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每个家庭只有一两个孩子.所以他们对孩子的期望较以前更高、更苛刻。大部分父母并没有让孩子自由地成长,却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教育孩子。他们总认为“我为你们付出这么多,你们就应该好好听父母的话”.大部分父母希望孩子们以“好好听话”的方式回报父母为孩子的付出。换句话说.父母并没有理解孩子的特性和成长速度.一味地认为自己对孩子的期待和想法绝对正确,  相似文献   

2.
任性的竞选     
2007年7月15日晴今天情绪低落,发现自己原来只是个任性的孩子。高老师大概已经原谅我了,我却不能够原谅自己。选择从重点班(理科班)到文科班,很多人都表示不理解,包括我的父母和同学,而只有高老师能够理解我做的这一切。  相似文献   

3.
《可贵的沉默》是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上课时老师了解到,几乎所有的爸爸妈妈都知道自己孩子的生日,并向孩子祝贺,然而知道爸妈生日的孩子却只有几个,且没有一个孩子为自己的爸妈祝贺生日的。最后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孩子们懂得了去爱自己的父母。教学这课的目的是要使学生从故事中受到教育,做一个既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又能关爱父母和关爱别人的人。  相似文献   

4.
去年上半年,我和学生分别到10所幼儿园对不同年龄阶段的315名幼儿进行了“你比较喜欢爸爸还是妈妈?为什么”的调查。从孩子们的回答里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一些启示。 1.父母在孩子面前应该互树成信 “爸爸不好,妈妈说爸爸好凶。”“妈妈不好,爸爸说妈妈小气。”“爸爸不好,妈妈说爸爸又胖又懒又贪吃。” 父母在孩子面前互相贬低对方,这势必影响到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进而影响到教育效果。为了更有效地教育孩子,父母应在孩子面前互树威信,多表扬对方的优点,多说说对方如何辛苦、如何为家庭或社会做贡献等。 2.对孩子的态…  相似文献   

5.
孩子被确诊为“孤独症”,对只有充分准备做父母而绝没想到要做“孤独症儿童”父母的人来说.这无疑是晴天霹雳。到了入学年龄后,孩子的入学问题、教育问题和孩子的成长问题会使家长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这就需要家长必须拿出十二分的信心和能力来面对现实、面对孩子。[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常言道,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尤其是现在许多独生子女的父母,更是对孩子宝贝得不得了,孩子动一动,就怕磕着碰着,恨不能将他们衔在嘴里。殊不知,这样做是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的。孩子们自从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就开始用小手去抓物体,用小眼睛去认识世界。他  相似文献   

7.
人生是一出戏,每个人扮演的角色都不一样。也许大多数人在今世都难有机会扮一次飞檐走壁的大侠,但是绝大部分的人都有机会为人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亦如是在做一次童话角色的抉择,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充当了孩子心中的大灰狼,也有一些时候我们心怀柔情,心甘情愿做一回温柔无限的小绵羊。选择角色不是一厢情愿,除了父母自身的性格、经历、教育观念之外,孩子的性格气质也在无意之中左右着我们的选择,这是一场需要孩子配合的对手戏。大灰狼还是小绵羊?不完全是我们说了算,但却影响着我们和孩子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砂布鞋”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已经十多岁的我,一直没有一双属于自己的鞋。对此,今天的年轻人恐怕难以置信,可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当年,我家住在嘉陵江边的一个小镇上,靠父母在码头上做装卸工的微薄收入维持全家的生计。那时,普通人家的大人孩子穿的鞋大多是自己做,可我母亲干体力劳动是好手,却不会针线活。我家孩子多,那几年正处于"灾荒"  相似文献   

9.
流年 《生活教育》2012,(19):28-29
做过父母的都知道想让孩子听话是多困难的一件事。孩子们经常把父母说的话当耳旁风,或者干脆不听。这自然会让父母很生气,于是这种情形常常很快升级,成为亲子间的冲突。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孩子不愿听父母的话?我个人就有这样的问题,所以我直接去问了一些6到13岁之间的孩子,问他们为什么不愿听父母的,他们的回答很诚实。1.以前已经说过同样的话了孩子们喜欢抱怨的就是成年人总是一遍遍重复同样的话。因此父母一开口,孩子们就知道他们要说啥了,这可是件令人厌倦的事情。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们能预计到大人们将要说什么,  相似文献   

10.
正在开学初期,我发现同龄的孩子中,有的动手能力很强,有的却要别人的帮忙。在穿脱衣服、扣扣子和叠衣服上更是能够看出孩子之间的差异。对于动手能力比较差的幼儿,我在和其父母的谈话中了解到,孩子在家父母把所有的事情都包办到了,怕孩子自己做得不好。  相似文献   

11.
张备玲 《山东教育》2004,(30):44-47
当今社会,大多数家庭一般只有一个孩子,父母无不深爱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培养教育空前重视。有的父母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包揽一切;有的父母很早就教孩子写字、计算;有的父母强制孩子去弹琴、绘画……父母们为孩子的身体发育状况和智力开发绞尽脑汁,却忽视了孩子创新个性的培养,而这一点,我认为是家庭教育中最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在孩子小的时候,我经常给她们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对父母对独生子相当疼爱,导致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点生活自理能力也没有,出了问题。一次父母外出,给他做了一个特大的饼挂在脖子上。他饿了,嘴巴向下咬一口,咬到后来,他咬不到了,就是不会用手把饼送到嘴上。结果,当他父母回来时,他却“饿”死了。这故事当然是笑话,  相似文献   

13.
“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许多父母忙着到商店为孩子选购新奇的玩具、漂亮的衣服,给孩子准备营养食品、美味佳肴,或是筹划着带孩子到公园、游乐场所痛痛快快地玩一天。可是,很少有人给孩子讲讲“六一”的来历,讲讲在幸福的童年时光最值得珍惜的是什么……结果,许多孩子玩了乐了还不满足,吃了喝了还要攀比,总觉得父母应该满足他们的一切,却从不知为父母做点什么。这种只知被人爱,不知去爱人的孩子,将来怎么能成为栋梁之材。  相似文献   

14.
正前几天,我带着学生参加了一个爱心公益组织的捐资助学活动,活动中爱心组织给每名家庭贫困的学生500元爱心资助。也许是为了给这种爱心义举造势,主办方把捐助现场设在了一个很隆重的会场,并安排了围观学生,请当地的电视台记者进行采访报道。但我注意到,大多受助学生始终躲避着摄像机、照相机的镜头,他们虽然坐在最显著的位置,却低垂着头。在上台接过装着善款的信封之后,有一个大一点的孩子想转身离去,却被主持人拦了回来。照相的记者看到孩子们的表情有些不自然,就提示孩子们笑一笑,可是大多孩子还是不愿抬头,只有个别孩子红着脸挤出了一丝不自然的苦笑……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个保育员。我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孩子们也喜欢我,愿意对我说心里话,有时就趴在我的肩上,坐在我的怀里。可我却不喜欢陈爽小朋友,因为她太“傻”。每当别的幼儿围在我身边,跟我讲话时,她也会跑过来,趴在我的肩上,我总是说:“去,你到旁边去玩吧。”有时她想帮我做事,我也不让她做。说起来原因也很简单,这孩子平时搞活动时,根本不听老师讲话,总是自己在玩;做作业时,却在本子  相似文献   

16.
今天怎样做父母现在很多父母常常感觉对孩子的教育并不怎么成功,十分苦恼。过去的父母可以很傲慢地跟孩子说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到了今天,反倒是孩子们经常跟父母很不屑地说你懂什么呀!青少年对新技术、新观念的得心应手更加映衬得父母很老土,是个在网络上笨手笨脚的菜鸟。衡量对孩子的教育成功与否,重要的是看孩子能否感受到愉  相似文献   

17.
<正>【案例回放】轩是个很讲"义气"的孩子,但这"义气"却常常是给老师和父母制造紧张空气的"原子弹"。新学期报到这天,孩子们来学校打扫了卫生、整理了教室、交了假期作业,然后我简单布置了一些工作之后,就让他们回家了。按照学校的整体安排,孩子们下午不到校。中午一点钟左右,我忽然接到了轩妈的电话,问轩怎么还没有到家。  相似文献   

18.
正时常听到一些父母抱怨现在的孩子犟,问他们什么也不肯说,更别奢望他们会对自己倾诉了。我认为,家长首先应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听孩子说话?家长总以自己很忙为借口,但是真的忙到没有时间听孩子说话了吗?如果孩子在父母面前尝试敞开心扉,却常常倾诉"无门",他们就会关闭心门,不再与父母交流。这也进一步影响了家长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所以,倾听是迈向"教子有方"第一步。有一本孩子们都很喜欢的书,名字是《窗边的小豆豆》。  相似文献   

19.
正尊重师长、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家庭生活镜头: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却在那里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父母尽力为孩子祝贺生日,孩子却从不过问父母的生日。凡此种种,值得深思。为此,设计了一次主题为"爸爸妈妈我爱您"的综合实践活动。一、发现爱孩子对父母了解关心甚少不是孩子们的错,是父母过于  相似文献   

20.
孩子的天空     
“六一”是孩子的节日,应是一个充满欢乐和笑声的日子。在这样的日子里,做父母的能够为孩子做些什么呢?我想绝不仅仅是去学校里观看一次孩子们的表演就足够了,那是孩子给予父母的。孩提时代,是一个做梦的时代。但我们却对孩子的梦知之甚少,很少有父母自觉自愿地去理解孩子的梦想,甚至有人认为那是孩子的话而不以为然。我们应该放下手中自以为重要的事情,参与到孩子们的游戏当中,做他们中的一员,平等地与他们进行对话,而不是居高临下地要求他们按照我们的意愿去做什么,不做什么。让我们再担当一次孩子的角色,就会觉得孩子并不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