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有些人的道德在某些诱惑下毁灭和崩溃,罪恶的花疯狂地长满这些人的心田,谁也无法否认,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种种丑恶的东西.但我们的教育总是一味强调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而忽视了对他们进行"审丑"教育;总是一味强调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而忽略了教育他们抵御丑恶,导致许多花季年龄的孩子过早受到不应有的伤害.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加强对孩子进行审丑教育,以提高他们不受丑恶侵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台湾作家柏杨写过<丑陋的中国人>,直刺中国人丑陋的一面.钱钟书在<围成>中用幽默讽刺的手法也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丑陋性格,细致地刻画出旧中国病态知识分子的众生相,深刻地揭露了他们的死爱面子、极度虚荣、虚伪卑劣、尔虞我诈的丑恶灵魂,展现了这群"无毛两足动物"的劣根性.  相似文献   

3.
论丑的魅力     
"丑"这个美学范畴虽是否定的负价值,但却有着独特的魅力。美作为理想的状态,毕竟是有限的,"丑"作为美的补充,使人们更全面地了解生命的本真状态:丑真实地再现和揭示了丑恶的社会现实,使人更了解社会的本质;外丑内美"表里不一"的对比冲突引起人的注意,让人关注到内在心灵美的道德意蕴;丑还有着"作恶行善"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曹禺的"人生悲剧命运四部曲"之一<北京人>,以曹家的经济衰落作为串连全剧矛盾冲突的线索和戏剧冲突发生的具体背景,展开家庭中善良与丑恶、新生与腐朽、光明与黑暗的冲突.曹禺通过选取意象来表现生存个体的孤独意识,体现了作者对大家庭中个体生存困境到民族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糊涂一世     
有一天,是一个星期天,我岳父岳母来了,我们吃过午饭后就坐在一起聊天,像其他人一样,谈论着社会上的贫困、犯罪、盗窃、政府不作为等问题,总之生活中的丑恶比比皆是。我说:"我们生活中之所以有这么多丑恶的东西,就是因为我们不敢站出来大声地说真话,只是在角落里小声嘀咕。要是我们每个人都  相似文献   

6.
西班牙小说家胡安·马德里的"托尼·罗马诺"系列黑色小说立足于西班牙民主改革时期,在西班牙文学领域独树一帜,辛辣地讽刺、揭露了社会的丑恶面。本文旨在研究小说中的犯罪组织与人物形象,探讨当时西班牙警察和犯罪组织的特点与影响。  相似文献   

7.
作为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托马斯.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系列在揭露和抨击资本主义社会各种丑恶现象的同时,揭示了在面对"欲望"与"现实"这一人类终极矛盾时作者流露出的乌托邦情结─"美好的愿望而没有现实的根基"。本文将从研究个体存在的角度,分别从宗教和审美两个方面,揭示《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中哈代的乌托邦思想。  相似文献   

8.
教学中倾听的误区 1.拒听 一位老师在让学生谈论自己的梦想时,一个男生怯怯地举起手,站起来说:"每当皓月当空,夜深人静时,我总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变成一只老鼠,偷走……"没等他说完,全班同学便哄堂大笑.老师说:"我们的梦想应该是崇高的、美好的,不能是丑恶的、大家都反对的."  相似文献   

9.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以锋利的笔触,广泛地再现了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文明社会的丑恶,细致地剖析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既正直、善良又软弱、无能、胸无大志、庸俗、利己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0.
戴娜 《文教资料》2007,(34):40-43
《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人情小说,"帘子"这一意象与家庭、女性关系密切,在小说中反复出现,贯穿始终。在中国独特的文化语境中,"帘子"具有丰富的内涵。首先,"帘子"贯穿潘金莲的一生,"帘"隐喻"莲"的命运。"帘子"意象更好地塑造出潘金莲这个丰满生动的审美形象。第二,"帘子"是全书批判晚明社会黑暗、道德沦丧的重要工具。作者冷酷地用一张张"帘子"解剖和"殓"葬了丑恶的社会。"帘子"集中了作者批判和审视的目光。第三,"帘子"寄托着作者对女性、对生命的深深"怜"悯,对生存的思考和反省。最后,"帘子"是串"连"贯穿全书的一条隐线。"帘子"不仅作为一个物质的道具参与叙事,更作为一种深层的情绪连缀着整部作品。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7.
18.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9.
"囷""廛"辨疑     
~~“囷”“廛”辨疑@杜香娟$中原油田第一中学!河南濮阳457000~~  相似文献   

20.
释"五"与"六"     
通过形体比较,利用同音假借原理,历史渊源法,阐释出“六”与“庐”的关系,即“六”是“庐”的初,从字族学角度,利用形训和历史推源法,揭示了“五”族字的乳化关系,并推究出“五”的本就是“抵牾”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