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华忠 《四川教育》2005,(12):29-29
【预案及实施】 一、导入:画圆剪圈,初步感知 上课伊始,教师让学生用自己所带的学具(主要是圆形实物,也可以是圆规)比照着画出一个圆,再让学生把自己所画的圆用剪刀剪下来。  相似文献   

2.
设计理念 以圆所特有的丰富想象内涵为依托,让学生感受想象的魅力,用生动的语言来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操作中主要分两步走:一是让学生看到圆,说说想到些什么,来体味想的不一样,或是不同的人物角色得到的答案也是不同的;二是让学生用圆来变一变,并在千变万化的图画结合中感受想象的创意。[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圆的认识”选自小学数学教材第11册。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对圆的相关概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师的明确指引和调控之下的,学生相对独立的探索空间不多。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过程性目标,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学习的过程,使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索、去发现。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更是把数学学习看作是一种“再创造”。  相似文献   

4.
教师要把“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本节课的新授环节是通过引领学生寻找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来进行挑战性学习。一、初次寻找,明晰含义。由于学生经过了课前预习,很容易就能找到用圆规画的圆的圆心固定的点、半径和直径。引导学生在自己用圆规画的圆中画一条半径和直径并用字母表示。  相似文献   

5.
为使学生学好《圆的周长》,教学时,我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应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圆的周长。圆的周长不是直线段,不好用直尺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要让学生认识“圆的周长”,应按课本介绍的方法做好一个实验:用硬纸剪一直径为1分米的圆,在米尺上滚动  相似文献   

6.
一、课前交流与学生交流各自的生肖,请学生叙述老鼠抢到十二生肖排名第一的童话故事。二、激趣引入1.童话:十二生肖为谁排名第一进行争吵,玉帝让它们抢金币来定谁排名第一。课件出示比赛场地上圆形的桌面。2.提问:这个桌面是什么图形?课件演示从“圆桌”抽象出“圆”。3.生活中的圆。课件出示一些表面是圆形的物体和圆形图案。(设计意图:通过“实物——建模——实物”的认识过程,让学生用数学中抽象的“圆”的概念去认识身边的事物,提升学生对圆的理解)三、探究新知1.教学“圆是由曲线围成的”。(1)让学生用直尺画圆。(2)为什么用直尺画不了…  相似文献   

7.
[案例1]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以后,进一步研究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教师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去探索和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教师要求学生分小组用直径分别是1、2、3、4厘米的圆进行或滚动或缠绕等各样的实验。  相似文献   

8.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圆的认识"是学生初步认识几何的章节,是以后学习圆的周长、面积以及圆锥的基础。圆是几何中常见的一种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在圆的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对圆有初步的认识之外,还要让学生能够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这就要求学生在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带领学生探究、尝试、总结出相应的规律,从中获取知识。  相似文献   

9.
一、引趣质疑课件出示情景图,先让学生猜一猜,周长相同的长方形、正方形、圆,谁的面积大?生1:长方形面积大。生2:正方形面积大。生3:圆面积大。生4:我还不会求圆的面积呢。师:看了课题,同学们想知道哪些知识?生1:什么是圆的面积?生2:怎样求圆的面积?生3:怎样用圆的面积?生4:谁发现了圆的面积?……师:根据你们的提问,知道你们最想知道的是怎样求圆的面积?怎样应用圆的面积?那么下面我们主要就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学习。(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就有了一种学习的欲望,一种主动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获…  相似文献   

10.
“圆的初步认识”多媒体微机辅助教学设计沈莉一、多媒体软件的设计1.了解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由圆组成的用多媒体影像系统捕捉的录像图像,由圆组成的各种物体,让学生观赏,激起学生学习圆的兴趣,作为引入新课之用。2.圆的形成(以下新授用)用多媒体影像系统捕捉的...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客: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学第十一册第回单元“圆的认识”。教学回标: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及在同一圆内冒径自半径的关系;学会用圆规圆圆的方法。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和画图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让学生说说已经学习了哪些平面图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2.用投影动态演示出一个圆,引出:会天我们采研究平面上的一种新的曲线图形——圆。3.要求学生列举回常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圆。教师及时纠正学生表述上的偏差,如:把乒乓球说成是圆的。4让学生用一个硬币或真他圆形物体在纸…  相似文献   

12.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那么,教师该如何让学生在探究经历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呢?下面笔者以"圆的面积"为例,谈一下自己的思考和尝试。本课教学之前,学生学的都是多边形的面积,要计算圆这样的曲边图形的面积,这是第一次碰到。让学生完全自主探索如何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有  相似文献   

13.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圆是小学阶段学生要学的最后一种平面图形,教学这部分内容,要让学生认识圆心、半径、直径这三个概念,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理解圆的基本性质,能让学生学会应用新知解决生活中有关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一、引导学生观察演示过程,感知圆 在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后,教师将细绳的一端系一个小球。另一端固定在手里,用力甩动小球,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小球在空中运动的过程形成一个什么图形?这种图形是直线图形吗?然后,教师用拉线的方法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让学  相似文献   

15.
<正>【教材分析】"圆的面积"是在学生了解和掌握了圆的特征,学会了"圆周长的计算",以及学习过"直线围成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这样的曲形面积计算,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到,如果让学生完全自主地探索如何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或其他平面图形是有很大难度的,所以教材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操作,让学生自主发现圆的面积与拼成的长方形面积的关系,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所以,本课的教学活动将化曲为直和极限的数学思想纳入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从而完成新知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教学“圆的认识”,应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工具画图,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认识圆是轴对称圆形。但教材中引入的实例,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觉,把和圆混起来。因此,教学中应注意抓好下述四个问题。一、用实物或实物图引出圆的概念,把圆和圆面区别开。引入圆的概念,应结合教材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先由教师举出硬币、钟面,车轮等圆形的物体,让学生认识它们的表面是圆形的面。然后再启发学生列举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圆面的例子。这时学生会继续举出钮扣、饼、飞盘…….至此学生初步建立了圆的表象。接着教师又提出:男生玩的铁环、篮球架  相似文献   

17.
教学现状 笔者发现,在“圆的认识”教学中普遍存在三个问题。 一、注重学生对圆的直观认识,没有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概念 圆在生活中是依附于具体物体而存在的.许多物体上有圆形的面。因此,教师通常从生活实例中引入圆,让学生充分感知生活中的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在举例时往往说什么物体是圆的,没有区分物体和物体的面,  相似文献   

18.
数学学习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其实,我们不妨大方一点,多给学生一点空间和时间,多给学生一个探索的舞台,多让展示一些真我本色,在教学中我们少做一些,让学生多尝试一些吧. 一、少演示,多让学生自主地操作——做一名"研究者" 儿童的动作思维占优势,他们的智慧是出在指尖上的,我们要鼓励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者用眼睛看科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再创造"的探索过程.作为教师不要因为怕学生乱或怕时间不够,就把本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后得出的结论改由自己演示讲解,让学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教师的操作过程.  相似文献   

19.
笔者曾观摩了国家级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执教的《认识圆》一课,当学生已经学会用圆规画圆后,华应龙老师让全班学生各自自由地画一个圆,然后问:“你们画的圆一样大吗?”随手选了几个学生所画的圆,并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出来,提问:“为什么大家画的圆不一样大呢?”有的学生回答:“不是一个人画的圆当然不一样大了。”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和画圆的方法。2.技能目标: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熟练掌握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生动的画面、图像、演示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圆的存在与作用,感受其神奇与蕴含的文学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