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央视新闻"微博作为国家级媒体在新媒体的传播平台,具有互动性、开放性和权威性的特征,在发布国内外重大新闻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设备的增多,网络直播逐渐成为新媒体新闻报道的一种方式,"央视新闻"微博在运用直播方面也有了不少实践.与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相比,网络直播具有实时性、互动性和通俗化的特点,能够给受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在新闻报道中利用直播技术,提高了报道的时效性,丰富了报道内容,拉近了观众与事实真相、新闻人物的距离,满足了新媒体时代受众对信息的最大化需求.  相似文献   

2.
高涵 《新闻爱好者》2012,(17):53-54
作为新媒体中的佼佼者,微博独特的传播特点革新了信息传播方式,它优于现有传统媒体的特点,使其逐渐成为新闻采集与发布的一个新的重要的平台,其专业性虽无法与专业新闻机构相媲美,但在突发事件及直播事件、娱乐事件等新闻中微博的速度与力量不容忽视,而且,微博这一新媒体发现新闻、创造新闻及制造舆论的能力愈发增强。本文将在论述微博的媒体特点和传播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微博对传统媒体产生的巨大冲击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微博是一种微型的博客,起到即时发布相关信息的作用,微博新闻成为新闻发展的一个新工具。本文分析了微博对传统媒体的利与弊,并探讨了微博时代传统媒体将如何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利用微博增强主流媒体影响力的路径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7月中国首部舆情蓝皮书——《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1)》发布.报告指出,65%的舆情热点由新媒体曝光.微博已经超越网络论坛成为中国舆情的一大源头.微博不仅冲击了传统媒体的主流发布地位,更使其舆论监督功能不断弱化.同时,微舆情环境下,虚假信息和偏激言论的泛滥也滋生了不少社会负面舆论.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做了专门部署,提出“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正确引导微博舆论,疏通公众情绪,保障社会稳定成为媒体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微博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新闻概念.首先是新闻的采写者,从经过特殊培训的特定群体,变成了大众.微博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只要有发现,经过网络和手机的传播,你就是新闻的发布者.亲历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占据更多的话语权,比如娱乐新闻,原来跑新闻靠娱记,靠狗仔队,现在有一大帮爱好微博的明星,如姚晨、徐静蕾都成了网络红人、微博写手,透露圈内事,抒写不了情.  相似文献   

6.
面对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传统电视新闻栏目要适应新形势,在新业态上有新作为。本文以安庆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天天直播》栏目和媒体微博@安庆天天直播为例,阐述了新闻规律和互联网思维在媒体微博运行中的遵循和实践。  相似文献   

7.
对于记者开设微博,虽然存在个人行为与职务行为、媒体利益与公共利益、言论自由与态度中立、有限社交与无限社交等方面的认识分歧,但不可否认,不论以个人身份还是职业身份,记者开设微博、关注微博已经成为常态。那么,发布与采访内容有关的微博,有时甚至是把采访过程全程直播后,记者的稿件该如何与微博区别、让受众获取不同的新闻体验呢?笔者认为,至少应该处理好如下三层关系。  相似文献   

8.
从官员微博直播自首看微博舆论监督形态、特性与监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4月10日上午9时25分,新浪微博中一名叫做周文彬2010的用户发布了这样一条微博:"我可能要做出一个人生中艰难的决定,这个决定足以改变我的后半生,我也为此成为另类",开启了其用微博直播自己自首的历程.至4月16日共计6天时间内,该用户共发布与自己自首有关的微博14条,引发了网友的持续关注.  相似文献   

9.
微博应用于广播直播中的意义随着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媒介融合的不断深入,致使新闻媒体行业对新闻及社会舆论热点不再将新闻出品为主导方式,而是自下而上的草根制造,新闻媒体业的生产机制发生了质的转变。传统的新闻媒体主要是靠新闻记者从社会上搜集、整理、播报新闻,而微博作为一种新的新闻媒介改变了以往的新闻采集方式,即在微博上发现话题、关注话题、  相似文献   

10.
微博给我们带来了新的体验,微博直播也逐渐成为人们发布信息的方式之一,但微博"直播自杀"却引起舆论的旋风,随之掀起网络语言暴力、网络戾气的愈演愈烈,对网络与现实两个空间都造成极大冲击,对社会和某些个人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我们应该多考虑一下"微博直播自杀"带来的负面效应,采取措施来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移动互联网4G、5G、VR等技术也在飞速得到普及和发展,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也在不断进步和壮大.传媒产业作为我国一项以信息服务为主体的产业,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更应走在时代前列、科技前沿.如今“直播”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新闻信息传播当中.多年来,随着传媒产业的迅猛发展新闻直播样态也在不断发生改变,现仅以央视新闻微博直播为例,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新闻直播,以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2.
政务微博与“南京发布” 新媒体时代,微博是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作为政府机构进行公共管理的方式之一,政务微博成为政府发布政务信息、受众进行网络问政的重要工具,通过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及时转发互动,政务微博成为沟通政府与受众的桥梁之一.从部门类别来看,较之部门分布不均、多以公安系统微博为主的发展期,目前开通政务微博的部门已涉及宣传、交通、司法、公安等各单位,部门类型日趋均衡化.伴随着微博影响力的日益扩大,政务微博获得了全方位的发展,推动着政务微博的机构化与机制化进程.①  相似文献   

13.
微博直播与电视直播在许多方面都是相似的,尤其在时空一体、高时效等核心精神上一脉相承。但微博直播有着自己的独特性:1.电视直播是完全无缝隙的连续的视听传播,而微直播的传播还是有一定的间断性和间接性的。因此,微博对一些突发新闻事件的记录和传播严格来说属于微博"围观",而不是  相似文献   

14.
微博在广播直播互动中的应用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和媒介融合的深入,国内外的媒体行业正在经历着一场新闻生产机制的质变:越来越多的新闻和社会舆论热点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媒体出品,而成为自下而上的草根制造。如果说传统的新闻生产机制主要是媒体跑新闻,那么从新媒体盛行以来,媒体新增了一项泡新闻的工作环节,即在新媒体上发现话题、关注话题,继而追访话题。2009年以来,微博作为一种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传播、分享、获取平台,成为颇具潜力的新媒介,得到了传统媒体的热情呼应,已成为国内社会话题聚焦的新兴平台。在报刊、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中,广播以其鲜明的直播优势,成为与微博最为契合的媒介类型,两  相似文献   

15.
自由与责任之间——媒体人基于微博的信息生产和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短两年间,微博不仅成为普通公众重要的信息沟通载体,也成为媒体人倚重的信息生产与传播平台.不少电视、广播、报纸和杂志进驻微博,开通官方账号;同时,传统媒体机构还鼓励记者编辑开设和使用微博.新闻从业者是活跃的微博用户群体,他们利用微博生产、发布和转播各类新闻和评论的数量和频率,远高于普通用户.  相似文献   

16.
李林 《传媒》2016,(13):49-51
由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新浪微博和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联合推出的《2015政务指数微博影响力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政务微博平台的数量已经突破15万个,微博已经成为政务信息发布与传播的一大核心平台.2015年政务微博发布数量高达2.5亿,阅读量近1120亿.当前,政务微博在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强化政府与公众互动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7.
新闻文体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重大的传播媒介变革都会对新闻文体造成深深的影响,使之不断创新、发展.微博作为一种互联网的新技术,成为今年媒体报道两会的重要传播途径.相应地,通过微博发布的新闻报道表现出其独特的文体特征和写作手法.  相似文献   

18.
传统媒体记者对微博的频繁使用不但引起了记者与其所在单位间的新闻使用纠纷,更引发了大量围绕记者微博新闻发布行为法律规范的议论和思考。法律上,微博新闻归属于职务作品,微博平台对记者新闻的承载行为与传统媒体对它们的使用行为具有相同的法律本质。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记者的微博新闻发布行为应当以尊重自身所在单位对其新闻优先使用权为基本规范。但在国内新闻强控制的媒体环境中,这种优先权有可能与公共利益产生激烈冲击,同时阻碍新闻职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微博正式宣布,向媒体、自媒体以及第三方内容合作伙伴开放头条文章、视频直播两大开放协议,成为国内首家对外开放直播资源的媒体平台。今后,越来越多的用户、媒体可以通过更多、更方便的渠道发布微博头条文章、视频直播等内容,媒体和第三方内容机构也将通过与微博的合作,为自身和用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信息化越来越融入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微博这个最初只是社交工具的平台,从2010年中国"微博元年"至今,微博已经完全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不仅成为信息发布平台,而且还成为网民交流互动平台,更成为社会观点和言论的领取平台,目前还发展成为舆论监督的重要平台。随着微博功能的不断拓展,新闻评论"微博化"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但新闻评论"微博化"既有利也有弊,只有更深入地了解新闻评论"微博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