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以直接倾诉为基本特点的直接抒情是新诗的基本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的诗,感情占据优势,但是仍然有形象,即直接抒情形象。用直接抒情方式写诗,容易进入误区,即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可能走向散文,从而失去诗的形象。防止进入误区的关键存在于情感化作诗经验的过程中,要点是渗透激情和激活想象。具体技巧大致有:情感与物境“互藏其宅”,极化的夸张语言坦露心境,抒情充分显示个性特征,使用内涵丰富的精警语言,语言接续的陌生逻辑。  相似文献   

2.
诗歌是富于抒情的文学样式,新诗尤其如此。它感情激越奔放,挣脱了旧体诗严格的格律枷锁,虽无固定格式(诗无定章,章无定句,句无定字),不讲究语言外在的格律,却具有内在的旋律与和谐的节奏。因此,通过朗读体会节奏感,便是引导我们破解新诗的“敲门砖”。  相似文献   

3.
一首新诗,历时半个世纪,久诵不衰,可以说很有生命力。在歌颂鲁迅的诗歌中,《有的人》这首诗算得上出类拔萃。我们来跟臧克家学。 1 抒情诗是抒情的,就看抒发什么感情。《有的人》抒发了人民的感情,所以人民与之共鸣。 《有的人》对比了两种人,  相似文献   

4.
A、构造:意识结构的三层面过去,诗人的天职在于抒情的诗观,似乎太表面化了,由此,诗的简单化的弊病也生衍出来了。只要知道爱什么,恨什么,来几行抒情,于是就产生出诗了。因而,一接触新诗潮内在深幽的诗作,人们便目瞪口呆了。这就逼迫着我们艺术观念的变化。欣赏新诗潮作品的根本途径,我觉得应从诗人的创造心理上入手。新诗潮诗人创作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将思想知觉化,这个创造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现象。在这个过程中,最内在、最活跃、最能接近于人和艺术本质的因子是意识。一个神秘微妙的世界。当我们说存在决  相似文献   

5.
新诗初步站稳脚跟之后,进一步的探索大体上分两路进行。一路着重于探索诗的本体,这就是新月诗派和象征诗派,他们致力于抒情的艺术化,借用朱自清的说法,使诗“回到了它的老家”或“钻进了它的老家”(《新诗杂话·抗战与诗》)。另一路则着重探索如何扩大和加强诗的社会功能,使新诗为社会解放、革命斗争助力,这就是以共产党人为核心的政治抒情诗派。在新诗的第一个十年中,政治抒情诗派的主要代表是蒋光慈;在第二个十年中,政治抒情诗派演变为以粗暴的呐喊为特征的革命诗派,其中杰  相似文献   

6.
诗是感情之花,是抒情的艺术;和其他的文学样式相比,诗更长于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情。从本质上讲,诗完全是感情的产物,没有感情就没有诗。诗是抒情的这一质的规定性,决定了感情在诗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何其芳在回望古典诗传统、重新阐释古典诗词时重新发现了"追忆"之抒情方式的魅力,是对古典诗传统的再发现。而与此同时,他将这种抒情方式用于自己的诗歌建设中,追忆过去的爱情和青春,采用"化古"手法和对话体展开"追忆",形成了他对新诗自身创作经验的发现,促进了新诗建设。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闻一多对新诗的两个重要的理论要求:“纯形”的诗美理想与“克制抒情”的诗学主张,并阐明了这些理论要求之于新诗现代化历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当下新诗已被读冷落,但要挽救新诗不能只依赖韵律,因为韵律只是诗的重要而非本质的特征。诗首先必须言志抒情,其次它应用形象和图画说话。全方位提升诗人素质,也是提高诗人艺术水平和繁荣时代诗创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新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其主要任务应当是陶冶情性,培养美感。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握住新诗的特点,囚体施教,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诗歌,尤其是新诗,除了反映生活高度集中概括之外,还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感情丰富饱满。诗中大都有“我”,即都有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诗中所抒之情,往往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进入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神会诗人的情性,使学生受到陶冶。二是诗歌具有音乐美,新诗形式自由,音乐节奏多变化,更能表现现代人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中国新诗的发展中,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三大诗潮相互激荡,使新诗在审美形态、诗歌本体、诗情原素、抒情策略和诗语符码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多元化发展,与世界诗歌接近,逐步实现现代化,是这一发展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12.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新诗界出现了震灾诗热潮,很多新诗诗人放弃了个人化写作,把写震灾诗当成诗人特有的救灾方式.诗人博客、诗歌网站及各大门户网站和诗歌论坛与手机短信等新媒体极大地促进了震灾诗的创作与传播.新诗的抒情功能和宣传功能受到高度重视,新诗在抚慰心灵、凝聚人心及宣传救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诗人的写作方式发现了巨变,出现了诗人与记者、诗歌与新闻互动现象.受情感和时效的影响,出现了情感性>艺术性>思想性的写作策略,诗人通常采用了"歌唱"和"直写"的方式,缩小了新诗与读者的距离,使新诗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也导致了一些震灾诗的艺术高度和思想深度不足.一些诗人在写作时间上的"滞后"和认真修改保证了震灾诗的质量.震灾诗运动提高了新诗和新诗诗人的声誉,也暴露了新诗存在的问题,为新诗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3.
抒情线索是指贯穿在诗歌中的感情脉络,抒情性的诗歌总少不了这根诗人的心弦。把握住抒情线索,对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把握诗歌的抒情线索,首先要采取“知人论世”的态度,要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明确诗人的写作意图,抛开这些诗外因素,孤立地看一首诗,有时就很难把它读透;其后还要正确分析诗歌的结构,抓住最典型、最富表现力的词句作重点评析,理清诗人感情的流程。例如1999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0题,对艾青的一首诗的赏析:  相似文献   

14.
诗与散文是有着严格分野的两种文体。“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诗现代主义诗潮曾一度致力于诗情智性化的审美探索,这是30年代诗潮的一个主流趋向,它因深刻地开拓了“五四”时期的说理诗和警句诗而被金克木命名为“新智慧诗”,其特点是:不使人动情而使人深思,极力避免感情的渲泄而追求智慧的凝练。情智合一。卞之琳先生是中国新诗坛20  相似文献   

16.
用现代汉语写作的新诗是一种特殊的抒情文体。这种特殊文体是采用抒情、叙述、议论,表现情绪、情感、感觉、感受、愿望和冥想,重视语体、诗体、想象和意象的汉语艺术。新诗研究重在新诗诗体研究,而新诗诗体研究实质上是对诗的本体的研究。新诗诗体研究不仅具有诗学的意义,还具有政治学和伦理学的价值。当代,特别是未来的新诗是多种诗体共存、多种文体共建和多种技法共生的文体,因此新诗诗体研究很有必要广泛借鉴中外文体学及诗体学研究的成果,建设包括新诗文类学、新诗语言学、新诗意象学、新诗生态学、新诗功能学等为主要内容的新诗诗体学。目前,新诗诗体学研究虽然局部已取得较大成绩,但是新诗诗体学在理论上还存在缺乏操作性等问题,为此,建立科学的新诗诗体学是新诗理论界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抒情性是诗歌最基本的特征,是诗歌的艺术生命。抒情诗自不必说,就是叙事诗,固然需要叙事,但也必须用抒情的方式、抒情的语言、抒情的笔调,借叙事以抒情。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好的抒情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产生动人的艺术力量。诗歌的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就是诗人通过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用形象的语言直抒胸臆。例如《周总理,你在哪里?》就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我们”,即包括诗人在内的亿万人民。“我们”以炽热的感情反复向高山、大地、森林、大海呼唤,急切地寻找周总理,抒发了人民对周总理的无限依恋、思念之情。间接抒情是通过叙述、描写、议论种种方式来抒发诗人感情的一种抒情方式。借助叙事来抒情,是比较常见的。因为这是在客观叙事中加上了作者主观的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18.
正自"第三代诗"以来,在诗歌中进行"反抒情"已成为一种时尚,而以抒情的方式来建构诗歌则往往被看作是一种过时的行为。然而抒情这一文学表现方式,作为最初的诗歌诞生方式之一种,其流脉却永远都没有中断过。陈世骧先生甚至断言:"中国文学传统从整体而言就是一个抒情传统。"尽管陈先生当时发言的语境可能并未囊括中国新诗的历史在内,但纵观中国新诗的百年历程,抒情的传统仍然此起彼伏。一如  相似文献   

19.
徐志摩的感情经历起伏动荡,经历了一个由火热而归平淡的历程。与此相应,徐志摩诗的抒情模式也由前期的直抒胸臆而转变为后期的含蓄蕴藉。在这种转变中,新月派“理性节制感情”的美学原则给了他最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周作人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作家,也是我国现代白话新诗的开拓者之一。他在文艺论著中提出他的新诗主张,对诗歌的本质与特点,诗的地方色彩、民族特色与个性表现的关系,诗创作对诗歌语言简练、含蓄的要求,新诗人将古典诗歌优秀的抒情传统、表现方法与外国现代诗歌的艺术精神、表现技巧融合以创新的正确态度,以及对中国现代诗歌发展道路的多元化思考等,都作了完整、系统而周密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新诗创作实践,在中国现代诗歌的初创、构建与变革当中,曾有过不可忽视的贡献和影响。他的新诗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与其民歌研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应该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