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公益诉讼是相对于私益诉讼而言,为了保障公众的利益而引发的诉讼。但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对原告资格的一元化规定从法律制度设计上排除了公益诉讼存在的可能性。本文从外国法律制度中的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比较研究入手,以诉权理论作为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多元化的理论依据,探寻和思考我国公益诉讼制度之构建。  相似文献   

2.
没有原告就没有诉讼。适格原告的确定,是构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前提,诉之利益理论应成为扩大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理论基础。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对原告主体资格并未作明确的规定,借鉴国外立法并参考我国各地司法实践,人民检察院、环保组织团体、环保机关应当是环境公益诉讼适格原告,而环保组织、团体应当逐步成为环境公益诉讼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3.
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正案)最初规定了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但法律规定简单且缺乏可操作性。新环保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虽有很大进步,却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司法实践方面仍显得力不从心,主要表现在原告主体资格受限、地域管辖严格导致地方保护、受案范围过窄等方面。通过明确检察机关和环保部门原告资格、赋予公民和企业原告资格、放宽社会组织的原告资格条件、设立环境巡回法庭、扩大环境公益诉讼的可诉范围、落实环境公益诉讼立案登记制等措施可以破解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难点。  相似文献   

4.
"公益诉讼"一词频繁见诸于各种媒体,有关保护公共利益的民事案件也屡被诉至人民法院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一项保护社会公益的重要诉讼制度,民事公益诉讼在我国的发展却遭遇了原告资格限制这一"瓶颈"。文章从民事公益诉讼的发展情况和我国立法司法实践等方面出发,从理论和实际两个层面加以分析,并就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问题提出相应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消费公益诉讼作为一种新型的以维护不特定多数消费者权益为核心的诉讼模式,具有独特意义,消费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作为起步条件又影响了消费公益诉讼可以发挥的价值的大小。但我国目前法律规定的原告资格范围过窄,法律条文过于简单,仍存在一定的法律空白。为了从源头上保证消费公益诉讼发挥实质效果,消费公益诉讼原告应向多元化发展。总体来说,首先应扩大原告资格的范围,应使公民个人、市级消协和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为宗旨的社会组织获得原告资格,但注意不宜将行政机关纳入原告范围,同时应完善检察机关的公益诉权;其次在原告资格扩张的基础上制定相关的配套措施来平衡激励起诉和制约滥诉的关系,并完善多元原告之间的协作机制。  相似文献   

6.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以及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起诉主体的缺失,检察机关以原告身份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似乎有其天然的优势,学者们对其原告身份的正当性基本达成共识,并且在实践中已有成功经验。文章通过阐释检察机关参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正当性,总结了其参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方式,分析了其参与环境公益诉讼的障碍,并对其在参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制度完善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以及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起诉主体的缺失,检察机关以原告身份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似乎有其天然的优势,学者们对其原告身份的正当性基本达成共识,并且在实践中已有成功经验。其参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方式多样,但仍存在障碍,应完善其参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制度。  相似文献   

8.
环境公民诉讼强调任何私的主体(个人或组织)能够针对环境违法行为发挥实施环境法律的作用,是确保环境法律权威得以实现的主要手段,更因为其使环境法律实施中充满竞争而导致民主与法治的实现。注重公众参与环境法律实施的加拿大构建了系统的环境公民诉讼制度,从环境公民诉讼的案件适用范围、原告资格、被告到环境公民诉讼的程序都有细致的法律规定,值得我国在构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时吸收和借鉴:我国应当允许公民提起环境刑事公益诉讼;环境公益诉讼应从过于注重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转向"民行刑三位一体";环境公益诉讼的可诉范围应该扩大;允许法官运用自由裁量权审查原告诉讼资格;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证明责任应该合理分配。  相似文献   

9.
《刑事诉讼法》对行政证据向刑事证据转化已作出专门规定,而《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民诉证据规定》中都没有有关其他类型证据向民事证据转化的规定,这是立法上的缺失。司法实践中行政证据向民事证据转化是现实的需要,在环境污染、食品药品安全、民事公益诉讼等类型案件中不仅能解决举证困难、保障当事人诉权,还能节约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这两类证据之间的转化,有相关理论基础,但还需在立法上进行完善,制定具体的证据转化规则。  相似文献   

10.
民事公益诉讼指法律授权的特定主体,根据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目的,针对违反民事法律规定侵犯公共利益的行为提起民事诉讼,以追究违法者民事责任的诉讼活动。在中国,公共利益被侵害的严峻现实迫切需要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诉讼担当及诉的利益理论奠定了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理论基础,检察机关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的具体程序内容与传统民事诉讼相比,既有相似的一面,也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环境问题已越来越突出,譬如时下被热议的"城市雾霾"问题。而随着2012年民诉法修正案中关于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规定,环境公益诉讼已引起广泛的关注,但是民诉法中关于原告资格的问题规定的比较模糊,而原告的起诉又是司法启动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探讨原告资格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试对公益诉讼的原告进行理论上的阐述并与国外公益诉讼相比较,使环境公益诉讼的理论更好地运用于实践。  相似文献   

12.
检察机关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以何种身份提起诉讼,不仅体现着检察机关所要保护的法益,更彰显着检察机关的诉讼地位。诉讼地位决定了在诉讼中拥有的诉讼权利(力)。在这个问题上,我国学者形成了以下几种主要观点,即原告说、民事公诉说、法律监督者说、双重地位说、公益代表人说和公益诉讼人说。检察机关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的诉讼地位,需要根据诉讼的特点、各种学说的优劣综合分析得出。  相似文献   

13.
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观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此规定最然迈出了将公益诉讼写入民事诉讼法的第一步,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但是我国公益诉讼领域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有待解决和完善。从我国公益诉讼的目前情况出发,综合分析我国公益诉讼中所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影响,进一步提出完善我国公益诉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有法律并未规定民事公益诉讼制度,2011年《民事诉讼法》修改草案虽首次规定了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却基于种种考虑将公民个人排除在公益诉讼的主体之外,引发了较大的争议。但无论是参考国家趋势还是从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实践出发,公民个人进行民事公益诉讼都有很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此借鉴其他国家相关制度的成熟经验,进而对我国公民个人进行民事公益诉讼的具体程序进行设置和构建将会有力地促进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随着生态文明之路的积极建设,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及公益诉讼制度正在稳步推进,可诉范围作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及公益诉讼制度的核心概念愈加成为环境保护的研讨话题。为此,首先对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可诉范围的否定立场予以纠正,后分析得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可诉范围的识别依据有:"环境公益"、对环境的侵害及对环境的侵害行为。在此标准下,阐述污染环境要素与破坏生态稳定是可诉范围的主要内容。以期推动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可诉范围的理论研究,保护环境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劳动公益诉讼的主体进行界定,赋予工会和检察机关劳动公益诉权;明确界定劳动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将侵害劳动者就业权、违反劳动法中规定的最低标准的行为以及拖欠劳动者薪酬的行为纳入其中。着重就劳动公益诉讼的保障制度建设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由中级人民法院承担一审公益诉讼案件的观点;根据原告主体设计了合理的举证责任分配机制;在劳动公益诉讼激励制度的设计中,提出了建立诉讼费用的转嫁制度、案外人奖励制度以及律师援助制度的建议;针对法院判决执行难得问题,提出建立劳动公益诉讼的执行保障制度的意见。以期通过上述制度的设立,使得劳动公益诉讼制度在我国能够顺利实现并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公益诉讼制度兴起的根本原因是政治国家维护公共利益的"失灵"和能力不足,公益诉讼制度的本质是通过公民或社会组织的直接出场,促使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司法权与行政权、立法权之间理性及良性互动。公益诉讼的启动权应当属于权利,而不是权力或义务。民事公益诉权不能单纯授予法律规定的国家机关或有关组织,公民是启动公益诉讼的始源"动力";公民或社会组织发动公益诉讼,应当建立诉前通知国家行政机关或肇事源;公民或社会组织与国家机关都有权申请加入对方已经提起的公益诉讼。  相似文献   

18.
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构建面临执行力弱、制度条件缺乏、心理消极暗示、诉权行使受限等窘境。自然法视角下的行政公益诉讼具有法律和社会的双重价值。对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可从原告资格范围、被诉对象范围、举证责任分配等多方面着手进行构建与完善。  相似文献   

19.
《河西学院学报》2018,(1):86-92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虽已入法四年多,但由于立法的不完善、制度设计的不健全,司法实践仍困难重重。不确定的原告主体、高难度的取证、居高不下的诉讼费用等严重阻碍着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顺利开展,环境公共利益仍不能通过环境公益诉讼得到较好的维护,环境污染案件仍频频发生。本文以此为视角,剖析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在立法与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完善意见,以求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而国家行政管理的局限和传统法律制度(包括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缺失,已无力为环境公益提供有效保护,因此有必要借鉴西方国家比较健全的公益诉讼模式,在传统法律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构建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首先要在实体法上创设环境权,然后在诉讼法上放宽现行民事、行政诉讼法中规定的原告资格,扩大民事、行政诉讼的案件范围,并采取各种合理、有效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