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韬与香港     
一百多年前名经有过这样一位苏州人,他在香港居往了近二十年,创办了香港第一份真正由中国人自己办的中文报纸,又创办了香港第一份晚报,被研究中国新闻史的学者誉为“香港中文报纸早期发展中的重要人物”。还是这位苏州人,在19世纪60年代就写了一篇《香港略论》,为我们提供了可能是最早的由中国学者写的关于香港的专题研究报告。这位苏州人就是王韬。他辞世以后,整整一百年过去了。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的一年,又恰逢王韬逝世百年犯,追忆王韬与香港的有关情况,应该说是颇有意义的。 一、独特的人生道路 王韬,幼名利宾,字兰卿;后改名韬,字仲、紫铨,号园、天南叟、韬园老民等。 1828年生于江苏吴县的甫里村(今角直镇),1897年病逝于上海,享年七十。 正韬是清代道、咸、同、光间人,他的一生走了一条与当时绝大多数知识分子迥然不同的人  相似文献   

2.
最近,我们一行数人访问了香港大学商学院和香港理工学院的商业系、管理系、会计系和学生事务处等单位,同他们进行了座谈、讨论。通过访问,颇受启发,我们觉得香港高校的某些做法在很多方面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第一,高等学校应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感到香港高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们比较注重面向社会,开展多层次办学,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方面需要。首先,在专业设置上,它们既强调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有较稳定的教学大纲和内容,但在专业  相似文献   

3.
1842年8月29日,英国政府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予英国。1843年4月,英国向其任奇的香港总督先后颁发了《英王制诰》和《王室训令》,这是两个关于香港政治体制最早的重要法律文件,根据这两个文件建立了香港的政治制度。从速两个文件的内容和香港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到香港现行政治制度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4.
凡是对期刊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期刊是在社会经济进人现代文明阶段以后才出现的。它是城市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815年创办于海外(马六甲)最早的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其主要目的是传播宗教文化。第一份在国内创办的中文期刊是于1833年在广州刊行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主要内容包括社会新闻、宗教、政治、科学和商业动态等。它的出现为此后西学东渐起到了文化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香港语文教育及研究常务委员会(简祢“语常会”)决定动用两亿元语文基金.推行3年普通话教中文试验计划.每年批准30所小学、10所中学申请,逐级推行普通话教学。据香港《明报》报道,香港语常会将召开大会,讨论普通话教中文的试验计划,经教育局通过,最快明年1月接受申请。语常会建议.第一年名额共40所。中、小学需提交计划书申请.参与计划的学校3年后必须达到40%以普通话授课的指标。语常会消息人士透露,参与计划的学校,[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本文剖析了香港文化的现状。阐述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商业文化在香港社会的表现和影响,并探讨香港回归后香港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香港电脑教育学会与专业资讯保安协会(PlSA)及资讯科技教育领袖协会(AITLE)于今年1月发表了全港首份《香港中小学资讯保安调查报告》,并举行了记者招待会,受到传媒广泛报道。调查是于去年以问卷形式进行的,共有181所中小学回复。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国产影片《刘三姐》曾先后在世界50多个国家上映,被周恩来总理认为是一部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作出大贡献的电影.香港是电影《刘三姐》走出中国大陆、走向世界的第一站.以香港《大公报》有关报道为资料基础,探讨1962、1964、1978年《刘三姐》在香港三次公映的盛况可知:电影在香港取得的巨大成功,对广西三大名片(桂林山水、刘三姐、壮族文化)在香港乃至海外的推广产生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剖析了香港文化的现状,阐述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商业文化在香港社会的表现和影响,并探讨香港回归后香港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罗启锐导演《岁月神偷》被誉为:"最美最感人的地道港片"。这部影片不仅向观众展现了罗家四口在艰难生活条件下,相扶相持的故事,更向读者展现的是60年代香港人的认同意识。他们认同香港历史、香港精神、香港身份等香港形象。他们牢记香港艰苦奋斗的历史,发扬乐观的态度和"做人总要信"的香港精神,以及作为祖国一份子的香港人而自豪。因而《岁月神偷》不仅是一部文艺片,更是一部表达认同感的影片。  相似文献   

11.
INTRODUCTION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of the 20th century, there was an emerging interest in and emphasis on the study of Hong Kong literature among academic scholars. Since the first biennial conference “Conference on Taiwan and Hong Kong Literature (Tai Gang Wen Xue Xue Shu Tao Lun Hui)” held in 1982 in Mainland China, various conferences with diverse themes on Hong Kong literature have been held both locally and overseas in these twenty some years (Huang, 1988; Liu, 1997). The…  相似文献   

12.
印度人到香港的历史由来已久,19世纪中期,印度人随着英国的商人和军队来到了香港;他们有的经商,但大多数为英国人服务。他们虽然人数不多,但为香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如今30000名左右的在港印度人更是香港多元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的宗教、教育、社团等活动丰富了香港的多元文化生活;他们大多是第二或第三代印度人,能讲汉语,但不懂汉字。他们大多活跃在商业领域,从事印港贸易。印港之间的贸易与印度人到香港一样历史悠久,印港贸易更是每年都大幅增长。此外,印度和香港政府还致力于科技合作,以充分发挥印度在科技领域的优势以及香港在亚太乃至世界的区位优势。  相似文献   

13.
香港与内地的香港文学研究 ,不自觉地形成了互相竞赛的局面。有了各种资料选、作品选和《香港文学史》一类著作 ,再加上以往在香港文学研究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果 ,香港文学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的建立 ,已逐渐有了可能。  相似文献   

14.
香港诗人对香港街道近距离的书写,使我们听到香港市民的呼吸与足音,看到住民的生活需求与旅客的观光视野纠结而成的街道文化,他们强烈的地志书写意识与潜意识,将纷乱的街道组织成一幅相当完整的香港街道图,使香港街道文化在亚洲中文都市诗里异军突起,成就了与众不同的风貌。  相似文献   

15.
鸦片战争后,外商办报十分活跃,除外文商业报纸外,中文商业报纸发展十分迅速,形成了港中心和沪中心两个报业基地。从港中心到沪中心的转移和变迁,我们不难看出媒介生存的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6.
台湾文学在中国文学乃至世界华文文学地图上占据重要地位,在参与建构祖国文学中,做出了特殊的历史贡献.香港文学从1949年起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是一个寻找香港文化身份的过程,也是"南来"与"本土"从对峙逐步走向融洽的过程.但二者均存在诸多问题,值得大陆同行借鉴和警惕.  相似文献   

17.
在台湾和香港,张謇的著作被先后出版和重印。在台港学术界,对张謇的思想及其在清末民初的政治舞台上的活动,所从事的工商业等,不断地续有研究。这些研究常常展示了不同于大陆学术界的探索重心和别样视野;而早年迁居台港的张謇的一些亲朋乡党、门生故旧或其同时代人留下的对张謇及其事业的记述和有关文物,也可补大陆史料的阙如。  相似文献   

18.
新马是中、港、台之外的华文文学重镇,华文文学自1919年扎根于新马,一直接受中国文学的灌溉。1949年新中国成立,促使马华文学向本土独特性方向发展,同时因殖民地政府政策,禁止中国书籍输入,断绝了中国与新马之间的文学交流长达40年。香港在1959—1975年取代中国的角色,大量向新马输入各种文艺书刊,影响马华文学的发展甚大。此文从香港期刊、香港文艺丛书和作家方面,说明香港文学对新马文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香港教育体系在中西文化的熏陶之下,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特的颇具活力的体系。香港语文教育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包容性——博纳古今,中西交融;实用性——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生活化——创设情境,激趣启智;批判性——养学于思,意寓创新。这些都是值得内地学习、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香港西医书院的创办及其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办于1887年的香港西医书院,是香港的第一所高等教育机构,也是中国近代医学高等教育的发端。该书院的组织机构、课程设置、考试方法及师资建设等,全面引进近代西方教育体系,在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