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基于集聚外部性的角度理论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采用长三角地区2003-2018年地级市面板数据,基于地区异质性视角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三种外部性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总体而言,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发展主要受益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Porter外部性和Jacobs外部性,且Jacobs外部性的创新带动作用明显强于Porter外部性。邻近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Mar外部性、Porter外部性和Jacobs外部性均能推动本地创新能力发展。不同类型的集聚外部性在不同地区间存在“选择效应”。受地区差异因素影响,三种外部性的作用方向有所差异。这表明,Mar外部性、Jacobs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可以并存,结合地区特征的差异化、层次性的区域政策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现有研究观察到产业集聚的企业家精神溢出效应,但是目前针对这一集聚外部性的逻辑认识,无论是对产业的异质性还是对企业家精神的异质性都缺乏关注。构建广义距估计模型,以中国创意产业为例,采用2003—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探讨产业集聚对创新型和创业型2类企业家精神的影响。结果发现产业集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集聚,既有利于促进创新型企业家精神发展,也有利于溢出创业型企业家精神。分行业回归结果表明:知识密集型创意产业集聚的异质性企业家精神溢出效应非常显著,但是这一溢出效应在文化艺术型创意产业集聚中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软科学》2018,(4):49-53
通过引入一个空间参数构建一个分析空间邻近对企业区位选择影响的分析框架,利用拓展的空间条件logit模型和2004~2014年间全国各省会城市、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的市辖区的数据检验空间邻近效应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空间参数δ的估计值小于1,本地区的特征属性对企业区位选择有着显著的影响,表明企业所选择区位的本地溢出效应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比邻近区域的溢出效应更明显;从分区域的回归结果来看:东中部地区仍然是企业所选区位的本地溢出效应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大于区域的溢出效应;东北地区,企业所选区位的本地溢出效应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小于区域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4.
谢孟军  陈室谷 《软科学》2015,(1):96-100
利用省际和行业两个层面数据进行CLM和NLM计量分析,实证研究集聚效应对台湾地区在中国大陆绿地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研究表明,台企集聚和亚企集聚对台湾投资者在中国大陆投资的区位选择有重要影响,外企集聚的影响不显著,台企的投资行为遵循序列选择原则,投资者首先对区域进行选择,然后再对选择区域的省份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5.
蒋芬  邓丹青  汪平 《科技通报》2021,37(6):115-120
基于空间溢出效应,构建了创意产业集聚、外部性(技术外部性、金融外部性、文化外部性)与区域创新的作用机理,检验了长三角创意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的关系,并考察外部性调节效应的产业差异.研究发现:(1)创意产业集聚显著地正向影响区域创新,金融外部性空间溢出效应显著;(2)创意产业集聚水平相同条件下,外部性越强,创意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水平提升强度越大;(3)创意产业集聚促进区域创新存在产业差异,其中科学研究类创意产业最为明显;(4)外部性对创意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关系的调节作用因创意产业具体的类别而有所差异.研究关于充分利用外部性,引导城市创意产业集聚,推动区域创新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修正资源错配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产业协同集聚是改善资源错配的重要驱动力。文章从外部性视角构建了中心-外围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采用2003—2020年中国地级市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使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和PSM-DID模型,理论与实证分析了产业协同集聚对地区资源错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产业协同集聚借助数字技术功能对资源错配的修正效应产生倒“U”型“本地-邻地”空间作用。另外,随着数字技术的迭代升级,产业协同集聚通过数字技术外部性对资源错配的修正作用越来越强。本文还发现:区域一体化战略通过提高区域间数字技术扩散强度会进一步提升产业协同集聚对资源错配的修正效应。本文基于产业协同集聚在数字技术的调节作用以及在区域一体化的推动作用下能够修正资源错配这一重要结论,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构建吸收能力与技术溢出的整合框架,探析基于吸收能力门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FDI技术溢出机制;收集中国高技术产业2000-2016年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非线性面板平滑转换模型,测度产业集聚与FDI溢出效应大小,检验并测算其各自的吸收能力门槛效应及其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1)产业集聚的溢出效应大于FDI的溢出效应;(2)追赶企业与内资企业的吸收能力跨越特定门槛,才能有效利用产业集聚与FDI技术溢出;(3)研发经费与研发人员引致的吸收能力门槛存在区域异质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区域高新技术企业吸收能力、促进并利用技术溢出的有效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构建技术吸收能力与技术溢出的整合框架,探析基于吸收能力门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外商直接投资(FDI)技术溢出机制;收集我国30个省份高技术产业2000—2016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非线性面板平滑转换模型测度产业集聚与FDI溢出效应大小,检验并测算其各自的吸收能力门槛效应及其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1)产业集聚的溢出效应大于FDI的溢出效应;(2)追赶企业与内资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跨越特定门槛才能有效利用产业集聚与FDI技术溢出;(3)研发经费与研发人员引致的技术吸收能力门槛存在区域异质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区域高新技术企业吸收能力、促进并利用技术溢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群对企业业绩增长的影响具有两面性,而集聚正(负)外部性对企业业绩增长的作用效果会受到企业自身因素的影响。基于企业异质性视角,运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实证检验了产业集群对异质企业业绩增长的影响,并应用分位数回归法,考察了产业集群对异质企业业绩增长的影响随企业业绩增长率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总体上,企业业绩增长明显受益于MAR外部性与Jacobs外部性;企业资本深化度与本土根植性水平越高,MAR外部性与Jacobs外部性对企业业绩增长率的促进效果越明显;随着企业业绩增长率的提升,MAR外部性与Jacobs外部性对于高资本深化度与强本土根植性企业业绩增长的促进效果呈现出增强的趋势;低业绩增长率企业的资本深化度越高其拥塞效应越显著。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会出现负面效应——拥挤效应,近些年学术界对此已开展了相关研究。本文基于企业规模异质性视角,以浙江省纺织业为例,通过构建企业生产率影响模型,分析企业规模对集聚拥挤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规模经济有效的情况下,企业规模异质性对集聚具有正向影响;当出现规模不经济时,企业规模异质性对集聚拥挤效应具有负面影响。本文最后针对不同规模类型企业,提出了改善集聚拥挤效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博弈模型系统研究了知识溢出、同业竞争以及内部知识转移对高科技企业集聚定位决策的影响.发现当存在较大技术差距时,上述因素对不同企业的集聚定位决策影响有显著差别.当知识溢出效应下降、同业竞争强度上升、内部知识转移效率下降时,技术领先企业会倾向集聚定位,而此时技术相对落后企业则选择非集聚定位.  相似文献   

12.
潘镇 《中国软科学》2005,56(7):100-108
本文以江苏省3570家制造业外资企业为对象,分析了区位因素对外商直接投资选址的一般性影响,考察了外商直接投资在区位选择中的异质性,并对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趋于流向经济规模大、城市化水平高、基础设施完善、劳动力成本低廉、市场发育完善、政策优惠、外资集聚程度高的地区。竞争力弱的外资偏爱劳动力成本低廉、优惠政策较多、集聚程度高的地区。从总体上来看,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具有一致性和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根据杭州市2005—2020年期间创立的5 414家科技型初创企业样本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Ripley’s K函数、条件Logit回归等方法分析科技型初创企业的时空演化格局与区位选择影响因素变化,为城市科技产业发展和规划布局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科技型初创企业主要分布于西湖区、滨江区和余杭区三个核心区域,并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且集聚范围随着年份的推进不断扩大;从演化特征来看,已从相互竞争分裂的块状分散格局转变为片状集聚分布的格局;在网格层面,政策要素、集聚要素和区位要素均是杭州科技型初创企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但不同时期其主要影响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4.
空间集聚是微观主体在区位选择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微观主体间的分工是促使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基本因素之一,因此,借助分工视角的分析框架来探寻从区位选择到空间集聚的逻辑路径是一种有价值的尝试。基于此,本文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新兴古典经济学模型研究得出,微观主体选择集聚是为了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来促进相互之间的分工,而集聚能在多大程度上降低交易成本关键在于集聚所在地的硬、软环境是否有利于微观主体之间形成协调的分工网络。  相似文献   

15.
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大中城市辐射效应,在测算大中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采用调节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研究专业化、多样化集聚外部性和基础设施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专业化集聚与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U形的非线性关系,多样化集聚与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呈正向线性关系;基础设施会强化专业化集聚的U形影响和多样化集聚的正向影响;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以基础设施为门槛的双重门槛效应,影响趋势随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呈现负向作用逐渐减弱以及由负转正和正向作用逐渐增强的效果,且分别进行区域和城市规模异质性分析发现,在不同区域和城市规模之间专业化、多样化集聚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存在显著差异。政府在积极释放和扩大集聚外部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需要综合考虑城市产业发展优势和定位以及资源承载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充分发挥集聚外部性和基础设施的关联效应,助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朱英明 《中国软科学》2004,(11):118-123
产业集群是具有密切经济联系的产业在特定区位的空间集聚现象,具有对特定区位的路径选择特征。本文采用路径分析方法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外商投资企业空间集聚的路径选择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外商投资企业集群的因子间不仅具有显著的路径选择特征,而且因子与集群间也具有显著的路径选择特征。文章最后提出促进外商投资企业空间集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运用微观扩散模型和计算机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网络外部性市场中的创新扩散,研究表明网络效应特征、采纳个体自身偏好异质性特征是决定网络外部性市场创新扩散动力学机制的重要因素。网络效应特征对创新扩散正向影响的大小取决于网络效应的类型(直接或间接网络效应)和强弱。采纳个体偏好异质性特征对创新扩散的影响并不确定,直接网络效应下偏好异质性对创新扩散程度的影响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间接网络效应下偏好异质性对创新扩散程度的影响则存在"临界点"现象,且上述因素对网络外部性市场中创新扩散的影响还会由于采纳个体之间交互作用所形成的复杂社会网络结构差异而呈现不同模式。  相似文献   

18.
基于产业集聚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测度中国31个省份(不含港澳台地区)2005—2015年产学研协同创新水平,并实证检验高技术产业集聚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直接和间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中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总体水平较低,地区之间差异显著;高技术产业集聚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存在倒U型直接效应,随着集聚程度的不断提升,影响效应由"协同"转变为"挤占";产业集聚的外部性会改变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进而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产生间接影响;产业集聚通过技术市场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间接影响并不显著;无论是否存在产业集聚,人力资本存量、信息基础设施水平等的提升均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促进作用。得出应通过发挥产学研系统的联动作用、适度控制产业集聚水平和完善区域创新环境来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产业集聚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测度中国31个省份(不含港澳台地区)2005—2015年产学研协同创新水平,并实证检验高技术产业集聚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直接和间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中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总体水平较低,地区之间差异显著;高技术产业集聚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存在倒U型直接效应,随着集聚程度的不断提升,影响效应由"协同"转变为"挤占";产业集聚的外部性会改变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进而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产生间接影响;产业集聚通过技术市场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间接影响并不显著;无论是否存在产业集聚,人力资本存量、信息基础设施水平等的提升均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促进作用。得出应通过发挥产学研系统的联动作用、适度控制产业集聚水平和完善区域创新环境来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集聚外部性、环境技术效率与节能减排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杨礼琼  李伟娜 《软科学》2011,25(9):14-19
利用2001~2008年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由专业化集聚带来的马歇尔外部性和由多样化集聚带来的雅各布斯外部性对环境及工业协调性的影响,试图寻求新的节能减排的政策着力点。研究发现:马歇尔外部性和雅各布斯外部性都与代表环境及工业协调性的环境技术效率呈"倒U型"曲线关系;马歇尔外部性和雅各布斯外部性会对环境及工业协调性共同起作用。建议政府积极利用这两种外部性正效应实现节能减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