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备玲 《山东教育》2004,(30):44-47
当今社会,大多数家庭一般只有一个孩子,父母无不深爱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培养教育空前重视。有的父母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包揽一切;有的父母很早就教孩子写字、计算;有的父母强制孩子去弹琴、绘画……父母们为孩子的身体发育状况和智力开发绞尽脑汁,却忽视了孩子创新个性的培养,而这一点,我认为是家庭教育中最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我们父母为了孩子可以牺牲一切。哪怕牺牲自己的幸福。我认为,这其实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在这种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大多娇、惰、奢、贪、骄、庸。  相似文献   

3.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父母的全心投入。这一方面源于父母的职责;另一方面,父母如果希望收获孩子健康成长这枚果实,就必须像勤劳的农民照料自己的庄稼一样对待自己的孩子,投入到孩子的生活中,投入到孩子的成长中。全心投入孩子的成长就是要强化父母的教育意识,意识到家庭教育在每时每地都在进行着。本期"焦点"探讨的是厨房中可以进行的教育。这也是生活教育的一种。生活中的教育需要的是父母有抓住一切生活中的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意识。这是家庭教育的特  相似文献   

4.
家庭,是孩子的避风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是父母和孩子双方通过语言和情感交流进行的,是孩子成功的基础。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而这一切,均从父母无条件接纳孩子开始。从接纳到尊重,从批评到信任,孩子在自尊自信中成长,孩子在欣赏鼓励中成熟。  相似文献   

5.
爱的陷阱     
"一切让给孩子,一切为了孩子",在传统观念中,这无疑是出色的好父母,但在现代教育理念中,这却是父母送给孩子的可怕的礼物。有一则名叫《幸福的小狐狸》的寓言,说的是一只老狐狸带着一只小狐狸生活在一个山洞里。老狐狸是小狐狸的爸爸,小狐狸的妈妈不幸死在猎人的手里,于是老狐狸就带着小狐狸躲进了这个山洞过日子。  相似文献   

6.
《人生十六七》2011,(9):31-31
现代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苦恼孩子的成绩,为孩子创造能力所及范围内的一切条件,但是却少有父母关心孩子一辈子的“理财教育”。多数父母会认为,等孩子年纪再大一些,再来和孩子谈谈理财问题,认为让孩子太早接触金钱不是件好事。如果孩子在父母面前提起关于钱的问题,父母往往会斥责:“问钱的事情干什么?”甚至有的父母向别人炫耀:...  相似文献   

7.
父母深爱自己的孩子,这是无可厚非的,然而不少父母为了孩子可以付出一切,甚至包揽孩子的一切。马卡连柯把父母这种事无巨细的包办代替,甚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的做法说成是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在生活中确有不少年轻的爸爸妈妈都在将这份“最可怕的礼物”送给自己的孩子。孩子习惯了父母的“包办”,习惯了享受来自大人的照顾和关爱,一旦他们的愿望得不到满  相似文献   

8.
家庭劳动教育是指在家庭中开展的劳动教育,它具有自身的独特性。目前在家庭中存在孩子劳动时间不够、父母包办一切、不恰当地进行劳动教育等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父母必须转变观念,要训练幼小儿童自我服务能力,给孩子提供接近劳动者和适当参与劳动的机会,并利用谈话、讲故事的方法和多种传播媒介进行劳动教育。  相似文献   

9.
父母都深爱着他们的孩子,父母都会认为自己非常尊重孩子,自己辛辛苦苦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孩子好。爱孩子是父母的本性,关心、热爱孩子,一切为孩子着想也是人之常情。然而,在一切为了孩子的前提下,是不是父母为孩子所做的一切,孩子都能接受呢?是不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引导都科学、合理,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呢?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特别需要教育双方的互动,需要教育者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否则,即使出发点是好的,也不容易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0.
赵馨 《考试周刊》2010,(30):216-217
平时在和朋友的交谈中,我发现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大多是娇生惯养,一些孩子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和不关心他人、自私自利的品性,有的孩子还经常对父母大呼大叫,无故发脾气,丝毫不顾及父母的感受,对父母所做的一切都视而不见,使父母很伤心。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这究竟是怎么了?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的孩子们却不知先哲们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理。只有做了父母才知道做父母的辛苦、劳累.对孩子无私奉献的心甘情愿,把孩子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里怕掉了的小心翼翼。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一切只有等孩子们做了父母才能深切地体会到,但到那时却为时已晚。  相似文献   

11.
每每谈起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说的最多想的最多的就是教育——父母教育孩子。可以不夸张地说,这种惯性思维是导致孩子成长中一系列问题的重要根源。在这种教育与被教育关系中,父母是当然的主角,是主动的,是行动的发起者;孩子是配角,是被动的,是教育活动的承受者。在这种关系中,父母往往容易养成承担一切、主宰一切的习惯,慢慢地也就把孩子成长的责任全部揽到了自己的身上。于是当父母希望孩子担当的时候,孩子却不愿也不知如何担当了。  相似文献   

12.
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对孩子的爱可谓尽善尽美。一句话,一切为了孩子,一切服务于孩子。父母为了孩子可以放弃一切,可以牺牲一切,仿佛不这样做就不足以表达自己的爱心,这样的家庭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 有不少年轻的爸爸妈妈,特别是妈妈,在有了孩子以后,就会口口声声地对别人说,自己这辈子已经没有什么指望了,现在孩子是自己惟一的希望。  相似文献   

13.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是上天赐予他们的礼物,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他的生命就与父母深深地联系在了一起。“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成为家长行动的指南。对孩子的教育成为父母最为关心和重视的话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家庭教育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如父亲和母亲两者在子女的教育中“争权夺势”;父亲或母亲一方淡出孩子的教育,只有一方来教育孩子等等,  相似文献   

14.
灵心 《家庭教育》2009,(10):16-16
孩子的欢笑,孩子的眼泪,孩子的童言稚语……身为父母,总愿意记录下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有时候,用文字记录孩子的奇思妙想;有时候,用相机定格孩子的欢笑时刻,父母们在网上记载着一切。于是,这就成了家长的育儿博客。  相似文献   

15.
陪伴孩子成长,对于父母而言,是个漫长的教育摸索过程。随着孩子身心不断发展,父母也需及时调整教育思路与方法,而这一切,只为跟上孩子的成长步伐。  相似文献   

16.
每位父母都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什么都想给孩子最好的。但是什么是最好的?事事亲力亲为,一手包办,认为自己的意愿就是孩子的一切。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离开父母,如果他们一切都依赖父母,那以后又怎样独自生活。最好的,并不是父母的思想和不劳而获现成的"实物",而是需要孩子自己主动去探索、学习和感知。  相似文献   

17.
孩子也是人     
曾有人这样描述孩子:孩子是人,孩子是发展中的人,孩子是终将走向独立的人。这种描述应该说是很全面,也有发展的眼光。但是,我们的父母,更多地强调了孩子是发展中的人,所以孩子要听父母的;孩子是终将要走向社会的,所以孩子今天就要学会抑制自己的一切兴趣,只学将来能够使自己在社会上生存的东西。其实,要做称职的父母,在这三个层次中,首先要记住的是:孩子是人。因为孩子是人,而“性乃人之天性”,所以孩子就有了解性知识的需要。如果我们漠视这种需要,就有可能出现本期中刊发的《“性顽皮”酿悲剧》中的事例。《女大十一变》…  相似文献   

18.
为了孩子     
在父母眼里,孩子是世界的中心,是人生的目的,一切都要围着孩子转。为了孩子能顺利、健康地成长,父母们常常会作出惊人之举。这篇小说中的主角,由一个胆小怕事的人,变为见义勇  相似文献   

19.
应培养幼儿关心父母的情感□张凤珠在我国现有家庭中,独生子女居大多数,许多父母把无限爱心倾注在子女身上,对子女关怀备至。孩子在情感上得到的是单向“输入”,却不知如何付出,也不知如何“输出”情感去关心父母和他人,其结果势必使孩子从小缺乏“爱心”,一切以我...  相似文献   

20.
刘萍 《宁夏教育》2006,(1):69-69
1、使孩子软弱无能。父母溺爱孩子,任何事情都帮孩子去做的话,就会使孩子软弱无能。同时,通过帮孩子做事情,父母也向孩子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我这样做是为你好,因为我对你不放心。如果孩子一直接受这样的生活观念,对他的心灵成长是一点好处也没有的,反而会使孩子的自我价值观越来越弱.他也不可能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坚强。而且,这些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也非常弱,因为父母为他解决了一切阻碍他成功的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