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丧葬礼礼仪风俗与丧葬制度的变化,是社会发展与变革的浓缩和反映,通过对先秦赵国丧葬观念与丧葬礼俗,居丧制度与居丧生活,陵寝与墓葬制度,谥法等内容进行研究,勾画出这些丧葬风俗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揭示出赵国丧葬文化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2.
丧葬互助制度自19世纪起在马来亚华人移民社会中出现,并于1930年代蓬勃发展。直至1960年代丧葬互助会逐渐衰微以前,丧葬互助制度对保障中下阶层华人移民的丧葬福利而言十分重要,然鲜有文献专门探讨这类组织在马来(西)亚的发展史与制度内容。在此以旧报章和组织章程为主要史料,来探讨丧葬互助会在马来(西)亚的历史变迁。研究成果显示,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丧葬互助制度延续自中国传统农村社会,于全球经济大萧条后蓬勃发展,后在日治时期停止运作,至二战结束后延续其蓬勃情况。1960年代,运作模式相似的新型互助保寿公司遭取缔,连带使民众对丧葬互助会失去信心,加上社团注册法令的严苛约束,使丧葬互助会不敌来自正规人寿保险的竞争,走向衰微。  相似文献   

3.
突厥是公元六至八世纪称雄于漠北、西域的古代强族,在历史上曾发生过重大影响。近来研究其族源、政治、经济、军事等内容的文论很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关突厥文化,尤其是其丧葬文化的内容略显单薄。不久前,我们以“突厥丧葬风俗考论”为题,对突厥丧葬文化作了一个较为明晰、清楚的论述。文章分三部分:突厥丧葬风俗内容考述;突厥丧葬风俗的内涵探讨;突厥丧葬风俗源流考辩。现把第一部分内容中的丧葬礼仪书刊于此,以请教专家同行。一  丧葬礼仪是由一系列相关的仪式和制度所组成的。其制度多渗透、体现在仪式之中,而丧葬仪式…  相似文献   

4.
孔子丧葬思想的根本是基于礼的"仁爱"有差、"尊卑"有别的制度,而墨子丧葬思想的根本是基于利的"兼爱"无差、"尊卑"无别的制度。由于二者所处时代性的差别,虽然在一些具体的丧葬问题上存在有相近的观点,但其丧葬思想的根本点是不同的。在"利"与"礼"、"仁"与"兼"两个方面都鲜明地体现出这种思想上对立。  相似文献   

5.
民国肇始,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社会风气为之一变。宗教信仰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丧葬习俗是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的一种民俗,是了解社会变迁的窗口。民国时期山东地区的宗教信仰变化给丧葬习俗带来了新的变迁。丧葬习俗的变迁可以反映一个历史时代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的深度和广度,因此研究丧葬习俗变迁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6.
天价墓地的出现,有着一系列的社会根源。其实丧葬制度蕴含着古代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看似平凡的丧葬包含着帝王至高无上的皇权思想、儒家独尊的制度、三纲五常的处事哲学,亲亲尊尊的价值取向、亲亲横向扩张在皇权推动下表现的母性地位的扩张,以及这些思想制度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我国丧葬的主要特点是厚葬、隆祭、久祀。在古人的观念中,丧葬不是单纯地安葬死者,它直接影响到社会的伦理规范及政治秩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统治者的需要,这种丧葬之礼变得日趋繁文缛节,透过《左传》春秋贵族的丧葬礼仪可见一斑。这些记载,不仅再现了春秋贵族的崇隆威仪,也折射出了隐于丧俗中事死如事生、儒家的伦理色彩、等级观念、家族制度等礼制文化。所以,丧葬制度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华孝文化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包蕴着丰富的内涵。《论语》中的孝经前人阐释主要包含敬亲、养亲、爱亲、谏亲等丰富含义。为亲人死后举办的丧葬之礼在现代具备寄托哀思、思想传承及精神慰藉等多重意义,追及丧葬之礼的最根本含义,《论语》中有关丧葬之礼的论述有所阐明。丧葬仪式是孝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孔子极力推崇的礼的重要表现形式,丧葬之礼是对逝者的恭敬。丧葬之礼和对祖先以至神灵的祭祀制度有相通之处,它们皆为孝的实现形式,可以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正> 苗族的历史悠远,在婚姻、丧葬、宗教信仰、节日、时令、生产、生活中的习俗甚多。本文作粗略概叙,望行家指正。 婚嫁习俗 苗家盛行姑舅表(?)。姑家之女必须嫁舅家为媳,因特殊情况需要外嫁者,必须先征得舅家同意,如舅家不同意而强行外嫁,舅宗可以阻拦或索取赔款,甚至抢亲,直至两家断绝往来。  相似文献   

10.
丧葬制度是现实生活的缩影和折射,作为帝王丧葬制度内容的兵马俑从葬,秦朝与西汉两朝尽管在本质上没有区别,但在构成内涵,从葬布局,艺术风格等方面却同诸多差异,这种差异的原因何在?除政治、经济等原因外,历史化渊源不同,秦楚化观念的冲突,不同的价值体系是最根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包括埋葬制度和居丧制度,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中许多内容在民间相沿成俗,影响深远,反映了人们的伦理思想和宗教观念,是古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作为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孟子对于如何处理死者形成了自己的丧葬思想,成为其思想体系尤其是民俗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丧葬思想主要体现在重视丧葬、强调厚葬久丧、反对以人殉葬以及对丧礼的来源、服丧的条件、丧葬的功能与改变葬俗之认识等方面。孟子的丧葬思想反映了其政治理想与道德追求,仁、礼、孝与性善成为他丧葬观的基础。其丧葬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中有多个丧葬描写的个案,通过对这些个案的分析,可以总结出其中对死亡称呼的不同,丧葬仪式的具体过程以及它在丧葬的情节叙述意义、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丧葬描写中人物的塑造以及丧葬氛围和意象设置等方面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为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孟子对于如何处理死者形成了自己的丧葬思想,成为民俗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丧葬思想主要体现在重视丧葬、强调厚葬久丧、反对以人殉葬以及对丧礼的来源、服丧的条件、丧葬的功能与改变葬俗之认识等方面。孟子的丧葬思想反映了其政治理想与道德追求,仁、礼、孝与性善成为他丧葬观的基础。其丧葬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丧葬风俗,指丧葬仪礼,民间俗称“办丧事”,是人生过程的最后一项仪礼。 一、中国人传统的丧葬观 丧葬风俗是以文化意识为其内在支撑的一套行为方式。有关丧葬的意识制约着丧葬活动的行为,意识观念的变化也制约着习俗的变异和发展。因此,探讨中国人传统的丧葬观,有助于深入揭示传统丧葬礼俗的形成过程及文化内核,从而在深厚的历史背景和宏观的文化框架中实施移风易俗,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丧葬观即有关死亡、安葬的观念,是与生命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一个人对待死亡的态度,可  相似文献   

16.
人类社会的丧葬习俗由来已久。丧葬习俗受一定的丧葬观念的影响。不同的丧葬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丧葬的形式和礼仪。不同的丧葬习俗产生不同的社会影响和社会作用。中国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就有许多值得我们肯定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潮汕地区丧葬习俗是传统伦理道德与地方文化艺术相结合的一种仪式,流程主要包括四大部分:殡前事项、做功德、出殡和丧后祭拜。潮汕内部的丧葬习俗存在区域差异,主要的差异有停尸公厅的时间、“做功德”的流程以及丧后祭拜的“做旬”次数。结合文献与田野调查,从儒家传统伦理道德、差序格局及重男轻女、五服制度、治丧组织、风水信仰、攀比之风这几个方面进行探析,潮汕丧葬习俗背后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潮汕宗族组织的存在是丧葬习俗传承至今的根本原因。潮汕丧葬习俗虽然在新时代有迷信、从众攀比等弊端,但是也在逐步简化不合时宜的程序,同时作为乡村集体记忆的一种载体,对于增加宗族内部的认同感、基层治理等方面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仍有其存在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良好的丧葬文化环境对于我国的文化氛围的营造具有重大的意义,丧葬文化变迁受经济、政策、传统观念的影响,其中经济的发展成为丧葬文化变迁的物质基础,而物质基础又推动了丧葬习俗向规范化转变。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冲突、政策制定与政策实行过程中的冲突、"孝"观念与行为之间的冲突是重庆市奉节地区丧葬文化变迁中表现出来的三大矛盾,而这三大矛盾催生了特有的三峡库区农村丧葬文化。  相似文献   

19.
丧葬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们生活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丧葬文化又是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汉代作为封建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关键一环,其丧葬文化意识必然反映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哲学等各个方面的状况,中国传统的"鬼文化"和儒道释三家思想对汉代的丧葬文化意识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图从有关历史文献及出土资料中简析汉代丧葬礼俗所反映出的古人的丧葬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20.
强行批准体现了司法权力对公司重整计划的干预,把实现企业重建作为首要目的和任务,将企业置于中心地位,不仅着眼于包括企业在内的各方当事人的利益,而且着眼于企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及其兴衰存亡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公正的程序固然重要,但有效率的程序更是重整制度的价值追求。强行批准制度平衡了债权人和职工以及破产企业三方的利益关系,兼顾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