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衡量一堂好的历史课的标准是什么?这本身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就我而言,我觉得必须有两个配方,缺一不可。这两个配方是,一要针对高考,这是目前中学教育现状决定的,否认这点就是幼稚的可怕。另一个配方则是刺激学生探索历史真相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历史的洞察和对社会的透视,具备起码的常识理性,拒绝"义和团式"的简单思维。  相似文献   

2.
教孩子学点历史知识的想法缘于一件小事。一天。孩子一个人在玩,只见他拿着两个小玩具兵自言自语地说:“张飞和韩信打起来了。”我听后不禁哑然失笑。见我笑他;孩子很不高兴:“这有什么好笑的,相声里就是这么说的。”我告诉他,这两个人不是一个朝代的。孩子很好奇,问我什么是朝代,我简单地给他解释了一下,告诉他韩信是汉朝人,张飞是三国时人,韩信比张飞大四五百岁呢。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应该教孩子学点历史知识。  相似文献   

3.
恩格斯在给拉萨尔的信中提出了文学批评的两个标准,他说:“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这两个观点是文学创作和批评的指南。本文重点探讨的是文学的历史观点。  相似文献   

4.
两年前,我为读书刊物《书脉》题词,写下如下一段话:“读书就是阅读历史,藏书就是收藏历史,我们无法割断历史,我们应该认真读书。”这是当时我对读书的一点完全个人化的可能是肤浅的认识。两年过去了,我的看法没有改变,但需要做一些补充。  相似文献   

5.
林丹妮 《学习之友》2006,(11):46-47
出于从小对文史知识的偏好,一进入中学,在诸多新科目中我对历史尤其“踌躇满志”,极想在该科目上“所向披靡”,做个史学才女,甚至立志将来专修历史,以史学作为终生事业,因为历史对我来说实在是太有吸引力了。但历史课一开始,我就发现我想错了,爱历史与爱历史科目完完全全是两个概念。中国历史的考试中,有些题目着实叫人抓狂。原来学校里是这么学历史、考历史的!  相似文献   

6.
在我给高一学生上的第一堂历史课中,我并没有开门见山地讲解课本知识,而是向学生阐述了与历史学习相关的三个问题一何为历史、为何学历史、如何学历史。虽然对于高中学生来讲,这三个问题不会在他们的考试中出现,他们也因此对这三个问题感到迷惑不解,但是我想不光是学习历史,在学习任何一门学科之前,我们都应当首先思考这样三个问题:What?Why?How?正如课本都会有一个前言,对这三个问题的讲解也应当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序言”,以使学生在接触微观的历史课本知识之前对历史有一个宏观的认识。下面我试着就这三个问题淡谈自己的一些浅薄之见。  相似文献   

7.
一、“历史门外汉”的反思与自觉走上教师岗位已十年有余了,对所从事的历史教学,总觉得是个“门外汉”。这不是自谦,而是有缘由的。一是我的大学本科专业是教育学,由于从中学时代对历史很感兴趣,所以在大学期间将历史作为辅修专业进行学习,既然是辅修,也就缺乏系统性,故我的历史专业可以说是“先天缺陷”;二是我在走上中学教师岗位时,面对没有“教育学”这门课的现实,选择了历史教学。  相似文献   

8.
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五代时期的南北局势》一章教材,讲的是我国唐和北宋两个王朝之间的一段历史。这个时期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又是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的历史比较复杂,头绪也较多。教材重点扼要地叙述了“契丹的兴起”、“后周的政治改革”和“南方经济的发展”等三个方面。我觉得,要把这  相似文献   

9.
抡——抢     
一天,我和妈妈上街买东西,走到派出所看见门前布告牌上贴着一张通缉令。我好奇地跑到跟前看,妈妈紧跟在我的身后。看完我对妈妈说:“这是抢枪的罪犯逃跑了!”妈妈用手指了指通缉令上的两个字让我认真看:“这两个字好好看看,念什么?”我睁大了眼睛仔细地看了看,是“抡枪”两个字  相似文献   

10.
(一)两个不同的历史时代显然:我说“新时期:中国又一个亟需鲁迅的历史时代”,意思是说,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亟需鲁迅的历史时代,这就是鲁迅先生生活和战斗过的民主革命时代。同样显然:今天,亿万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新时期,和鲁迅先生所处的历史时代,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历史时代。鲁迅的时代,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而今天,  相似文献   

11.
“我思故我在”,笛卡儿这句话中有两个我,不同的两个我。“人则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马克思的这句话中有两个自己,也是两个我、两个不同的我。  相似文献   

12.
试论殷代用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的使用是一个民族历史上划时代的大事,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标志。我国什么时候开始用铁,殷墟时代用什么工具,这是我国古代史上重要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如能解决,对我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是有重要的意义的。我对这个问题没有作过什么研究,这里我只略说一说我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相似文献   

13.
历史是由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来塑造的 记者:您的专业方向主要是史学理论,那么在您看来,“历史”究竟是什么?王学典: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就我个人来看,“历史”可以分成两部分,一个是实在的历史,即客观的历史,这是已经发生过的、作为一个实fS--曾经产生又已经过去的事件、人物,政权等;另一种则是描述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在明末遗民的诗文集中,“泽畔行吟”与“西台恸哭”是两个常用的历史掌故。“泽畔行吟”语出《史记·屈贾列传》:“屈原至于江滨,被衣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 ’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司马迁这一历史记载中的人物  相似文献   

15.
在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的发展历史中,几何图形一直是数学家们求解方程的辅助工具,这为配方法的教学带来了新思路.采用重构式设计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的教学,从“化数为形”到“补形成方”再到“以形辅数”回归配方.在教学中,要注重再现知识的发展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要认识到融入数学史是手段,切忌数学史的满堂灌;要重视解题巧法,拓展学生思维.  相似文献   

16.
多少年来,我国理论界普遍认为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明显地这样表述在中国大概始于艾思奇的《大众哲学》)(1937年版)。把唯心主义划分为这两种表现形式,对于评判历史上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及其理论体系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这两个概念能否准确无误地表达人们赋予它们的含义呢?我认为,这两个概念是值得商榷的,这里仅就这两个概念是否准确问题,结合唯心主义的基本特征谈一点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7.
自1985年以来,围绕黎澍同志对“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这两个提法的质疑,理论界展开了讨论。这里也谈几点个人的认识。一、关于“英雄”与“群众”和“老爷”与“奴隶”两组不同的概念。  相似文献   

18.
冯燕 《早期教育》2006,(4):26-27
为了做好家长工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家园互动”,我们幼儿园进行了很多尝试:如每月的“亲子活动”,每周的“家园互联网”,家长助教等等。其中让我体会最深,也深受家长们欢迎的是每周的家教“指导配方”。所谓“指导配方”是教师具体、适时地指导家长对幼儿进行教育和保育方面的短小的指导性字。两年多来,我总结了一些该如何通过“指导配方”这个小小的平台构建良好家园合作关系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幽你一默     
重演“老师,我儿子历史考得怎么样?我当初上学时可不喜欢这门课。”“那您当时历史课的考试成绩如何?”“考了个不及格。”“我想,历史在重演。”  相似文献   

20.
在“两课”课程新方案实施之后,“毛泽东思想概论”课和原来的“中国革命史”课相比,“史”的内容相对缩减,而理论性的分析和阐述却相对增强。在这种情况下,抓住重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把理论讲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我认为在“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的教学中,应着重抓好“两个重点”、“三个联系”和“四个环节”。“两个重点”是:其一,帮助学生了解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过程,懂得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