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徽州楹联既表现出楹联形式对称、内容相关联、对应词性相近同、平仄相协调的普适性特点,又有它的独特之处。徽州楹联的四个特点,包括历时的传承性、题材的丰富性、分布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另外,选取物质民俗视角、精神民俗视角、社会民俗视角和语言民俗视角四个方面对徽州楹联进行民俗学解析。同时,徽州楹联的社会功能,包括教化一方百姓,维系社会安宁,规范社会生活,调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概而言之,通过对徽州楹联这一民俗事象的解读,可以展现徽州地区的民俗风貌。  相似文献   

2.
近来在山西陵川发现的“书鼓砖雕”文化现象实际是一种国内特殊的曲艺文化民俗事象。这是一种将本地兴盛的说唱文学艺术与砖雕艺术互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民俗事象。从“书鼓砖雕”概念、陵川民居院落结构布局、陵川民居庙宇特点、建筑砖雕工艺及艺术特色、陵川书鼓砖雕墀头题材内容等诸方面对这一民俗事象进行剖析,可为进一步揭示这一民俗事象更深层的建筑关学价值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徽州古民居门楼装饰是徽州地区特有的艺术和文化综合体,它既体现了徽州地区的发展轨迹,又象征着徽州地区的艺术价值取向.本文以徽州古民居门楼装饰为研究内容,先对其类型与特色进行分类阐述,最后论述徽州古民居门楼装饰所具备的审美、文化及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龙文化”在徽州人的社会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传说方面,“龙”信仰是重要的传承形式,传承过程中突出了徽州的地域特征;在生态方面,重视“龙脉”的理念体现了生态保护意识;在空间地名方面,以“龙”为名的现象自唐宋时期已有,至明清时逐渐增多,这也是“龙文化”在徽州民间加速传播的重要阶段;在民俗方面,舞龙、闹龙灯、赛龙舟等活动中的仪式反映了徽州人对地方“龙文化”的记忆和传承。  相似文献   

5.
元宵节舞"板凳龙"是福建尤溪县老少皆知的文化习俗。为促进幼儿对家乡"板凳龙"文化的了解与喜爱,教师通过寻访民间艺人、挖掘家庭资源、创设文化环境、开展主题区域等多元活动形式,引导幼儿了解"板凳龙"的文化内涵,学习制作简单的"板凳龙",体验舞板凳龙的乐趣,从而感受并热爱家乡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6.
道教承负思想阐释了人、社会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人们在处理人与人关系、对待社会与自然环境时应该抱有的态度,是具有一定科学性的生态伦理观。道教圣地齐云山地处徽州核心区,道教文化在徽州地区有广泛影响,并涉及徽州先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徽州村落与建筑营造作为物质文化遗产,亦显示出道教文化的渗透。研究显示道教承负思想对徽州先民道德与价值观念影响较大,徽州先民通过村落规划、建筑创作、建筑装饰等方面,表达其对承负思想的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7.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是明清时期流行于徽州地区的一句俗语。“十三四岁,往外一丢”是指徽州男子到了十三四岁就要外出当学徒学做生意。  相似文献   

8.
徽州向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亦因如此,徽州素有“东南邹鲁”的美誉。无论是学而优则仕,还是经商致富,都离不开儒而好学的传统。宗族私塾教育在徽州文化繁盛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中着重探讨徽州地区的宗族私塾教育繁盛的原因、表现及其特征,突出宗族私塾教育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地位.彰显徽州宗族私塾教育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9.
徽州民歌是诞生于徽州地区的一种艺术形式,由于民歌的形式很大程度受到当地方言的影响,因此徽州民歌在音韵、用词乃至语言修辞等方面都体现出十分独特的特点。文章针对徽州民歌的腔韵进行研究,从而探究徽州民歌腔韵特色。  相似文献   

10.
徽州板凳龙是徽文化生态保护区典型的传统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非遗"保护工作开展近十年来,徽州板凳龙为代表的传统舞蹈类非遗项目的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面临着许多的困境。目前,在全国非遗保护工作深入开展的背景下,必须从坚持"原真性"原则、提升群众的文化自觉意识、增强传承主体的文化自信、落实整体性保护方法等方面入手,徽州的板凳龙及其他传统舞蹈类"非遗"项目才能较好地得到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1.
试论龙舟竞渡文化的精神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舟竞渡习俗作为中华民族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其影响之大,分布之广,持续之久,凝聚力之强,在中国民俗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对龙舟竞渡习俗有着共同的神灵信仰、审美情趣和民族文化认同。它所反映出的团结协作精神、拼搏争先精神正是当今中华民族所应该弘扬与培育的一种民族精神。我们认为深入开掘龙舟竞渡习俗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唤醒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提升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对于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德江县是以土家族为主要民族的多民族聚集区,每年元宵节,德江县城均有舞龙灯、炸龙灯的传统习俗,是当地群众祈求平安、富裕、健康的一种重要方式。这一习俗已延续了数百年。本文根据调查的材料,对德江正月的“灯会”与“炸龙”习俗以述论方式进行了疏理,发现这种习俗有利于社会和民族的和谐,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传统文化重要的原创因子,如果引导得当也将为民族旅游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顺德龙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它继承了岭南传统文化的特色与个性,兼容了中原文化的内容,逐渐形成了顺德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和体育运动,并取得丰硕成果。2005年,顺德获得"全国龙舟之乡"的称号。"团结合作,奋勇拼搏,一往无前"的龙舟精神,更升华为顺德精神。顺德龙舟已经成为顺德一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14.
龙狮运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育活动,是中华民族传统民俗中最优秀的文化遗产.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舞龙运动的发展历程以及我校舞龙运动的开展状况,探究舞龙运动的创新与发展,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这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继承与弘扬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栗园围香火龙是源于军事的宗族式民俗,现已形成了扎龙、起龙、出龙、拜厅、舞龙、游村、放龙、送龙等为一体的元宵节期间特有的民俗文化活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对沟通客家人情感,增进海内外客属的文化认同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端午传说的艺术特性与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关于端午的传说众说纷纭,而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人们为这一节日发展了各种节俗,围绕节日的来源及习俗衍生了诸多端午传说,并赋予了它复杂的艺术特性和多重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在白族民间文学体系中,龙神话传说故事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龙是白族民间神话传说故事中的重要形象,在白族民间文学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形象体系,在广大白族民众中广为流传。龙形象体系的形成和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水神意识和斗争意识是白族龙形象的两个核心意识,贯穿于白族龙神话传说故事体系的始终。由最初的“以龙制龙”的神龙崇拜,到“以人制龙”的降龙英雄的人崇拜阶段,龙形象由神圣一步步走向世俗。透过龙神话传说故事,折射出了龙形象发展演变过程中白族民众的审美心理及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8.
从兴国州域龙虎道教音乐与民俗形态切入,以“龙虎道乐”中的五大声腔为依据,全面考察该乐种“阴阳”二律的辩证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9.
汉魏之际,杂部密教经典已传译于中土。入唐以降,密教开宗立派,活跃于朝野上下,虽经“会昌法难”之劫而渐趋式微,但随着密教的世俗化已渐次深入民间,化俗流布。其中,民间流行的五色线习俗,即与民间传持的密教相互影响。自汉代以来,古人就有端午时节佩戴五色线用以避兵驱邪的习俗,其发端虽与中国传统的五行学说有一定关系,但入宋以后,密教大悲咒在吸收五色线元素后,又与五色线习俗相融合,并将其供奉主神之一的“月光菩萨”良缘功德赋予五色线。这一功德的加持,使五色线习俗发展到宋代时,已经由端午佩戴延长到七夕,一些地方甚至由此演变为“女儿节”。 考研这一习俗的历史演变,不仅有助于再现唐宋时期民间特殊的人文风貌,同时对于研究唐宋时期的社会生活与宗教信仰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端午节、龙舟竞渡的起源说法颇多,各地、各民族原本差异很大,后世在文化传承过程中,纪念屈原成为共识。2005年,端午节被韩国“抢先注册”使国人惊醒,认识到抢救、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