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岩 《今传媒》2006,(7):6-10
“要站着拍而不是跪着拍”(1992年2月,首都电视界举行了一次《望长城》的研讨会。刘效礼的老领导、原新闻部主任夏之平说,我是看着刘效礼长大的,长城挡不住他,我相信他还会有大作品问世。)刘效礼:也正是在这次研讨会上,我的思绪凝聚在19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100周年这个伟大的日子上。就提出了拍摄《毛泽东》的动议,后因种种原因未批。1993年初,我再次提出拍摄《毛泽东》的具体设想,杨伟光台长拍板定案:“你们是国家队,要拍出国家队的水平。”此时,距12月26日还不到8个月。董岩:中国第一部纪念伟人的电视文献纪录片《毛泽东》就这样提…  相似文献   

2.
“七一”前夕,李银桥首次重返革命圣地延安进行参观访问,受到延安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李银桥今年65岁,他这次来陕西是应华山机械厂的邀请,专程从北京赶来作报告的。从1947年8月到1962年4月,李银桥曾为毛泽东  相似文献   

3.
我在2003年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传·下》看到如下的记载: 1975年10月1日国庆26周年到来时,那天上午,毛泽东没有看书,也没有睡觉,独自靠在床头上,静静地想着。突然,他自言自语道:“这也许是我过的最后一个国庆节了,最后一个‘十一’了。”他随即转向身边的工作人员,平静地问:‘这可能是我的最后一个‘十一’了吧?”  相似文献   

4.
《云南档案》2000,(4):40-42
在古往今来脍炙人口的绝唱中,最能为当代国人所传诵者,当首推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一诗.《长征》诗的手迹,就现在所知,仅有两件,一是延安时期,毛泽东曾书赠美国记者斯诺;一是60年代初赠李银桥的,这就是国人熟知的《长征》诗手迹.《长征》诗及此幅手迹,被人们称为当代的"诗书双绝".  相似文献   

5.
是机遇,还是幸运?6月26日,阳光明媚的午后,我竟然与毛主席的卫士长李银桥夫妇邂逅于长沙蓉国宾馆四号楼他下榻的一间宽敞的客房。写字台上的一盆月季正盛开着鲜艳的花朵,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清香。望着李老那黑里透红、写满笑意的脸庞,我不禁对这位长期随侍主席左右、保卫领袖安全的老战士肃然起敬。曾经风行一时洛阳纸贵的《走下神坛的毛泽东》、《红墙内外》书中那些描摹伟人日常生活的生动感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1960年,毛泽东给他办公室的秘书林克寄过一封信。信中说: 冯契著《怎样认识世界》一书,中国青年出版社印行,1957年出版,我想找四、五、六、七本送给同我接近的青年同志阅读。请你找一找。如找不到此书,则找别的青年人能够阅读的哲学书,要薄本小册子,不要大部头。 (《毛泽东书信选集》573页。原信无落款时间) 1964年9月9日,毛泽东给康生寄过一封信,也是嘱其找书的。信中说:  相似文献   

7.
(续上期)10月12日《赵无极》台湾锦绣文化企业1993年版《董其昌书画集》(2卷)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权力学》(上、下)[苏]阿夫托尔哈诺夫著新华出版社版《毛泽东文集》(1—8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相似文献   

8.
《新湖南》是五四运动后毛泽东主编过的一份革命刊物。关于这份刊物的前身、创刊时间,特别是毛泽东接办的起止期数,长时期以来,在党史研究中、新闻史研究中都众说不一。《党史资料丛刊》1981年第一期上,钟镇藩同志在《毛译东同志创办与主编过的四种报刊》一文中介绍说:“《新湖南》周刊前身是《学习救国报》,从第三期起,毛泽东同志任主编。”《五四运动在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一书中,周世钊先生在《湘江的怒吼》这篇文章内,说《新湖南》创刊于1919年1月15日。  相似文献   

9.
今年9月8日,是毛泽东发表《为人民服务》60周年纪念日。这篇光辉的著作是毛泽东为纪念张思德而写的。张恩德,1915年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3年加入红四方面军,当过通讯员、交通员,参加过长征。1937年在陕北任警卫班副班长,后调到延安任中央警卫营通讯班长。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1993年版优秀图书评选结果于6月20日揭晓。这次评选从各出版社上报的86种图书中选定1993年版优秀图书27种,其中北京出版社的《毛泽东手书选集》获特等奖;《西藏大型经济真菌》等四种图书获一等奖,《经典和量子约束系统及其对称性质》等11种图书获二等奖,《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等11种图书获三等奖。  相似文献   

11.
寓意要深     
毛泽东同志曾有过这样一席感慨之言:“我爱读杂文,假如让我选择职业的话,我想做个杂文家,为《人民日报》写点杂文.可惜,我现在没有这个自由.”(见1981年5月3日《文汇报》)作为一代伟人所发出的“感慨”,虽是一个历史的“遗憾”,但从中可看到杂文在毛泽东同志心目中的位置.他曾经号召人们学习鲁迅:“有人说,几百字、二千字一篇的杂文,怎么能作分析呢?我说,怎么不能呢?鲁迅不就是这样的吗?”“鲁迅后期的杂文最深刻有力,并没有片面性.”  相似文献   

12.
1942年4月25日,是一个雨天。 此前,在《解放日报》担任文艺版主编的丁玲,因写了为延安妇女鸣不平的文章《‘三八’节有感》,又发表王实味对延安的等级制和腐败特权现象表达不满的《野百合花》,受到了严厉的批评。好在毛泽东保她过了关,称“丁玲是同志,王实味是托派”。  相似文献   

13.
一本好书的背后,有着动人的故事,蕴含着多方面的创造性劳动,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有个毛泽东》就是如此。这本书从一开始就得到了江西省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将这本书列入落实为1993年“五个一工程”所抓的一本好书,精心设计,组织出版,并由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钟起煌担任主编。去年7月该书与读者见面后,在全省青少年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出现了一个读《中国有个毛泽东》,缅怀、学习毛泽东,争做“四有”新人的热潮。在日前揭晓的,由江西省新闻出版局、江西日报社、省广播电视厅等单位发起的“我喜爱的赣版书”评选活动中,《中国有个毛泽东》荣居榜首。  相似文献   

14.
《出版工作》编辑同志: 我们读了一九七八年十月二十八日《光明日报》上陈铁健写的题为《毛泽东同志是生活在人民中间的革命领袖》一文,其中说:“毛泽东同志曾经对斯诺说过,他的家庭原是贫农,后来上升为中农,进而又上升为富农,雇长短工,每年有八十四担谷的收入,并且转售谷米赚钱。”又看到《中国青年报》一九七九年一月  相似文献   

15.
看电视连续剧《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第九集,有这样一场戏,毛岸英带着刘思齐来见毛泽东,毛泽东对毛岸英说;你要看笔记小说,看不懂可以问老师(指刘思齐,她是北京大学文学院学生).我原以为这段话是编剧“想当然”,不料却在《毛泽东书信选集》285页找到根据.《致毛岸英》(1947年9月12日)有这样一段话:“你要看历史  相似文献   

16.
当我读完花城出版社1993年1月出版的张聂尔著的《中国第一人毛泽东》一书后,被书中毛泽东雄视百代,卓然独立于千古的独特魅力,和女作家字里行间洋溢的革命激情和恢宏的议论所震撼!掩卷深思,惊叹不已——张聂尔为广大读者奉献了一本好书。《中国第一人毛泽东》出书之前,北京日报曾以《毛泽东和五篇诗文》为题将此书首次推荐给读者。正如北京日报推荐小记中指出的:“最近几年,有关一代伟人毛泽东的书出了不少,从不同的生活侧面和历史  相似文献   

17.
一、《毛泽东选集》第一版出版及其各种本子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央即着手准备出版《毛泽东选集》。1950年5月,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1951年春,《毛选》出版工作全面上马,4月17日,出版总署发出关于认真做好《毛选》出版印刷发行工作的指示,并成立了相应的工作委员会,《毛选》出版工作交人民出版社。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决定:《毛选》先出四卷本,四卷本包括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各个历史时期(从第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著作。全国解放以前,一些解放区曾出版过《…  相似文献   

18.
一代伟人毛泽东(1893.12.26-1975.9.9),离开我们已经29年了。那么,他在晚年究竟患的是何病?他逝世后,有人传达说他患的是心脏病,社会上流传他在指挥三大战役时,曾对卫士长李银桥说:“你只要隔三天给我吃一顿红烧肉,我肯定能打败蒋介石。”所以人们猜测他是患心血管疾病而逝,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当年守候毛泽东身边两年之久的保健医生——如今上海瑞金医院终身教授徐德隆教授,25年后,对此作出了公开披露:原来毛泽东晚年的真正病情并不是心脏病,也不是某些人说的帕金森氏症。他真正的病名是,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这种病大多发生在50多岁的中老…  相似文献   

19.
(三)关于《新民主主义论》《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1940年1月9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讲演。随后,毛泽东作了修改,1月20日在《新中华报》上节录发表,题为《毛泽东同志讲演——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2月15日,文章全文在《中国文化》创刊号上发表,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2月20日,《解放》第98、99期合刊登载了全文,毛泽东将文章题目改为《新民主主义论》。  相似文献   

20.
访贝特兰     
“我的记者生涯始于中国”初秋,新西兰风景如画,我从首都惠灵顿出发,驱车北行16公里,来到下哈特镇的一个小村庄,拜访了詹姆斯·贝特兰。贝特兰这个名字,中国人并不陌生,抗日战争时他来到中国,曾访问过毛泽东,这次会见时毛泽东的讲话《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收入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中。贝特兰身材高大、健壮、满头银丝、红光满面。他把我领进他自称为“杜甫草堂”的书房,也是他的客厅里。环顾四周,书房四壁的书架上摆满了书籍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