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轼以其风貌崭新的婉约词对传统婉约词风进行了大胆的析。他变传统婉约词的“以俗为美”为“以雅为美”,淡化、内化了以艳为美的婉约词风;他以诗为词,使词由类型化到个性化,给传统婉约词注入了活力和生产。苏词既继承了晚唐以来婉约词委婉抒情的写作技巧,又对其进行刷新,从而挽救了婉约词每况愈下的词风。  相似文献   

2.
吴纯 《文教资料》2014,(29):49-50
“一”是宋词中极其普通的字眼。本文即探究被我们忽视的“一”在宋词中的妙用,主要表现在衬托婉约词的音节美、纤细美、柔情美;强化词中的豪放感情。另外当“一”与“一”连用描写景物,可以强化抒情力度;“一”与“百”、“千”、“万”连用时则在对比中强化情感、扩大境界。  相似文献   

3.
苏轼婉约词的艺术成就和对词史发展的贡献丝毫也不亚于他的豪放词。这些婉约词审美境界高雅脱俗、清丽舒徐,意境空灵蕴藉,抒情直接简洁,寄予深厚的情感和人生哲思,一改以往婉约词风,以“雅”为美,使得婉约词的创作走入了一个新天地。  相似文献   

4.
苏轼的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本文重在赏析“咏物最工”的《水龙吟》,通过对杨花的描摹传达思妇的怀人以及自我情感的贯注,他变传统婉约词的“以俗为美”“以艳为美”为“以雅为美”,淡化、内化了婉约的脂粉香味,他以诗为词,使词“以律就意”,由类型化到情感化、个性化,给传统婉约词注入了活力和生气。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第六册选了《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豪放词和《雨霖铃》《扬州慢》两首婉约词。那么,什么是婉约和豪放呢?如果说“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的话,那么婉约的“定义”就是:婉,即婉曲;约,即隐约;就是“含蓄”。词自产生就是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艳科”。到了北宋,范仲淹、王安石等虽已初露豪放端倪,但真正“指出向上一格,新天下耳目”、奠定豪放派基础的是苏轼。从此,“词体大约有二:一婉约,一豪放”。据俞文豹《吹剑录》记载,苏轼官至翰林学士时,曾问幕下一善歌之士,“我词何如耆卿…  相似文献   

6.
词"婉约"与"豪放"说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有“婉约”、“豪放”之分,始于明人张Yan,而以此划分词派则在清代。词或“婉约”或“豪放”相关词人作词的主观原理,相关词人自身的资质、气度,还与作品的题材及作品产生的化背景相关。对“婉约”、“豪放”。前人尚有正、变之议,今人则认为是一体分流,双峰并峙。我们要善于分别同一词派词作、同一词人词作的精粗高下。  相似文献   

7.
辛稼轩被推为豪放派的首领人物,由来已久。最明确的说法,始于清初王士祯的《花草蒙拾》,说:“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日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以幼安称首。”其所谓“南湖”指明代张綖。其实,张綖说的是“词体”,而非“词派”。他说:“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一作“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然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诗余图谱》)张綖此说,是对北宋自苏东坡以来对词的两种不同风格的“铁板红牙”之喻的理性概括,指的是词作风格的两大类型。以“婉约”代表阴柔之美,以豪放代表阳刚之美。张綖指出秦观和苏轼词的  相似文献   

8.
宋彩凤 《阅读与鉴赏》2007,(2):68-72,67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透彻理解“泪珠”与“珍珠”的内涵。2.深刻理解“泪珠”与“珍珠”的关系。3.感悟文章中蕴含的哲理,提高自身的情感。教学设想:这是一篇很美很婉约的文章,而且是一篇含蓄韵味十足的文章。如何使教授文章的过程也“美”起来,尤为必要。所以只能让学生在诵读、品味中加深感悟,在美的享受中提高自身情感。教学思路:感悟眼泪,觅取珍珠教学过程:师:2002年的大年初一,有一部电视剧在中央8频道闪亮登场,它就是《橘子红了》。电视作品唯美的风格,伤感的人物,复杂的人物关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一块来欣赏电视剧《…  相似文献   

9.
强调学生的情商教育,我们就不得不首先让学生能发现挖掘生活中的美。而语文就是一个美的富矿。语文是美的富矿,既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美,也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既有苏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也有易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既有傲然挺立于大西北的白杨的伟岸崇高,  相似文献   

10.
婉约和豪放之间的评判标准一直没有明确,标签化的分类是眼下唯一的区别方法。实际上,且不管“婉约”还是“豪放”.我们首先要明确的就是词人写作皆出于真情。以宋代著名词人苏轼为例.他的词豪迈中见婉转,雄奇中蕴苍凉,融写景、叙事、抒情三者于一体,因为他的真情实感,使得他超越了一种风格的约束.呈现出难觅端倪的多样性。于是苏轼超脱出了流派的局限。  相似文献   

11.
在评论词时,人们常用豪放或婉约来概括词的风格,并为它们在词格上谁高谁低争论不休。其实,作品的产生和作者本人的个性气质、生活经历密切相关。词作是词人心灵轨迹的显现,人的风格不同,决定词的风格差异。人的风格以外,还可能受到其它风格的影响,故此单用豪放或婉约来概括词作、评论词家,往往容易造成偏差。北宋词坛的秦观,就是一个长期以来受到不公正评论的例子。历来对秦观的评论是贬多于褒的,从人们频频引用的“少游词虽婉美,然极力失之弱”(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出自清新,却是《花间》、《尊前》遗韵”(刘熙载《艺…  相似文献   

12.
辛弃疾是名的豪放派词人,而他的婉约词同他的豪放词一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辛词的婉约。是“以气入词”,一如他的豪放词有深度,有力度;豪放和含蓄两大风格的交融,是其最大特色。辛弃疾婉约词提高和深化了婉约词的格调境界,丰富了婉约词的风格物色。研究辛弃疾婉约词的内容题材对研究其词的成就会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3.
在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理论与实践深化研究”(以下简称“传美”教育)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传美”教育如何同当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结合起来。应当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本身就是丰富的课程资源,发掘利用好“传美”课程资源,不仅使我们的学生在心灵中牢固地扎下中国根,  相似文献   

14.
美的本质问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周启光在论文和专著中对美的新认识,主要是阐明了“美不是客观事物的属性”,而明确提出“美就是美感”、“美感(美)就是快感”。过去人们主要从哲学思辩的角度论证美的本质,而周则是从物理学和生理学的角度给予新的论证,这对我们是有启发意义的。笔者认为,美的本质应概括为“进步理想的的形象显现”。  相似文献   

15.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愁女子”。其词在表现内心情感世界时,具有愁情美。本文旨在从婉约美和悲壮的风骨两方面略谈谈其诗词中的愁情美。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的文论和画论里,美有“阴柔”与“阳刚“之别。所谓“阴柔美”,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优美”。当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称“优美”为“秀美”。它是美的一种最常见的形态,在文艺作品中有多种表现:俊秀潇洒的人物,风景秀丽的山川,缠绵悱恻的爱情,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歌声……优美给欣赏者以柔和渝快之感。《荷花淀》的开头,作家只寥寥数笔,就在我们眼前展开了一幅饱含着诗情画意的月下水乡人物风景图: 水生嫂月夜编席。气温,“凉爽得很”;院子,“干净得很”。两个形补结构,形成对偶、反复,描写环境宜人。“苇眉子湿润润的”、  相似文献   

17.
徐莹 《学周刊C版》2010,(7):131-131
宋代婉约词是古代文学优美风格的代表。它最讲究艺术结构的曲折迂回.递进层次。宋代婉约词的语言受内容的制约.多言儿女情事.多抒人生情思.所以语言晶莹玲珑、清新柔婉。它的意境具有隐美的多义性和若即若离的不确定性特征.实质上就是一种朦胧隐约之美,通过朦胧、模糊的形式,含蓄蕴藉地表现出“象外之象”、“言外之意”,使欣赏者以创造性的想象、联想活动,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获得审美再创造的愉悦享受.  相似文献   

18.
纵观社会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从我国古代开始就有许多思想教育家在培养人才方面非常注重美育,从孔子的“六艺”方面的教育内容,到蔡元培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到现在提出的“以美育人”的教学思路,都反映出美术教育在在整个教育中的作用以美育人是美术教育的本质。以美育人,就是以美的教学内容,美的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懂得美,认识美,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感受美,从而达到塑造完美人格,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下面我们简要分析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美点赏析句典雅婉约的语言《错误》一诗的语言极有韵味,雅婉约却又现代朦胧。这种韵味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音韵谐和。首先是韵脚和谐自,如首节“走过”中的“过”与开落”中的“落”,第二节的“飞”“揭”,“晚”与“掩”均押韵,谐悦耳,琅琅上口。其次是,局音节整齐匀称,如第二节的“东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与“跫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的对称合,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再其是恰当地运用叠音技法,如第二中的“小小的”两次叠音重复,倩柔美,音韵和谐。2.句式错综。新诗在句式上的变是极为丰富的。这是它超越旧诗地方。《错误》的句式运用…  相似文献   

20.
1 有宋一代,词家千余,词作两万余首。在这莽莽苍苍的创作巨流中,历来人们把婉约、豪放视为词坛双璧。近人又再细分为“真率明朗,高旷清雄,婉约清新,奇艳俊秀,典丽精工,豪迈奔放,骚雅清劲,密丽险涩”等派,这些有助于我们对作家、作品做更深入细致地研究,找到其独特之处。人们处于相同的社会历史大背景下,触感着时代脉膊的跳动,其精神世界也必然有某些相沟通的情感成分,从而于文学作品中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精神。如人们称之为的“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就是对一个时代艺术精神集中体现的高度概括。在宋词中,虽然豪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