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东坡肉     
李玄 《中学生(作文版)》2009,(2):F0004-F0004
苏东坡:四川眉山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美食家之一。东坡少年即享大名,文比欧阳修,书法为宋四家之首,父子三人以“三苏”名垂青史。自创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肘子等名菜品。  相似文献   

2.
三十年来,学术界对郏县“三苏坟”成因研究的五种说法中,以“三苏坟”是苏轼生前亲自选定和本为“八郎妇”之葬地最具影响,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梳理和现有文献的分析可以发现:郏县小峨眉山非苏轼命名,“三苏坟”兆域也非苏轼生前的亲自选定;“三苏坟”兆域也不是苏辙为儿媳“八郎妇”选择的葬地;它是苏辙、苏过等根据苏轼的遗命“即死,葬我嵩出下”卜兆勘定的结果;郏县“三苏坟”的最终形成历史的偶然性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苏轼(七册《题西林壁》及《冬景》)(公元一○三七至一一○一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都在“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列。二十一岁中进士,累官至翰林学士、礼部尚书。诗文有《东坡七集》。李白(五册《夜宿山寺》及《早发白  相似文献   

4.
东坡笠屐故事作为绘画题材,成为《东坡笠屐图》,繁而不衰,为历代画家所喜爱,其中不乏赫赫有名的大家。他们或工笔淡彩或白描抑或是写意表性,又有兼工带写,来表现苏东坡的闲散与野逸,笠屐故事已成为传统绘画题材上的一大亮点。在三苏祠博物馆的馆藏中就有木板刻画、拓片、砚台线刻图及画家的手笔《东坡笠屐图》共计10余幅,现对笠屐图的背景、鉴析题跋、分类以及笠屐图广泛流传的原因进行系统研究,以扬东坡之韵事,传东坡之旷达情怀。  相似文献   

5.
说“三”道“四”○山东张兴龙在文学上有许多与“三”“四”相关的作家、作品并称的通俗说法。与“三”相关的如: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三苏:苏轼、苏辙、苏洵。欧美三大短篇小说家: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柳宗元的三戒:《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  相似文献   

6.
“三苏”的文章创作成就,学术界评论的甚多,他们的文章理论议者尚不多见。本文试就他们的文章理论浅议如次。“三苏”都属于“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列,他们的文章理论,有共同之点,也有各自的看法。他们父子三人都重视“兴会”的作用,即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陆游《文章》)  相似文献   

7.
景曦红 《中学文科》2009,(13):92-92
《石钟山记》是一篇考辨性质的游记,东坡先生夜泊绝壁之下,通过实地考察,探究出石钟山得名的原由,对“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的虚妄行为表示了鄙视,并对“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的轻率行为提出了批评,体现出东坡先生的惟实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但文章的结尾东坡先生这样写道:“郦道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相似文献   

8.
《石钟山记》是一篇考辨性质的游记,东坡先生夜泊绝壁之下,通过实地考察,探究出石钟山得名的原由,对“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的虚妄行为表示了鄙视,并对“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的轻率行为提出了批评,体现出东坡先生的惟实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但文章的结尾东坡先生这样写道:“郦道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相似文献   

9.
从苏轼生命流程与东坡化现象的视角切入,揭示了东坡“贪恋圣世”,“得共中原”,视葬地“类蜀之峨眉山”而“喜其风土”,向往“皇天后土”,“还千古英灵之气”等深蕴的化内涵,从而认定东坡嘱葬嵩阳小峨眉乃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0.
“培养一个贵族至少需要三代的教养。”——巴尔扎克这句名言常常被援引为经典。我想,实际上“三代的教养”不仅仅指财富上的积累,更是对贵族们的精神道德提出了苛刻的要求。所以,一个人是不是贵族,至少要看他的行为举止、道德修养是否达到了所谓“贵族”的风范——比如优雅、上流。苏东坡出生在“三苏”之家,算得上是一个贵族了。我曾经看过东坡的画像,虽然算不上“貌若潘安”,却也有着宽阔的肩膀,厚实的胸膛,浓黑宽广的眉宇,总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俊朗的青年,衣带飘飘,在高山流水之间吟诵那不朽的诗篇。我想,东坡身上应该有着中国传统道德…  相似文献   

11.
我们曾经醉心于孕育了“一门三父子”的这片奇异土地,我们曾经流连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雄浑与豪迈,这些都是我们阅读印象中的“三苏”。“三苏”故里的眉山一小立足“三苏”文化土壤,把儿童时代的“三苏”还原于真实的生长情境,诠释着他们的教育理念——“儿童是课程的主人,是学校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人”。  相似文献   

12.
宋代有三苏,三苏之前有三曹(魏,曹操、曹丕、曹植),三苏之后有三袁(明,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都是一家有三个优秀文学家。这是我国星汉灿烂的文学历史上的佳话。苏家文事更盛,如果加上苏东坡的儿子苏迈和苏过,便是五苏了。三苏之名,始见于宋王闢之《渑水燕谈录》。在这本书的卷四《才识》中说:“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三苏在诗、  相似文献   

13.
祖居眉州(今四川眉山市)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父子虽去诸葛亮千年之遥,却丝毫不减对这位蜀地老家名相的敬仰。三苏一生游历天下,沿途所及诸葛故迹,多有题咏唱颂,其史论等文章亦多有以诸葛氏为题,对诸葛亮文学、政绩赞颂不已,对其“出师未捷身先死”深相叹惋。三苏诗文中亦偶见对诸葛亮军事才能的微词,却非一味“不取诸葛”。其非议诸葛亮处虽有“书生之论”之嫌,却是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寄托着三苏强烈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4.
《后山诗话》谓:“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王世贞《艺苑卮言》日:“昔人渭铜将军铁绰板,唱苏学士‘大江东去,…….果令铜将军于大江奏之,必能使江波鼎沸。”陆游亦日:“取东坡词读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相似文献   

15.
东坡《中庸论》三篇,虽为应制之作,然于中庸大旨之发明,独辟新解,其释“诚”、“明”之论,立说异趣,殊堪深究。兹特举数端以明之:  相似文献   

16.
<正>6月10至1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和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和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届苏轼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参加此届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有来自全国各高校、各地东坡文化研究院所和社团及韩、日、美、新加坡等国东坡文化研究者代表共130余人。黄冈市东坡文化研究会会长涂普生、副秘书长方星移、常务理事  相似文献   

17.
三苏祠     
三苏祠,座落在眉山县城西南,占地523000平方米。它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名列“唐宋八大家”的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人们也称为“三苏公园”。 三苏祠的大门在公园南面,两侧有一幅隶  相似文献   

18.
苏轼难荆公有一次,东坡指着“坡”字请教王荆公(安石)字义。王安石解释道:“‘坡’乃‘土’之‘皮’。”东坡听了,反问道:“那么‘滑’乃‘水’之‘骨’喽?”安石闻之,半天默然无语。三分诗,七分读诗人郭祥正有一次把自己写的诗送给苏东坡鉴赏。未等东坡看诗,他自己先有声有色地吟诵起来。吟完  相似文献   

19.
石钟山,因何名之?郦道元、李渤、苏东坡、曾国藩等先后经过实地考察,并经过了一番推断,可最后却得出了大相径庭的结论。于是,东坡“笑郦道元之简,李渤之陋”。曾国藩又笑:“东坡以李渤之陋,不知坡亦陋也。” 这里,苏、曾二人的“笑陋”都是无可指责的。因为,他们并不是故意要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他们只是从学术的观点去“笑”别人的“陋”,不人云亦云,不以从别人那里得到结论为满足,敢于在事实的基础上去推翻前人的定论;事实上,后人的见解不一定都比前人的大大进了一步,而且,苏、曾二人在“笑”前人“陋”的同时,未必就…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历代文人中,苏轼以其融合“三教”、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受到世人景仰。人们往往在他羁留之地兴建楼亭书院,以资纪念。纪念地有许多楹联对他的人生境遇、文学事业作出了很高的评价。四川眉山城西南隅的三苏祠原为苏氏故宅,明代改为三苏祭祠。宋仁宗景祜三年(1037年),苏轼出生于此。“一门父子三词客”,三苏祠对联如云。下面一联为清人杨庆远所撰,专咏苏氏一门三杰的文章事业、风雨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