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5 毫秒
1.
邓燕华 《班主任》2002,(4):16-17
家访是老师与家长保持联系、沟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重要形式,是班主任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个有责任心的班主任是不会忽视家访的作用的,但在家访过程中班主任往往会遇到一些尴尬。一、心怀戒备,不冷不热教师家访为的是向家长反映学生情况,共同寻求教育方法,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大部分家长对教师的家访是欢迎的,可也有部分家长心存  相似文献   

2.
走出家访的误区赵绥生家访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它在加强学校与家庭的配合,加深教师。家长对孩子的了解,增进师生感情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记得“文革”前上小学时,有老师来家访,不仅家长十分欢迎,也令学生十分兴奋、激动。然而,近年来情况却悄悄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3.
家访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经常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随着烟台市“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的开展 ,如何家访才能不流于形式 ,起到预想的教育效果 ,已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那么到底应当如何家访呢?首先 ,应当明确家访的目的。家访的目的总的可以概括为 :沟通信息 ,争取配合。具体可分为四点 :一是宣传 ,即向家长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 ,学校的办学思想 ,教师的工作要求 ;二是汇报 ,即把学校、班级的工作和学生在学校的表现等向家长汇报 ;三是了解 ,即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表现 ,了解家长的意见和要求 ;…  相似文献   

4.
学生是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综和影响下成长的。这几年来杭州清吟巷小学在如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实际成效,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重视家访,讲究艺术,讲究实效,让老师、家长、学生都感到家访是一种经常而自然的相互关心爱护的方式,是思想感情上的自然联系。二是建立双向联系卡和学校联系簿拓宽家访渠道,及时和家长沟通情况,交换意见,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教育工作。三是搞好行为评定,密切了与家长的联系。每月学校根据“规范”校风、校情提出德育管理目标,进行自评、家长评、教师评。在评比过程中,学校、家长沟通信息,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学校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做到有的放矢教育孩子,家长参与此项工作,对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去年初以来,红桥区各小学开展了“我爱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爱上我的课”和评选“学生热爱、家长欢迎的好老师”的“双爱一评”活动.日前,红桥区教育局召开总结表彰会,122名经过家长和学生评选出来的“学生热爱、家长欢迎的好老师”,受到区教育局表彰.开展活动一年来,教师们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钻研教学艺术,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为人师表.特别是对后进学生更是满怀热情地帮,主动与家长沟通情况.消除误会,化解矛盾,千方百计地为教育教学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有位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失去信心,很不礼貌地拒绝教师家访.教师虽然很委屈,但没有因此放弃对学  相似文献   

6.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话的普及,老师上门家访的越来越少了,电话成了学校与家庭联系的重要工具,被人们称为“电话家访”。“电话家访”的第一个优点是快捷。通过电话,学生在学校里的情况可以迅速告知家长,让家长及时了解情况,不失时机地配合学校进行教育。特别是遇有学生生病或学生出走等紧急情况时,家长与教师利用电话直接交谈,往往可以赢得时间,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电话家访”的第二个优点是方便。老师无需走街串巷,走家串户,只要坐在办公室即可与家长交流学生在学校和在家庭的情况。有时一节课的时间可以与好几个家长取得联系。这样既省…  相似文献   

7.
家访,是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教师搞好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都知道,家访在教育学生中的积极意义是不可低估的。可是近年来,教师家访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校访。学生的一个“带信”或老师的一个电话,家长们就像接到“圣旨”一样,忐忑不安地来到学校,恭恭敬敬地倾听老师的“高论”。  相似文献   

8.
老师家访,是架起家校桥梁的好途径,反之亦然。家长到学校了解子女在校情况,谋求共同教育学生的最佳方案,此举值得倡导。如今,每个学校每个班级,学生至少四五十人以上,教师家访难以达到覆盖率,且工作时间紧、学生居住分散、家长工作时间不一致,造成教师家访难。然而学生在校表现、学习情况、身体状况等,需要及时和家长交流,尽管有时从电话或手机中进行交谈,但总觉有未尽之感。倡导家长“校访”,主动权交给家长,他们可以根据学生近期表现、学校的有关信息、本人的最佳校访时间,让学生带信或电话先行预约,以利及时“校访”,达到及时教育学生的…  相似文献   

9.
班主任是学校与家庭、社会取得联系的桥梁,家访则是班主任与家长联系的最常用形式。通过家访可以了解学生在校外的表现,反映学生在校内的情况,双方能一起研究教育方法。但是,教师面对的每个学生家庭各有自己的特性,如何使家访取得预期的效果,还须注意家访的技巧。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把握。一、把握家访的最佳时机班主任走马上任,需对全班同学做一般性的了解,这时的家访极受家长欢迎,因为他们也藉此机会  相似文献   

10.
蒋德利 《班主任》2023,(12):38-41
<正>家访是沟通学校与家庭、老师与家长及学生心灵的桥梁,有助于促进家校共育,实现学生健康成长。自从教以来,我一直重视家访工作,精心设计,充足准备,把每一次家访都视作一节精彩的德育课来完成,在争取家长配合支持的基础上,收获了最佳教育效果。一、有的放矢,知家访的“天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好一堂家访课,必须避“虚”求“实”,立足于学生与其家庭的真实情况,知晓家访的“天气”,让家访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1.
儿时的记忆中,家访是件普通而又天经地义的事。现在,却似乎成了“稀罕物”。家长们在抱怨:老师怎么不家访了?孩子们在诉苦:老师只会请家长,向家长告状。那么,教师如何看待家访?家长是否欢迎家访?家访对孩子的教育起到什么作用?家访将以何种良性状态生存与发展呢? 本期我们将围绕上述有关家访的话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2.
[案例]“电子家访”与“上门家访”孰优孰劣。去年上半年,某市教育局下发了红头文件《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家访暂行规定》,把家访活动重新推到教育工作的前沿,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上海闸北区123所学校联合举办“万名教师进万家”活动,号召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到学生家里实地考察学生的生活环境。几乎同时,上海、南京、广州、合肥等市的一些学校流行起“电子家访”来,老师向家长公布老师的电子邮箱或QQ号码,方便家长与老师在网上沟通。南京更是开通教育网络“一线通”,全力打造家校互动平台……据说,这种颇富现代特色的沟通方式很受年轻家长的…  相似文献   

13.
归来吧,家访     
孩子读了几年书,本人就盼了几年“家访”。可孩子现在已读初中二年级了,而所有的老师却一次也没有“家访”过。直到最近与一位老师交谈,方知“家访”早已过时了、不搞了! 想当年,本人在校读书时,班主任老师隔三差五地到家里来“访问”,我在家里、在学校的情况,让老师、爸妈弄得个“明明白白”。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家访”的老传统已逐渐被丢弃。为什么呢?据说,主要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今非昔比,教师工作量大,时间有限,实在抽不开身;不少学生并非就近入学,给老师“家访”带来一定的困难;有的甚至是怕引起家长的误会。 于…  相似文献   

14.
在电话、网络等通讯手段日趋便利的今天,我已经习惯了给家长打电话、发短信,或者直接在网上建立QQ家长群等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共同对学生实施教育。但今年寒假,年级组织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对住校学生进行的家访让我意识到:家访作为连接学校和家庭的重要纽带,是电话和“伊妹儿”无法取代的。家访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和家长内心真正的需求,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5.
徐卫 《四川教育》2012,(2):33-33
“家访”一般有i种情况:一是学生在近一段时间里出了什么问题,家长又没能到学校来协助老师解决问题.无奈之下老师只好亲自登门造访,这是一种被迫性的家访;二是学校有硬性要求,班主任老师必须对学生进行一定数量的家访,于是,老师有计划地选择一些孩子的家庭进行探访,这是一种半主动半被动的家访;三是教师出于对某位学生特别的关注,认为有必要与家长交流沟通.于是进行主动性的家访。  相似文献   

16.
家访·校访     
记得读小学的时候,老师每个学期都要家访一次。那时候的家访,老师和家长都是十分认真的。家长总要打听老师什么时候来,来几个人,一大早就搞好清洁,准备好长板凳在外面等候,用什么东西招待,自己穿什么衣服,家长们都要费一番心思。 老师家访给我的印象很深,我认为这对沟通学校和家庭起了很大的作用。可是,过了不多久,老师的家访渐渐少了,到了后来,几乎没有老师家访了。对此,我多少觉得有点怅然若失。 现在,我当了教师,所见情况却反了过来,老师的家访变成了家长的校访。老师有什么事,总喜欢把家长请到学校,特别是在学生违规之后,或者打电话,或者送纸条,总之是要家长来学校。这也是许多教师用来对  相似文献   

17.
案例:周一下午刚上班,几位班主任就“冲进”校长室“理论”。原来是因为家访的事。这个学期学校对班主任的工作也进行了量化考核,其中规定班主任每月家访不少于4次。由于学校地处农村,通讯条件差,家访的路途又远,而教师有一部分又不是本乡本土的,所以很少有教师愿意去家访,学生出了问题就“叫家长”,结果学生不愿意叫,家长不愿意来,效果很差。而学校认为,家访是拉进学校与家长、教师与学生距离的一种良好的传统教育方式。所以,这学期做出决定:教师要定期家访,也得到了教师的认可。问题却出在了考核上,怎么来确定教师去没去呢?政教处采用了查…  相似文献   

18.
李振清  胡湘亭 《教师》2008,(24):24-24
家访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家庭教育的补充。家访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成功的家访,可以加强教师和家长的联系,可以加深教师与家长的感情,保持学校和家庭对学生教育的一致性和协调性,解决一些在学校难以解决的问题,提高学生在家学习的自觉性。“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家访也要慎重“初战”,做好初次家访,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家教荟萃     
家长不妨常“校访”教师家访,是架起家校桥梁的好途径。家长到学校了解子女的在校情况,谋求共同教育学生的最佳方案,此举也值得倡导。如今,每个学校每个班级,学生至少四五十人以上,教师家访难以达到百分之百的覆盖率,且由于工作时间紧、学生居住分散、家长工作时间不一致,造成教师家访难。教师需要将学生在校表现、学习情况、身体状况等,及时与家长交流,尽管有时可通过电话进行交谈,但总觉有未尽事宜。倡导家长“校访”,主动权交给家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近期表现、学校的有关信息、本人的最佳校访时间,让学生带信或电话先行预约,以利及时“…  相似文献   

20.
家访三式     
一提起老师家访,很多学生心里就会发怵,因为他们往往认为这是老师与家长背着他们进行的一次联合行动,所以以一种不信任不合作的态度,希望老师尽量不要来自己家里家访。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大多数教师会郑重其事地把家访当作教育工作中的重头戏来抓,事先作一些精心的准备,比如家访的具体时间、学生的家庭背景、谈话的内容、需要解决的问题等等。从教几十年,类似的家访我也进行过许多次,家访的确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构筑了一架桥梁,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但是总感觉到一味地进行这样的家访有时会成为一种形式,自己感觉累,家长感觉累,学生也感觉累。家访仿佛成了一副想甩又甩不掉的重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