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中国当代新生代导演电影作品中,传统的父亲形象被重新书写。通过对父亲形象的不同书写策略的解析,着重探讨了这一传统形象的新变。文中指出父亲形象在电影中的表达,与新生代导演的文化立场、创作态度和市场遭遇具有某种同构关系。  相似文献   

2.
李安电影蕴涵着中西两种异质文化的撞击与融合,他将这种文化的冲突与交融隐身放置于电影中"父亲"这一角色之中,使观者透过"父亲"形象来完成对世界不同文明的体认。同时,李安借由"父亲"的象征意蕴把代表民族、文化、宗法制度的情感表达出来,让父亲这一形象顺理成章地成为他想表达的文化原型。具体结合李安导演的影视作品浅析其电影中的"父亲"形象,透过对"父亲"形象的剖析来解读其背后隐藏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电影中父子(女)关系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父亲”在“家国一体”的中国传统社会有着特殊的内涵,在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父亲形象因此成为中国电影关于家庭、国家、社会和文化想象的重要能指符号。在不同时期的电影中,父亲形象呈现出不同姿态。中国早期电影展示了父亲威严的悲剧性失落;第四代电影塑造了革命的父亲,并在文革后重建了父亲形象;第五代影片经历了消极病态的封建父亲向人性化父亲转化的过程;第六代影片反映了当下父亲形象的多样化;港台电影提出了父亲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面前的策略……本文通过对中国电影中父亲形象的回顾,探讨了随着社会的变迁,中国电影中父子(女)关系所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吴天明导演的电影《老井》改编自郑义的同名小说,电影在改编时对原著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做了一定的改动,影片在表现3个人物时的共同特点是突出其身上的传统美德,弱化对其鲜明个性、反抗性的表现。主要改动的情节包括孙旺泉父亲去世情节的提前、神话迷信情节的删除以及以打井石碑结尾的处理等,使得影片与原著相比更强调生存的艰苦,赞颂民族的牺牲奋斗精神,却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远距离审视。探究改编的原因,一方面是小说与电影不同艺术形式导致的差异,另一方面也与小说作者和电影导演不同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倾向有关。  相似文献   

5.
2004年,影片《可可西里》的出品标志着“国产藏语电影”概念的基本成型,国产藏语电影迎来了真正的发展期。按照主创人员血缘身份差别,国产藏语电影呈现出藏族导演作品和非藏族导演作品两条不同的发展轨迹。以媒介地理学视域观察,无论何种血缘身份的导演拍摄藏语电影,对地理与文化的认同都是该题材电影创作最基本的前提。创作者只有接受和认同藏族文化,才能选择恰当的立场维度和视角,从而把控影片想象空间的建构方向和形式。  相似文献   

6.
《太原大学学报》2019,(3):87-93
作为一名男性导演,张作骥电影中呈现出解构男权的倾向,以及身份认同的焦虑。张作骥的八部长片,常以祖孙三代同堂来叙事,即阿公、父亲与子孙。从男性形象的角度审视张作骥的影片,表现出以下三种特征:"阿公"象征着传统"父权制"走向瓦解;父亲形象以逃避现实的姿态呈现出父位缺席;而边缘化的青年一代,在"弑父"的极端行为与"寻父"的未果中,陷入了身份认同的焦虑与性别迷思的双重困境。这种男性形象的困境及焦虑是导演张作骥秉承着"忠实再现"的创作原则,实践着对"真实台湾"的"在地性"思考。  相似文献   

7.
摘要:《天上的恋人》和《小裁缝》这两部爱情故事影片,挖掘了不同时期开启文化蒙昧的故事,用各白的风格倡导诗意启蒙。两部影片中始终有一批跳跃在过去、白然和青春之中的青年男女形象,在爱和诗意启蒙之中交织着年轻的冲动和无畏的理想。本文从影片《天上的恋人》和《小裁缝》这两部电影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布景道具、爱情故事和故事结局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两部电影都表现了主人公的诗意启蒙历程,导演通过电影的感染力,揭示了同是诗意启蒙主题在不同年代的不同形式和风格,追寻其历史、文化和心理的渊源。  相似文献   

8.
李安的艺术创作,不仅代表个体,而是代表了一个文化群体——台湾的"外省人"。他们一次次经验着文化认同的问题,一次次被视作"局外人",李安将其外显为电影中的"父亲形象"和"父子关系"。然而,电影中的父亲,已不仅仅是家庭中所出现的由郎雄所扮演的中国父亲形象,而是映射了国家层面和世界层面上的大陆与台湾、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李安借此表达了作为一名导演的雄心,同时也表明了一种文化的雄心。  相似文献   

9.
《沂蒙六姐妹》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两部电影的女性形象体现了其特定的文化符号意义。其女性形象摆脱了说教与公式化的痕迹,集中展示了女性与战争的冲突。两部影片采用小视角表达大叙事,表达了导演对战争环境下女性本身的情感与命运的关注。两部电影的英雄女性形象在悲剧形象处理及浪漫主义元素运用方面有很多共通之处,并在各自的影视文化接受视野下谱写了各自的英雄女人赞歌。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结构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对陈凯歌和贾樟柯的电影作品作比较分析,通过对他们影片的艺术风格和影片意念内蕴差异的分析,从而对两个导演的影片风格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李治李冶辨     
元代著名学者李治的名字是“治”还是“冶”,历来存在三种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原名为“治”,后因种种原因,又名为“冶”。  相似文献   

12.
通过幻想世界表达对生活的感受,想象丰富,夸张大胆,感情波澜起伏,是李白诗与李贺诗浪漫风格的共性。而李白诗感情热烈奔放,李贺诗感情多愁苦惨淡;李白诗意象明朗和谐,李贺诗意象虚荒诞幻;李白诗率性自然,李贺诗苦心经营;李白诗直抒胸臆,李贺诗掩抑婉曲等,则是李白与李贺浪漫风格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李白和李贺都有相当数量的游仙诗,又都对游仙诗的题材范围、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做了富有创造性的开拓和提高。但二者的游仙诗又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风貌,折射出不同的社会历史状态、诗人生活经历、性格、理想对诗歌创作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4.
孔子对“礼”的认识和主张体现着他的政治学说,同时这一思想对后世统治阶级的政治实践有十分巨大的社会作用.孔子对“周礼”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并提出了“克己复礼”的主张,试图构筑一个“礼”治的理想社会.研究孔子“礼”的内容对于我们全面研究孔子及其所处的当时社会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从李白对庄子《逍遥游》接受(包括误读)的角度,论述李白人格气质与艺术风格中的庄子因素.李白人格中的自大倾向,与《逍遥游》中庄子对个体自足的超越性大的追求有着非常紧密的同质相关性.李白性格中的自由精神,狂放不羁、飞扬跋扈,以及对超常规晋身崛起的迷恋和向往,与《逍遥游》中人类经验、知识、观念的破除与嘲弄,也紧密相关.而《逍遥游》艺术上的大时空视野,以超越性意象的描摹,构建超经验世界,以实现对现实经验世界的超越与否定——这一手法,更是几乎被李白完全照搬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诗风.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象征主义”这个术语的内涵和效用揭示出来 ,帮助我们深化理解李金发这位诗人及其作品。晦涩、零乱、难懂 ,是诗人有意为之的 ,为的是使可见的世界不再是一个现实 ,而不可见的世界不再是一个梦境。诗人挖掘种种语言资源 ,运用异常复杂的方式 ,创造出一种新的、迄今未有的现实———纯粹的理念。惟这个是真实 ,因为“这个”才是永恒的、无限的。这种对美和真、幻想和现实悖论的成功尝试 ,是在呼唤现代人的情感和心灵  相似文献   

17.
李白、李贽作为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异质文化的典型代表,均具有强烈的主体性。本文从强烈的自信、强烈的个体意识、强烈的自我意识三方面探讨二人主体性之异同并分析其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李贽与安徽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贽,对整个中国的哲学与文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微观的角度,研究李贽与安徽的关系,从他对安徽历史名人的评价、与晚明时皖籍文人的交往来探讨他们之间的影响与被影响。  相似文献   

19.
李白与庄子     
诗歌是哲学的通俗演绎,哲学是诗歌的精神领袖。李白作品中体现出的虚静的创作状态亦即道家所谓的"精神漫游"和李白山水诗的精髓,充分证明了庄子哲学思想以及文艺理论的内涵在李白身上的具体表现。从李白的诗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精神放逐的诗人,是一个没有完全被尘世所拘累的灵魂。压抑的力量越大,暴发力越强。和多年前的庄子一样,为了摆脱压抑而忧郁的情绪,便把美好的希冀付之于文字,这样便做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精神逍遥。  相似文献   

20.
从同与异两个方面将李白、李贺的浪漫主义诗歌进行比较。从渊源、艺术技巧的思想、想象、夸张、比喻等手法及感情色彩议其同:从“仙”与“鬼”、博大兰丽,瑰奇艳丽和语言特色论其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