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教版新初中《语文》第三册第23课《周处》“正见清河”,教材注释为:“恰好见到陆云。正,恰好。”而人教版同册《教师教学用书》翻译为:“只见到陆云。”对同一句话中的同一个“正”字到底应怎么理解? 从“正见清河”所在的前后文细看,周处来吴原本是为了寻访“二陆”,也即是说,陆机也好,陆云也罢,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133页),将初唐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的“无为在歧路”写成了“岐路”,笔者认为是排版、校对失误。其理由有3点:一、课本注释“岐路”:岔路,是指分手的路口。查《辞海》《语词分册》岐,读音为qí,释义有4条:①古邑名。②同“歧”。③见“岐疑”。④姓。歧,读qí,释义为叉开。如歧路。引申为歧异,不相同。显然,课本的注释“岔路,是指  相似文献   

3.
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第一次编入了普高、职高语文教材(见人教版普高第三册第一单元教读课文,人教版职高第一册第五单元课外自读课文)。职高新教材在《阅读提示》中说:“这是一首抒情意味极浓的诗。首节起笔三个‘轻轻的’写出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新编高中《语》第四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有“奉十斋”的说法.编释为“尊奉佛教的十条戒律,其中包括不说谎。这里指信佛吃素”(见课本第104页注解④)。将“十斋”释为“十条戒律”,我们以为不妥。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一册第79页注:“[旋其面目]转过脸来。旋,掉转。面目,指面部。”《教师教学用书》的翻译也是这样。而联系上文,这根本不合事理。河伯“顺流而东行”,见到“北海”,他的前面是海神,没有必要转过脸来。  相似文献   

6.
《木兰诗》:“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对其中的“火”“火伴”,一般选本均不注。人教版初中《语文》2002年秋季本第一册第27课注:“【火伴】同伍的士兵。当时规定若干士兵同一个灶吃饭.所以称‘火伴’。火,这里是‘伙’的意思。”人教版七年级《语文》2007年春季本下册的注释。同它差不多.只是删去了后面对“火”的具体注释。对“行”.课本及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未注,  相似文献   

7.
吴耐 《吉林教育》2008,(3):128-128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师用书》中第29课《古代诗词五首》中,教材编著者将辛弃疾(《西江月》里“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两句译为“明月出来了,树枝上的鹊一见到光,惊飞不定;半夜还有鸣蝉,起了阵阵清风。”在下面的注解中,“别枝”被注为“这里作树枝解释。原意是另一枝。”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中国历史》第三册第4课《君主专制政治的顶峰》“满洲贵族逐渐腐败”一目中说:“清朝到嘉庆时,政府靠加税卖官来增加收入。官吏大多在政治上无所作为,而搜括百姓大显身手。”不少教师和学生给我们写信,说:“搜括”的“括”,应为“刮”,要求我们“尽快改正错误”。我们非常感谢这些关心和爱护人教版教材的教师和学生,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将相和》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的经典一课,其“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两则成语故事流传千古,于是爱寻根求源的国人最关注的便是那“璧”的去处!  相似文献   

10.
《世说新语·自新》中的《周处》一文,内有“乃自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的句子。其中的“正”字,编者大概以为是个常用词,中学课本里未作注释。“正”字,一般选本有两种注释:一为“恰恰”、“恰好”;一为“止”,即“只”、“仅”。若把“正”释为“恰恰”、  相似文献   

11.
范仲淹的散文名篇《岳阳楼记》在篇末有这么一句:“微斯人.吾谁与归?”人教版初中第五册的教科书(2004年6月印刷)第六单元中是这样注释“吾谁与归”的: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试验修订本·必修加选修 )第二册第 1 1 0面对“介电常数”是这样定义的 :电容器极板间充满电介质时 ,电容增大的倍数叫做电介质的介电常数 ,用ε表示 ,并且明确其单位是 F· m- 1(定义 1 ) .而人教版高级中学试验课本《物理》第二册第 2 4面则是这样给“介电常数”定义的 :电容器极板间充满某种电介质时 ,电容增大到的倍数 ,叫做这种电介质的介电常数 ,也用 ε表示 ,没有单位 (定义 2 ) .两种版本的教科书对“介电常数”的定义虽只有一字之差 ,但数量关系却有一倍之别 .“增大的倍数”与“增大到的倍…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七册老舍先生的《养花》一文,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家名篇。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是:“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对这句话中的“须”字,我有些疑问。如果按字面理解为“必须”,放到原句中理解总觉得有  相似文献   

14.
《孤独的收割人》(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一诗中有这样两句诗: “夜莺在这时嘀呖啼啭”“杜鹃声唤醒了春光”。《教师参考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认为这两句诗是从反  相似文献   

15.
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人教版新编初中《语文》第五册)是千古传诵的写景佳作。清代李刚评之为“文家绝境”。该教材128页将其中语句“萦青绕白”注释为“萦回着青山,缭绕着白云。”与之相配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译文也将此句译为“青山萦回,白云缭绕”。笔者认为该注释大为不妥,“白”应指“白水”。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将陆游《书愤》中“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如山”注释为:“积愤如山之重。诗人目睹北方大片山河被金人占领,而南宋王朝不图恢复,故有此语。气,悲愤。”玩味再三,总觉此注不妥。诗题为“书愤”,但诗人并非落笔就抒怨愤之情。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促织》一文中有“不复聊赖”一语,教师教学用书将其翻译为“感到不再有一点生趣”,笔者认为不妥。  相似文献   

18.
在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试验修订本·必修)上册第149页中讲“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代表,对蒋介石、汪精卫篡夺革命领导权的活动一再妥协退让,是党在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同时在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试验修订本·必修)下册第8页中,讲八七会议时“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而在2003年6月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必修)上册第137页和2003年12月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必修)下册第7页中则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改为“右倾机会主义”。那么为什么要这样改,刚刚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  相似文献   

19.
“元曲四大家”到底是谁?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九年义务教材·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在介绍马致远时,说:“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等杂剧共十五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  相似文献   

20.
王利平 《语文知识》2003,(12):32-32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175页《闺塾》一文中有这样一句:“素妆才罢,缓步书堂下,对净几明窗潇洒。”教材把“潇洒”释为“整洁”。这种解释实不多见,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之后,发现此注有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