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姜本红 《现代语文》2005,(12):33-34
水不仅是生命之源,也是文化之源。当诗人驻足水边,凝望江河湖海的水面时,或激昂奋进,歌豪迈慷慨之志;或凄苦哀怨,叹伤感失落之意;或情意绵绵,颂人间天上之情。水激发诗人的壮志,抚慰诗人的心灵,净化诗人的情感;诗人则赋予水以不同的情感和不朽的灵魂。那一旨首闪烁着生命之源的诗歌,就像源远流长的水,  相似文献   

2.
诗人遇水     
“水是用来浸泡文明的种子。”古往今来,许多诗人遇水而吟诗作赋,出了许多美文华章。水是纯洁的,也是无瑕的,诗人把情感寓于水中言于诗里,因此水从一开始就与中国文化结成了不解之缘,同时表现出了中国文化的蕴藉深厚和绚烂多姿。水是起伏不定的,就像人在官场的沉浮。被贬到黄州  相似文献   

3.
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的主旨主要在于慰勉友人,同时也真实地展现了诗人深刻的思想矛盾,显示了诗人开朗旷达的襟怀。  相似文献   

4.
面对着滚滚东逝的水,怒涛拍岸的水,澄澈如镜的水,烟波浩渺的水,曲似柔肠的水,脉脉无声的水,诗人无不心潮起伏,感慨万千。中国古典诗歌中水的意象无处不在,水在诗歌中形态万千,水在诗人心目中引起的联想也是复杂多样的。  相似文献   

5.
青山行     
<正>初秋的一天,我们乘车来到马鞍山,开始向青山进发。车窗外,江南的景色一一掠过,青青的山,绿绿的水,安静的集市,宁静的原野,就连秋日的阳光也暖洋洋的,飘浮着令人向往的闲适。当涂的秋天是富有诗意的,可就在这一片安宁恬淡之中却充满了令人心动的喧哗。这都是因为李白啊!这位"千古一诗人"与这块土地有着不解之缘。当涂的山山水水印满了李白的足迹,也一次次激荡起诗人奔放的情怀和灵感。正因为  相似文献   

6.
水是一种客观物象,但是它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主观色彩,融入了诗人的某些思想和感情,因而也就有了各种意象。  相似文献   

7.
就像这世界缺不了山也少不了水,文学的世界上也必“山”、“水”相融才能“百草丰茂”、“桐花万里”。然而正像灵动的水永葆蓝色不变,沉稳的山幻化出万千色彩,“水”性的诗人也有“山”的刚强,“山”性的作家也充满“水”的柔情。今年考生的佳作中,有一批紧扣山水,大量引用古诗文来证明中国文学传统中灵动或沉稳的作品。虽说创意还不够,但也充分体现了这些考生文学积累之丰厚,构思谋篇之灵动,能够最大限度地激活自己的文化积淀,在写作时灵活运用的过人  相似文献   

8.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找到诗人感情的源头,摸清诗人感情的脉搏,就等于找到了理解古诗的金钥匙,能轻松穿越时空,与诗人产生共鸣。如果对诗人所处时代情况不清楚,就无法体会他们的"言下之意",更谈不上从中受到熏陶了。  相似文献   

9.
朱熹是南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诗人。美丽的武夷山水,给朱熹创作提供了灵感.数十年创作出大量的诗词作品,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宝库,也为武夷山水增添许多光彩。朱熹诗学之成就,值得后人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诗歌歌中水的形象无处不在:春水、秋水,江水、河水,波平如镜的水、怒涛拍岸的水,一泻千里的水、曲似柔肠的水,泠泠作响的水、脉脉无声的水……水在诗文中形态万千,水在诗人心目中引起的联想也是复杂多样的。  相似文献   

11.
李丽 《中学生阅读》2004,(11):30-31
“意象”一词,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刘勰《文心雕龙》中就有“窥意象而运斤”一语。通俗地说,“意象”就是沾染或渗透了诗人情感的一种形象。它可以是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也可以是风花雪月、时间地点等。如杜甫《旅夜书怀》的最后一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沙鸥”一词很容易让人想起水天空阔、沙鸥飘零的景象。此诗中“沙鸥”这一意象就浸染了诗人如沙鸥般飘泊无依的感伤。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诗歌歌中水的形象无处不在:春水、秋水,江水、河水,波平如镜的水、怒涛拍岸的水,一泻千里的水、曲似柔肠的水,泠泠作响的水、脉脉无声的水……水在诗文中形态万千,水在诗人心目中引起的联想也是复杂多样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诗歌歌中水的形象无处不在:春水、秋水,江水、河水,波平如镜的水、怒涛拍岸的水,一泻千里的水、曲似柔肠的水,泠泠作响的水、脉脉无声的水……水在诗文中形态万千,水在诗人心目中引起的联想也是复杂多样的。  相似文献   

14.
课堂提问设计得好,就象唐朝诗人柳宗元的诗所云——“惊风乱飐芙蓉水”。通过提问,课堂上有了矛盾,就犹如一池流动的荚蓉水,充满了生气;没有矛盾,就宛如一潭死水,活不起来。一位来我国访问的美国教师说得好,教师的本领就在于课堂不乱的时候叫它乱,乱的时候叫它不乱。我想,这大概就是揭示矛盾、解决矛盾的本领吧。  相似文献   

15.
谢灵运(公元385——433)是我国晋宋之际的著名山水诗人,同时也是一位画家。只是作为画家的谢灵运,差不多被人淡忘了,因为他没有任何绘画作品留传于世。这确是一大憾事,也使得我们无法对他的绘画成就作出恰切评价。但是,既然是一位画家,这也就决定了他往往能以画家的敏锐眼光来观察和“模山范水”,因此,他的山水诗就具有绘画的美。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以探讨,以期对于谢灵运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新月     
析月一恋像一奈小船.我来船归去越过万水 山。花红.夜晚.故乡正足奉天。你璐看了么?我在你梦中水岸. (选自《沙呜扦价诗选》 〔赏析〕月充,人们已写了千百年,可足在有才华诗人的笔下,她仍然异名迭出,清丽可人。当代井名诗人沙呜的这首《折月》就足一个生动的例证。 全诗意吮柔美.诗的开头,以“船”喻“月”,形似而已,并不专妙。奇妙的足诗人接下去却粗开“本体”(折月),而扣住“喻体”(小船)去展开新领联怒:坐在断月般的小船1,返回故里,月多姚福,人多滋情;纵然足“干山万水”,也要一下子“越过”。“越过”二字,用笔看似枉盈,而诗人“一头扑…  相似文献   

17.
孟浩然是与王维齐名的盛唐山水诗人,也是一个不甘隐居,却不得不隐居终身的诗人。其山水诗歌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平淡"。本文从写景抒情的叙述笔调、抒情的方式、语言及其它等四方面简单谈了自己对孟浩然诗的平淡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六朝山水诗歌仅局限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唐初山水诗歌仅局限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至盛唐时波澜起伏、蔚为大观,进入了“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的最高审美境界。那么,唐代诗人在山水诗创作中是如何审美的呢?实际上,这是唐代士大夫心态的潜移默化的反应。本文认为,从社会发展与大文化背景的角度来探索唐代士大夫的心态,从唐代诗人山水审美中的“尴尬”来寻求山水诗创作的价值,那么,在阐述山水文学的发展规律时,也一定会持之有据。  相似文献   

19.
水无怨无悔,这是诗人的升华,也是灵动的水的升华。本文写出了中国文人与“水”的不解之缘:诗仙李白水中捉水,最终将“他的一腔豪情融入了水中”;辛弃疾在赤壁面对东去的长江,感慨风流人物的不再和自己的壮志未酬;文天祥也在零丁洋把一身的正气和满腔报国热情倾流于水中……文人们总是钟情于水,寄情于水,而水也默默地包容了一切,承载了一切。应该说是文人们成就了“人”的  相似文献   

20.
戴望舒的《雨巷》一经发表,就广为传诵。其作不仅成为他的代表作,也为诗人赢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全诗意象的选择阴柔雅丽、意境的渲染如梦如幻、忧伤的情绪更是含蓄委婉,由此诗中耐人寻味的忧伤原因也就有了"多义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