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认为,马克思哲学实现的变革实质上是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它旨在主张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对于精神活动的决定作用,并坚持立足于物质实践去说明全部人类生活;马克思哲学作为现代唯物主义,是一种实践的唯物主义,其自然观念是关于人化自然的观念,其社会观念则把社会视为人们在物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交往关系的产物,而且马克思哲学揭示了社会和自然之间不可分割互为中介的关系;马克思哲学通过阐释认识的社会性本质,把认识活动置于整个人类历史活动的视野中考察,使认识论获得了坚实而正确的本体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理论极其深刻地阐明了真、善、美的统一关系,集中体现了现代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2.
交往是社会生活中的主体之间的相互往来与交换、相互作用和联系的活动方式或过程,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方式之一,也是实践活动的一种基本形式。协调是指社会有机体的各个方面和谐一致,共同发展。交往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前提,协调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二者共同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社会发展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交往,是人类生存必备的技能。交往是人类存在的方式,是人类的基本要求之一,同时,交往也是个体走向社会化的必然要求。个体只有在集体中,在与他人交往中才能逐渐获得社会的共同规范、道德准则、生活方式,从而适应社会,逐渐变成一个社会的人。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交往是其成长的基本要求。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与同伴的交往、与父母的交往、与教师的交往。本文仅从班主任的角度,对  相似文献   

4.
私人交往与公共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上,亚里士多德最早是在与私人交往相区别的意义上使用了公民交往的概念。在20世纪的哲学家中,哈贝马斯深入洞察了发生于近代劳动与交换领域的交往又与之相互疏离的市民的公共领域。这种交往可以被概括为公共交往,并在理论的思考上区别于私人交往。公共交往与私人交往的相互疏离,是近代以来的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私人交往关系在基本性质上是特殊主义的,人们用于支持朋友和伙伴间的友爱的基础也是共同交往所产生的感情关系。在公共生活中,交往关系是“普遍主义的”,这种关系上的相互有效性要求所诉诸的是人们对陌生人或“一般人”的法律的相互关系,以及基于这种关系的尊重与平等相待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交往是人类的基本社会活动。每个人的成长、发展和成就,都离不开社会交往。人们也正是经过交往才融入社会,成为人类社会中一个独立的成员。要使智力残疾学生在各自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将来在不同程度上能够适应家庭和社会生活.学校必须十分重视智残儿童交往能力的培养,应该把交往能力训练作为培养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我们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6.
“交往是社会生活的开端,同时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叶澜教授认为,教育从形态的角度来看起源于人类的交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即便是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已隐含了教育构成中的基本要素(如交往双方、内容、媒体),当交往双方相对特殊化并形成一种以传递经验、影响他人的身心为直接目的的活动时,交往则转化为教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人类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  相似文献   

7.
我们正在走向现代化。现代化是指一种人类文明的历史过程,又指人类文明的一种历史发展阶段,它的核心是一种建立在现代大工业基础之上的社会生活范型。新的社会生活范型稳固确立的基本标志是新的交往关系,生活、存在、交往方式的制度化。在这种制度化过程中,原有的生活、存在、交往方式向另一种生活、存在、交往方式的跃进,这个过程被称为是社会转型或社会变革。而社会转型期与社会变革具有深刻的革命意义,因此必然导致社会失范,即社会规范不力、彼此矛盾或规范缺失真空时,在个人与社会中出现的混乱状态。  相似文献   

8.
交往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也是人类各种关系建立的基础。人际关系是人类通过交往而建立的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是促进人的本质发展的主要社会关系。本文从人际关系与人的本质发展的角度出发,集中探讨了现代人际关系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影响,以及由此而造成的种种焦虑与困惑,并于此提出了适应、超越现代人际关系而获得发展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9.
交往 ,是人类生存必备的技能。胡适先生曾提到 :“其实个性与人 ,不过是千分之一 ,而千分之九百九十九是社会的” ,交往是人类存在的方式 ,是人的基本要求之一 ,同时 ,交往也是个体走向社会化的必然要求。个体只有在集体中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才能逐渐获得社会的共同规范、道德准则、生活方式 ,从而适应社会 ,逐渐变成一个社会的人。小学生 ,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交往是其成长的基本要求 ,也是社会的需求之一。为努力寻求有效的交往方式与途径 ,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交往习惯与能力 ,笔者从小学生交往的意识、心理承受力、原则、方式、范围、能…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是我们时代的标志,也是当今世界开放的基础,并决定着中国的未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仅要求哲学有新的思路,也要求它更加面对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具理性已演化为技术理性,并发展成为一种社会统治形式,人类社会进步的出路是重建现代交往,用交往理性取代技术理性,交往理性的核心是主体间性,主体间性的本质是言语交际与交往资质,应将交往理性提到理性最重要的位置。并将人类社会的进步寄托在跨文化交往与平等对话中。  相似文献   

11.
交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探讨的一个重要范畴。马克思主义交往观的基本内涵:交往的发展必然使民族史转变为世界历史,必然走向全球化;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构成了共产主义的物质前提;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导致了世界交往的形成。这些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任何形式的中外交往都必须以语言文字的沟通为前提,而中西方在语言文字上和文化心理上的巨大差异和隔阂必然导致中西交往间有意或无意的曲解和误会。晚清时期,民间的洋泾浜英语仅停留在肤浅而实用的层面上,在中西双方缺乏相互尊重、善意和理解的情况下,他们之间的交往必然存在障碍,曲解和误会甚至纠纷时有发生。国人在吃尽了苦头之后,终于开始开办自己的外语学校,并开始认真研习英语及其文化,以应外交和自强所需。对英语在近代中西交往中的作用进行解构,不只是语言本身的课题,它更涉及到思想意识、社会文化乃至外交政治层面。这对于我们理解那段历史、理解语言与交流之间的关系以及正确处理当今的中外交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人类的认知历史和所认知的内容为研究素材,从基础理论学的角度,进一步研究、完善N+H=K认知理论体系.分析、研究“知识”与“科学”这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构造了一个新的“知识载体谱系”,即K1,K2,K3,K4.  相似文献   

14.
“劳动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原始动力”的观点和“劳动群众是人类社会本原”的观点,为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符合党的根本宗旨,符合社会主义运动的根本目的,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5.
该文记述了饶宗颐与叶恭绰的相识与交往,在相交过程中,饶宗颐从有志于乡邦文献的才子得以逐步迈向主流学术。而这一段宝贵经历,无疑为他以后从事词籍、词目、词乐、词律以及中国音乐史、中国音乐与宗教之关系的研究,奠定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开端。  相似文献   

16.
人类社会的生产实践活动从来就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有机统一,社会生产方式也是物质生产方 式与精神方式的有机统一。同理,作为反映社会生产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社会基本矛盾,也是对社会物 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矛盾运动规律的概括。人类社会就是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相互 作用、相互促进中不断发展的。社会基本矛盾是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及其辩证运动。  相似文献   

17.
侗锦是侗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是研究侗族历史、文化、习俗的重要实物资料。侗族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 ,他们的不少历史传说、崇拜意识、崇尚信仰和向往等在民间都是通过口头文字、工艺美术、歌舞、祭祀等形式来表现和传承的。繁衍是原始人类最基本的群体意识之一 ,它贯穿着人类发展历史的全过程 ,反映这种意识的即生殖崇拜 ,它的表现形式乃阴阳相交即雌雄 (男女 )结合。作为侗族传统文化的侗锦 ,自然地把它作为表现这种意识的载体。  相似文献   

18.
交往与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历了 2 0世纪全球性大交往和大发展后的今天 ,交往问题与人的发展问题成为当代哲学的中心视野。令人遗憾的是 ,学术界仍存在着将两者割裂开来的倾向 ,即离开交往去研究人的发展或离开人的发展去研究交往。文章以为 ,交往与人的发展本是两个共生性问题 ,作为社会历史认知和社会发展实践的必要环节 ,只有将两者内在地结合起来实现更高层面的理论整合 ,才能揭示它们的真正内涵和完整意义 ,从而把握当代世界交往与人的发展的根本趋势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现认为,人是历史的前提和基础、人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是历史的目的。科学弋展观“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正是建立在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