.
采用新“黑面包”的产物做还原CuO的实验,反应速度快,实验成功率高,效果好。新“黑面包”的产物经过洗涤、过滤、干燥。与CuO的配比为1:7。混合物研磨时间越长实验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9.
在指导学生教育实习时 ,我们发现 ,初中化学中木炭吸附二氧化氮的实验[1 ] ,有些不够完善之处 :(1)预先制备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 ,未进行演示实验时 ,气体颜色已变得较浅 ;用此气体做实验 ,现象不太明显。(2 )气体颜色变的较浅 ,是因为二氧化氮和四氧化二氮之间有如下平衡[2 ] :2NO2红棕色N2 O4 无色两者的含量具有表 1中的关系。表 1温度 ℃ 2 7 50 1 0 0 1 35NO2 % 2 0 4 0 8998 7N2 O4 % 80 60 1 1 1 .3可见 ,二氧化氮经放置后 ,已变成二氧化氮和四氧化二氮的混合物 ,甚至大部分是四氧化二氮。这时 ,讲瓶中是二氧化氮 ,显然不…  相似文献   

10.
在NO气体制备实验过程中,由于无色NO气体极易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红棕色的NO2,难以观察到无色气体NO生成。为此,笔者就如何使生成的NO气体与空气隔绝,并从节约意识和环保理念出发,对实验装置进行创新改进。  相似文献   

11.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较复杂、繁琐,实验步骤比较多,实验时间比较紧,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也比较多。为让初学者准确验证叶绿体中有几种色素和颜色,增强分离后色素带的清晰度,确保实验成功率,在多年的实验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离心机是利用离心力,分离液体与固体颗粒或液体与液体的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机械。  相似文献   

13.
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从理论上讲应该是NO,实验现象应为生成无色气体,在试管口遇到空气后变为红棕色。但传统的铜与稀硝酸反应实验直接在试管中进行,实验操作中气体往往在液面上就变色,即使可用排水法收集到无色的NO,也无说服力,因为收集到的NO气体有可能由NO,与H20反应生成的。实验现象与理论无法吻合,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对这一实验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4.
初中自然科学在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为了说明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加快氯酸钾的分解作用,一般用两个演示实验进行对比,一个用来单独加热氯酸钾,另一个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或者根据不同要求进行学生分组对比实验。现对此实验改进如下,以增加对比性。  相似文献   

15.
初中自然科学在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为了说明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加快氯酸钾的分解作用,一般用两个演示实验进行对比,一个用来单独加热氯酸钾,另一个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或者根据不同要求进行学生分组对比实验。现对此实验改进如下,以增加对比性。  相似文献   

16.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第十册《二氧化碳》一课的实验,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知道二氧化碳是无色、透明的气体,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书中的三个实验要力求准确,操作稍有疏忽,都会影响实验效果。例如实验一:二氧化碳的制取。在一个瓶里放入一些碱的粉末,倒入一点水,使其湿润,再倒入一些醋,瓶里就会产生二氧化碳。大家都知道许多农村小学只能买到料醋,由于各地料醋品种不同,以及质量的差异在实验时多少会影响制取的效果。实验二:由于二氧化碳和空气都是无色、透明的气体,无法看到二氧化碳能像倒水一样“流入”杯…  相似文献   

17.
查理定律实验是高中物理较难做的实验之一。教本上设计的演示实验装置有其不足之处:(1)烧瓶中密封的气体放进盛有冰水混合物的容器里,热交换过程时间较长,且传热不均匀。插入冰水混合物中的温度计所示温度不能真实地反映烧瓶内气体的温度;(2)实验装置复杂,演示...  相似文献   

18.
1实验药品胶水,铝粉,Fe2O3,细铁丝,镁条。2实验原理2Mg O2=2MgO 2Al Fe2O3=Al2O3 2Fe3实验过程①把铝粉、Fe2O3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加入一定量胶水,以润湿混合物。②把混合物均匀地涂在细铁丝上后放在干燥箱中干燥备用。③将干燥箱内的涂有混合物的铁丝拿出。取一段镁条,用铁钉在  相似文献   

19.
该文根据生物学科特点并借鉴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法,尝试如何在生物实验中引导学生科学探究,开发生物实验中的探究资源,使学生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文章通过对“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生物实验中引导学生科学探究的案例分析,指出从分析实验原理、解决实验难点、改进实验过程、深化实验结果方面开发生物实验中的探究资源,探索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途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20.
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是高中常见化学实验之一。根据教材实验装置,铜与浓硝酸的反应,很容易引起倒吸现象。铜与稀硝酸的反应,理论上应生成无色NO气体,在试管口与空气反应变为红棕色。但实际操作中,由于试管内不可避免的存在空气,生成的NO气体在试管内液面上就变色,看不见无色的NO气体。为此,对这两个实验进行了适当的改进,使操作简单,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