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我们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首先必须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他们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最重要的生产力。在阶级社会里,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又是历史前进的动力: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间的矛盾,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间的矛盾,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上  相似文献   

2.
历来的剥削阶级和机会主义者都喜欢在国家问题上做文章,他们惯于用形形色色的掩盖国家实质的口号来欺骗人民群众,抹杀对立阶级的矛盾,以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水浒》的作者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几个不同角度分析比较了“九·一八”事变后至“华北事变”前这一时期我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客观变化,指出这一时期内,中国人民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民族矛盾还没有上升为主要矛盾。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大众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集团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代表作品.要想深刻领悟本剧所揭示的社会意义,就离不开对剧中两个主要人物及他们之间的矛盾的详细分析.从经济矛盾、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对两个主要人物夏洛克和安东尼奥进行剖析,从而达到对该剧的更深理解.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自有阶级社会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农民和地主的斗争,影响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发展,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红楼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一部形象的历史,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错综复杂  相似文献   

6.
(三)中國共產黨爲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鬥爭 (一九三五年十月至一九三七年七月) 一、中國革命的新高潮與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綫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特別是一九三五年華北事變以來的形勢,使中日民族矛盾變爲特別突出特別尖銳的主要矛盾了。由於中日民族矛盾的發展,把其他帝國主義和中國人民之間的矛盾推入次要的地位,擴大了日本和其他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裂口。由於中日民族矛盾的發展,改變了國內的階級關係,降低了國內階級間的矛盾和政治集團間的矛盾地位,使它們變爲次要的矛盾了。這種新的情况的變化,在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面前,提出了適當調整國內國際在現時可能調整和必須調整的矛盾,使之適合於團結抗日的總任務。  相似文献   

7.
《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写的一篇赞美草原、赞美蒙汉人民之间深情厚谊的文章,在作者笔下,大草原是那样辽阔美丽,就像一幅令人陶醉的画;蒙古族人民是那样盛情好客,招待初次见面的客人简直比阔别多年的老朋友都热情。课文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画龙点睛,有力地突出了主题,可谓“神来之笔”。  相似文献   

8.
三十八、抗战胜利后国内形势的特点和国共两党的基本方针是什么?抗战胜利后,国内政治形势发生急剧变化,其基本特点是:1、中日民族矛盾基本解决,国内阶级矛盾突出.国民党反动集团同中国人民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集中表现为建立什么样的国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对于辛亥革命时期社会矛盾的性质,目前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义和团运动失败以后,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之间的民族矛盾,转化为人民大众同已经完全成为帝国主义走狗的清朝政府之间的阶级矛盾。有人认为,当时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之间的民族矛盾。但是,对这种矛盾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各个时期表现的特点和复杂情况,还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本文试图对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这一问题,提出粗浅的看法,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教。  相似文献   

10.
成语,作为社会上流行的语言是几千年来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它蕴藏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在阶级社会中,文化长期被剥削阶级所垄断,成了他们维护反动统治的工具,因此在相当一部分成语中也深深地打上了剥削阶级的烙印。今天我们学习和运用这些成语更需注意吸取其精华,扬弃其糟粕。  相似文献   

11.
人类经历了漫长的无阶级的原始社会之后,进入了阶级社会.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是奴隶社会.奴隶与奴隶主是奴隶社会的两个基本阶级,奴隶主是剥削阶级,奴隶是被剥削阶级,他们之间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对奴隶阶级的统治,建立了奴隶制的国家机器.因此,阶级的产生和国家的出现,具体说来就是指奴隶、奴隶主两个阶级的产生和奴隶制国家的出现.为了弄清阶级的产生,首先得认识阶级是什么?列宁给阶级下了十分科学的定义,他说:“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  相似文献   

12.
在民族矛盾、社会矛盾都十分尖锐的元代,文人地位低下,理想与现实的错位困惑着他们,苦闷、激愤的心态常出现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杂剧<汉宫秋>是马致远的代表作,作者在剧中创造了富含蕴意的人物和意象,剧中人物汉元帝和王昭君是作者人生中现实与理想两个层面的化身,他们从相知相爱到生死别离象征着作者人生中理想与现实由矛盾冲突到理想最终破灭的痛苦过程.  相似文献   

13.
章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20世纪上半期军阀和国民党统治新疆时期的宗教政策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实事求是的评价。认为在军阀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同封建社会一样。民族宗教政策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其归结点都是为剥削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的。利用宗教是他们共同的特点。这是由剥削阶级的本性所决定的,也是新疆民族宗教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矛盾愈陷愈深的根本原因。但对他们在不同时期采取的对待新疆宗教的具体政策,则应该进行具体分析,做出唯物主义的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14.
人民性是指社会主义国家是属于人民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相对于剥削阶级国家而言,“人民性”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属性,是社会主义国家区别于剥削阶级国家的根本标志。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服务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15.
富饶而美丽的宝岛台湾,是祖国的一颗明珠。台湾的土地,是祖国领土不可分裂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的(包括高山族在内)人民,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内地和台湾是渊远流长,血肉相连。千百年来,内地迁台的汉人和台湾人民共同开发了台湾的土地,发展了生产,建设了台湾。内地和台湾在经济、文化上,广泛交流,紧密合作,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共同体。清朝康熙时期,国内形势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已渐趋缓和,而统一与分裂的矛盾却急待解决。康熙二十年(公元一六八一年),康熙皇帝委派福建总督姚启圣、福建水师提督施  相似文献   

16.
建国以来,在怎样准确地把握国内主要社会矛盾方面,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半个多世纪的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值得牢牢记取的基本经验是:确认每一历史阶段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与主要矛盾是内在统一的;在剥削阶级消灭以前,不可把主要的阶级矛盾等同于主要社会矛盾;必须注意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区分,具有不确定性;要客观地把握具体历史阶段推移中主要矛盾的转变与不变。  相似文献   

17.
无产阶级夺取全国政权,剥削阶级作为阶级被消灭以后,人民内部矛盾在社会矛盾中处于突出的地位。改革开放过程中,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影响,各种主体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利益的矛盾也在不断增多和涌现。能否正确处理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将关系到改革开放的进程、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今天重温毛泽东同志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深刻领会邓小平同志对毛泽东这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关于清初四十年(1644年清军入关至1683年康熙统一台湾)的社会矛盾性质问题,一直有争议的。而这一问题的正确解决,关系着对清初农民起义、几位进步思想家、康熙等政治家的评价等一系列问题。早在五六十年代就有分歧意见。如吕振羽同志在《简明中国通史》和尚钺同志在《中国史纲要》中认为清朝统治者是黑暗的“民族牢狱”,清代的民族压迫与歧视,始终极其尖锐和严重。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始终是主要的。刘大年同志在1961年《论康熙》一文中,给康熙帝作出了高度评价,他断言,清初压倒一切的社会矛盾,不过是民族矛盾旗子掩盖下的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是“反满派”地主和“拥满派”地主争夺统治权力的斗争。他不仅不把民族矛盾说成是当时的主要矛盾,并且认为清初各种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也  相似文献   

19.
古代作品年代久远,文字佶屈,在学习上历来被认作为“难”。教者总希望能解决这个难。而一些作品选往往只注解部分冷字僻典,或作些理论阐述,却很少结合教学实际,点到学生的“难”处。这里就打算谈谈我所理解的“难”。一、为了理解古代作品的思想意义,历史背景当然要交代。但难在其中一些矛盾交错的社会现象。如《诗经·小雅》中的《采薇》,杜甫的《石壕吏》等,主要表现了当时人民抵御外来强敌的爱国思想,同时也揭示了他们对统治者高压、暴虐的憎恨情绪。这里既有民族矛盾,又有阶级矛盾,而民族矛盾暂时又居于主要地位,因此评价此等作品的思想,必须从上  相似文献   

20.
蒙汉双语教学是内蒙古民族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蒙汉双语教育政策的日益完善,蒙汉双语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培养了大批蒙汉兼通的人才,建设了一支本土化的蒙汉双语教师队伍。但是,在蒙汉双语教学实践中也存在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诸多因素,积极探寻改进策略是内蒙古高校蒙汉双语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