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开八○年第一期《语文教学通讯》,使人感到新颖、喜爱.正如编者所希望的那样:她的确成为我工作与学习的朋友了!首先,它的栏目丰富多采,内容广泛,语文教学工作所涉及的许多方面问题都开辟了专栏。其中如,“阅读与欣赏”、“教材分析与研究”、“教学研究”、“自学讲座”、“作家与作品”“课外活动”等。“动  相似文献   

2.
高校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作家、作品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二元式”教学窠臼,笔者依据执教古代文学课的教学实践,认为应在教学实践中,贯彻孟子所提出的“知人论世”的文学鉴赏原则,立足古代作家创作实践,打通文史哲,从而古代文学作品得到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较早研究作家作品风格特色的古代文论家是南朝的钟嵘,他在所著《诗品》里,将汉魏晋宋齐梁的作家分成若干派系,划分派系的依据是其作品的“体”(体貌特征)。这个“体”,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讲的“风格”。究竟作品的某种风格是怎样形成的呢?钟嵘多注意作家学习和继承了前代哪些重要作品和著名作家,如他把古代诗歌的渊源定位在国风、尔雅和楚辞上,其后的重要作家则有曹植、阮籍和李陵等。三个渊源和曹、阮、李等作家都有影响于后代作家作品的风格。  相似文献   

4.
作家的作品被选入教材作为课文,就有了被众多教师和学生阅读的可能。在强调个性化阅读的时代,教师和学生都有权对课文进行多元化的理解。不过,我们是否也可以听听作家的意见,听听他们对自己作品的创作意图、写作背景、写作思路等方面的介绍?我们认为,这对教师的备课,以及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是很有帮助的。因此,我们邀请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的王林博士来主持这个栏目,通过他与文学界特别是儿童文学界的广泛联系,请一些作家走上前台,和老师们“面对面”。老师们通过这个栏目,不但可以加深对课文的了解,还可以借助“作家介绍”,让学生拓展阅读该作家的相关作品。我们希望,这个栏目是教材作者、编者和教者的“合唱”,为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添一种别致的声音。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文的教学,注重对作家作品的理解。而在实际教学中,领会作者意图总是有着一定的难度。作家创作作品时,总是融入他们对自然万物,对生命,对社会的种种思索,而这些情感的探究又是我们学习一篇课文的重点之一,为了能更好地通过作品体悟作者的感情,我们就应该适当地还愿或再现当时的情境,这就需要我们找寻一个好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相似文献   

6.
百花园     
“名片”——学生的好帮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应该掌握一些必要的文学常识,可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把一些作者的姓名、朝代(国籍)、作品张冠李戴,有时还会把“诗人”当成“作家”,把当代的作家当成现代的作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为“作家们”制作“名片”,把古代的、现代的、当代的,中国的、外国的主要作家及作品制作成“名片”,分类保存,每到复习时就让学生取出来查阅,十分方便,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下面的“名片”展示给大家,希望它也能成为你教学中的好帮手。正面背面现代作家鲁迅简介:鲁迅(1881-1936),原…  相似文献   

7.
文学作品所提供的场景,既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又是作家虚构、想象的产物。作为课堂教学语文课,老师可以创设一种氛围,让学生进入情境,便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但如果要一一对应地对作品中的每一个情节进行“演示”,忽视作品的虚构和作家的想象,乃至作品中有意形成的“空白”,千方百计地找到其“破绽”,则完全背离了语文教学乃至文学欣赏的初衷。  相似文献   

8.
文学经典是“精选出来的一些著名作品,很有价值,用于教育,而且起到了为文学批评提供参照系的作用”。但在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文学史给予极高评价的作品,学生却并不喜欢,对作家的评价也不高。我们把这样的现象称为“两极阅读”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引导的好学生就能很快从一般的“非专业阅读”进入到“专业阅读”中去,正确理解作品,公正评论作家。  相似文献   

9.
作家也是一部书,既要读他的作品,更要读人。“作家名片”就是我们深入了解其入其事其作的通行证。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深度挖掘,既能发现作品散发的魅力和作家人生的轨迹,又能为我们的教学提供参考借鉴并点燃未来希望的闪亮之灯。本期作家琦君是台湾当代散文家中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部分散文《泪珠与珍珠》《春酒》《桂花雨》等入选中小学教材,她笔致细腻柔婉,善于捕捉人物心理活动的微妙之处,精心筛选出典型的生活细节。琦君以一颗纯真、博大的爱心热烈地拥抱人生,在对生活的细心感受中体味和领悟生活的真谛,营造出一个色彩柔和、气氛温馨的真善美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0.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胜很强的学科,解读一位作家的作品往往需要知人论世,脱离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家的人生经历,就难免造成对作品理解的偏颇以及失误。因此,语文教学中,对文本的理解和挖掘离不开对作家主客观创作背景这些“非文本”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对文学常识的考查是各地中考试卷中常见的考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根据这一具体要求,我们在复习中要注意掌握以下内容:课本中所出现的重要的作家作品,特别是在中外文坛上有地位有影响的作家作品,要准确记住这些作家的国籍、时代、代表作品以及与作品有关的内容;了解课文所涉及的一般的文学常识、文化知识以及文体知识。在复习时可对作家作品按中国古代、中国现代、外国分类进行记忆,注意记忆的准确性,不能张冠李戴。  相似文献   

12.
蒋志平 《湖南教育》2002,(19):54-54
加强字词教学。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细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一些重点字词领会其含义,挖掘其深刻的内涵,让他们受到思想熏陶。如教《小桔灯》一文时,讲到“我们大家都好了”这一段时,我就抓住其中的“好”字进行思想教育。我引导学生领会“好”字的含义(过上好日子),然后反问学生:小姑娘所向往的不就是我们今天的生活吗?不知经过多少人的奋斗,我们的祖国才走上了新的道路,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注重作家作品介绍。我在介绍作家作品时,针对学生的情况,联系实际进行教育。比如,我在介绍司马迁的生平中,着重突出介绍他在屈辱中发愤…  相似文献   

13.
一单元总体设想 (一)教学目标本单元五篇小说,出自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作家之手;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社会也各不相同;有些作家与作品的思想与今天中学生的思想实际距离较大。因此,教学本单元,应使学生了解作家和作品背景,从而正确认识人物形象,理解作品思想内容;还应结合知识短文  相似文献   

14.
<正> 长期以来,师专“外国文学”课程是依照这样的路子进行教学的,即讲授外国主要是欧美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学知识,并提高一定的分析、鉴赏和教学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应当承认,这种路子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较强的针对性,也体现了师专这这一特定的层次性。但是,在改革开放、在即将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当我们认真体会并对照邓小平同志早在。八十年代初就提出的“三个面向”时,就会强烈地感觉到传统的教学模式的陈旧和封闭。具体表现在:由于偏重讲授作家作品等感性的东  相似文献   

15.
“空白”是一个文学审美概念,它指的是作品已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的理解和把握。巴尔扎克说,作家要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表现最大量的思想。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创作给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16.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唯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英国作家布莱克则说:“独特的细节是崇高艺术的基础。”可见细节之于作品的价值。所以,优秀的作家从来都注意细节的捕捉和细节价值的挖掘,像汪曾祺先生就以恬淡隽永的文笔描写了西南联大教授金岳霖先生的诸多细节,将一个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的形象鲜明地呈现在我们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材的改版是语文教学领域的一缕春风 ,它是鲜艳的奇葩 ,给了我们很多新鲜的感受。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作家作品的介绍不再是羞答答的玫瑰 ,我把它放到了主打地位 ,让它从后台堂而皇之地走到了前台。真正体现了叶圣陶先生课本无非是例子的说法 ,课文是给学生的学习以示范、引路 ,课文是“一桶水” ,而作家作品是“江河湖海” ,课文是风筝的线头 ,而作家作品正是缤纷的风筝。在作家作品的介绍中 ,着重体现作家美好的人格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会做人与做文的道理。介绍作家作品时 ,我经常变换形式 ,以故事的形式、以话剧的形式 ,让学生…  相似文献   

18.
当下的现代文学教学面临着西方理论大肆“入侵”,史料大量发掘,作家作品频繁“触电”等问题。为维护文学教学的纯正,文章认为教学人员应做到以下三点:(1)引导学生穿过纷乱嘈杂的文学理论前庭,进入到宁静、温馨的文学原著阅读天地当中;(2)对史料实行拿来主义,确保与学生对话交流的是优秀的作家作品;(3)借助影像的力量,在对比解读中更好地把握优秀作家作品所传达出来的思想和情感。  相似文献   

19.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盲人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的著名作品,全文约七千余字,课文节选了其中的四千余字。关于它的内容,课文阅读提示是这样说的:“作者凭借丰富的想像,描绘了自己假定获得三天视力,所见到的光明世界和所体验到的精神愉悦。”这里突出了“想像”一词。的确,作者本人是盲人,“三天光明”只是“假定”,自然就须想像,而想像也的确是一位作家的本分。但细读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其实作者  相似文献   

20.
陈平问:《作家要铸炼语言》是怎样扣住题眼论证的? 《作家要铸炼语言》的题眼是一个“要”字。扣住这一个“要”字,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作家要铸炼语言的理由,即论述了作家铸炼语言的重要性。一、从文学创作规律方面论证作家“要”铸炼语言。第一节先引用高尔基“语言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的论述,接着指出由此表现在文学创作实际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一些作品存在着语言运用上的毛病,我们的作家没有重视它们。第二节运用反问句承上启下:作者在作品中存在的语言运用上的毛病,绝不仅仅由于“疏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