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之间难分难解的关系已经成为公论,在40年代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这种关系更为明显。外在的环境注定了作家经营文学的艰难历程。解放区的一些作家丰富的思想与政治要求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摩擦龃龉,并有意无意地在小说叙事中留下斑驳的痕迹。文章试图在解读采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事的小说基础上,考察作家自我与革命书写之间的冲突如何在小说的叙事视角中表现出来,并使其呈现出某种内在的悖反。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之间难分难解的关系已经成为公论,在40年代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这种关系更为明显.外在的环境注定了作家经营文学的艰难历程.解放区的一些作家丰富的思想与政治要求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摩擦龃龉,并有意无意地在小说叙事中留下斑驳的痕迹.文章试图在解读采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事的小说基础上,考察作家自我与革命书写之间的冲突如何在小说的叙事视角中表现出来,并使其呈现出某种内在的悖反.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部反思文学的力作,《芙蓉镇》对中国当代文学身体叙述做出了重要贡献。作品打破了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所形成的正面人物无欲化、无性别化的身体书写模式,塑造了富有人性美、女性美的个体劳动者胡玉音;突破了五四文学过于借重西方现代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书写疯癫的文学传统,创造了具有浓厚传统文化色彩的当代疯癫人物秦书田。但是,《芙蓉镇》的身体叙述最终仍然落实在宏大的政治伦理叙事层面,丑化反面人物的身体需求,缺失了对被政治异化了的人物所应有的悲悯与同情,使原本用来对抗政治专制的身体再次被政治化、道德化。这种政治化、道德化的身体认知,违背了现代理性社会所建立的身体认知,也制约了作品对历史浩劫的深度反思。  相似文献   

4.
身体的叙事是叙事文学的一种天然要求,它是表现和观察人的内心世界的一个独特视角。在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缺席后,身体在中国文学中重新出现。在王小波的小说中,那些追寻自由的身体在时代、制度的规训下,试图以性爱、离开为途径来求得解放。但是在寻找到身体短暂的自由后,依然处于网惑和迷失的状态。通过对这些身体的透视,作者表达了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张丹 《海外英语》2014,(4):193-194
《宠儿》是现代小说中颇有争议和成就的小说之一。作者托尼·莫里森通过一系列不连贯的倒叙手法向读者展示了一部完整的关于奴隶制、关于种族歧视、关于复仇的小说,同时它又是一部处处洋溢着无私母爱的感人挚深的小说。塞丝对孩子们的爱是无法改变和无法超越的,同时她的母爱又有别于普通意义上的母爱,因为她的爱过于浓厚过于极端,她宁愿亲手杀死自己的女儿也不愿看着女儿重复自己做奴隶的悲惨命运。如此浓厚而畸变的母爱是同她当时所处的奴隶制度这一特定历史背景是紧密相关的,也是对奴隶制最无情最犀利的批判。  相似文献   

6.
“红色传奇”小说是当代十七年文学发展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叙事门类之一,但与传统小说叙事观念密切的血脉联系,使它在叙事特征方面表现出了诸多与现代意识形态要求不相契合之处。文章试图通过对这类小说中的爱情表现的意识形态解读,说明其在一个以政治意识形态遮覆一切的时代里的遭际与命运。  相似文献   

7.
"红色传奇"小说是当代十七年文学发展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叙事门类之一,但与传统小说叙事观念密切的血脉联系,使它在叙事特征方面表现出了诸多与现代意识形态要求不相契合之处.文章试图通过对这类小说中的爱情表现的意识形态解读,说明其在一个以政治意识形态遮覆一切的时代里的遭际与命运.  相似文献   

8.
30年代的左翼文学,40年代的延安文学以及新中国文学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书写了关于"革命"的记忆。而这种独特的书写方式肯定了暴力叙事在这些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直到新时期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这种暴力叙事一度成为主流的写作伦理在伤痕、反思文学中。本文旨在肯定它们在发现大写"人"的同时,着重阐释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中的暴力叙事。这种暴力叙事不仅来自于肉体的暴力,更源自于精神上的暴力,而那种受害者不自觉加在受害者身上的精神施虐更加深了这种精神上的暴力。  相似文献   

9.
英国黑人女作家伯纳丁·埃瓦雷斯托在其创作的奴隶叙事小说《金色的根》中重新探讨了大西洋奴隶贸易的历史及影响问题.作者在本书中通过假想黑人和白人在大西洋奴隶贸易中的身份发生颠倒的故事,重新书写历史.本文将该小说放在战后黑人书写潮流的背景下,从小说的非自然叙事手法为切入点,探讨小说中不可能的故事世界和非自然的叙述行为,继而探...  相似文献   

10.
严歌苓对于历史叙事的关注是其小说的显著特色。作为海外作家的文化身份,严歌苓充分利用了与本土语境的距离感,达到对历史叙事的"远观"效果。这种效果,不仅使其小说看待历史更多悲悯,而且使其小说的视角新颖。严歌苓的一组"文革题材"的小说,正是通过采用"身体叙事"策略,达到了对历史深处的反思。  相似文献   

11.
《日瓦戈医生》中的反暴力叙事主要表现在反战争暴力、反政治暴力、反话语暴力三个层面,体现出作家对反暴力思想的现代性观照。小说中的这一叙事还被作家转换为对人的基本生存权利、生命尊严、精神自由、正常的家庭生活的合法性阐释与确证上。此外,小说中浓烈的宗教情怀也强化了反暴力叙事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2.
青春形象一直是文学书写的主题之一。《绿如蓝》以"历史倒置"的叙事策略及传统武侠小说的书写模式塑造了以章第中为代表的青春群体形象。他们在高考的压力下努力拼搏、勤奋刻苦,盲目认同现实,缺乏批判精神,可谓"单向度"的青春形象。在消费主义时代语境下,这种形象与以《小时代》为代表的身体化、物质化的"青春形象"截然不同,从重建中国文学青春形象的角度来看,无疑更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艾伟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南方》为分析个案,通过对小说中几个人物在那个特殊年代的命运轨迹展示,来隐喻一种历史的混沌和怪诞,也正是这样的混沌和怪诞造成了这些人物的命运跌宕起伏。这样的审美叙事方式,不仅表现出小说家试图通过文学的方式重返历史现场的欲望,而且欲意透过历史的迷雾剥示革命文化对人的精神和命运的影响,从而为文学政治的重建做出了一次十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在“革命+恋爱”小说中,身体书写为我们理解这一类型小说的丰富内容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革命需要身体来进行.身体需要革命来运动,身体与革命是两个互动的因素。身体有着无法被革命话语压抑的言说与诉求。革命叙事不仅对身体进行新的规范,而且生硬得扭转身体的欲望,僭越了身体。  相似文献   

15.
在“革命 恋爱”小说中,身体书写为我们理解这一类型小说的丰富内容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革命需要身体来进行,身体需要革命来运动,身体与革命是两个互动的因素。身体有着无法被革命话语压抑的言说与诉求。革命叙事不仅对身体进行新的规范,而且生硬得扭转身体的欲望,僭越了身体。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的“身体转向”,身体成为各领域的研究前景,文学研究领域也兴起了研究浪潮,形成了文学身体学理论。《素食者》塑造一个为了逃避丈夫、家庭、社会和人群的暴力,采用食素和自杀等方式来反抗强大的社会机制的女性形象。“禁锢和逃逸”是文本的主题思想,英慧的“身体”是暴力、性和压迫的遭逢者和见证者,同时其身体也是她反抗之武器。通过细读文本的身体叙事,质询女性境遇之因,体认女性身份的枷锁,反思现代男权文明的虚伪和暴虐,聆听女性的自我诉求。通过细读文本的身体叙事,质询女性境遇之因,体认女性身份的枷锁,反思现代男权文明的虚伪和暴虐,聆听女性的自我诉求。  相似文献   

17.
在俄罗斯文学发展史上,作为类型小说的家族小说透过人物命运和家族兴衰,以家族叙事的模式绘制了时代风云、社会变迁与民族心灵的广阔历史画卷。193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伊·阿·布宁的代表作《苏霍多尔》作为俄罗斯家族小说谱系中独具特色的一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将家族史与民族史书写融为一体,不仅反映了克里米亚战争、废除农奴制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更是以赫鲁晓夫家族为缩影展现了俄罗斯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命运以及民族性格的复杂性与神秘性,从而显示出19—20世纪之交俄罗斯家族小说有别于西方的流变轨迹。  相似文献   

18.
《宠儿》是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莫里森在这部小说中继承了黑奴叙事书写历史的传统,同时又将它融入到了后现代的语境中,并且还采用了多角度的叙事手法,全面及尽可能真实地还原了黑人在美国历史上特殊地位,控诉了臭名昭著的黑人奴隶制度对美国黑人造成的身体上和心灵上的双重伤害,揭示了由白人上层阶级主导的官方历史,是对真实历史的歪曲。作者运用后现代文学的诸多表现手法,对历史进行解构和重构,在要求人们正视历史的前提条件下,呼吁黑人们应该关注自己当下的命运。  相似文献   

19.
身体美学不只是关于身体的美学,也是从身体出发的美学。当思想从身体出发的时候,它所思考的就不是非身体,而是身体自身。任何一个人的身体既是自然赋予的,也是文化生成的。作家迟子建小说《逆行精灵》无论在小说题材及叙事角度的选择上,还是小说的叙事策略及表达方式上,都表现出一种对大自然、儿童和底层弱势人群的独特爱心体验,显现出一种强烈的身体为载体的生态关注。  相似文献   

20.
铁凝小说的女性书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新时期以来一直保持旺盛创作生命力的作家,铁凝将个人经验上升为对整个女性命运的关怀与体察,不断超越与提升着自己的人生境界和文学境界。铁凝小说的女性书写表现为对女性身体的纯净赞美,对女性族群自我戕害的坦然承认,对母性神话的历史颠覆以及女性未来生存状态的美好憧憬。铁凝小说女性自我的生命体认与书写具有鲜明的特色。既是女性化的言说,同时又是超越女性性别立场而更具普泛意义的关于人性的精神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