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江苏区结合自身地方实际情况,在与上级的互动中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其进程基本与全国各苏区同步,且带有一定的地方特色。东江各苏区本着平分土地的原则,结合地方特点,使分配方法日益科学化。东江苏区土地革命坚决贯彻革命的阶级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坚决开展反富农斗争。  相似文献   

2.
川陕苏区始终重视苏维埃政权的阶级成分问题,并作为政权建设和改造的基本方向。川陕苏区还通过调整党与苏维埃的关系,加强党对苏维埃的正确领导。川陕苏区的土地革命,继承了鄂豫皖苏区的成功经验,及时吸收中央苏区查田运动的精神,政策相对成熟。反富农斗争成为川陕苏区贯彻革命的阶级路线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3.
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取得了执政地位。党在苏区执政具备的历史条件体现在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政权建设及对苏联经验的吸收借鉴等多个方面。党在苏区执政实践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战略转移阶段及西北苏区执政阶段四阶段。党在苏区执政的基本经验包括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和党的坚强领导、妥善处理党政关系、注重经济建设、实施民主新政、关注民生、反腐倡廉以及总揽全局等方面。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在苏区执政掀开了中国历史发展新篇章,是党领导和管理国家政权、学会治国安民艺术的一次伟大尝试,为培养、造就大批党和国家栋梁之材提供了宝贵课堂和实践基地,也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框架。中国共产党在苏区执政过程中形成的苏区精神和优良作风,是中国革命精神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作为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开端,中央苏区的农业互助合作运动是改造并利用中国传统社会广泛存在着的约定成俗的民间互助行为、创新并发展马列主义合作理论的结果,是作为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动员与经济动员策略而在苏区发展起来的。就苏区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与革命战争、经济建设、资源动员的关系而言,苏区农业互助合作运动成功地利用了赣南闽西地区乡村既有的民间互助习惯与行为,有效地动员起中央苏区民众投身农业生产与商品流通,充分调动了苏区民众参与革命、支持革命的积极性,有效集约地动员了苏区颇为紧缺的人力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  相似文献   

5.
苏区革命时期,党的文艺政策呈现出以下特点: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逐步密切,文艺本质的偏狭化,对传统文艺既利用又批判。这些特点的产生与党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苏区时期党的文艺有巨大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缺失。  相似文献   

6.
院系治理是大学治理能否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在协调党政关系主基调下,我国高校院系治理大致历经了“探索初创期”、“调适定型期”和“提质增效期”等三个演进阶段。当前,我国院系治理面临领导体制不健全、制度体系不完备、运行机制不通畅、治理主体权责失衡、党组织功能“悬浮化”等瓶颈和困境。推动院系治理现代化,应在遮蔽与澄清、守正与创新的动态调适中科学规避“制度移植陷阱”,创造性地推进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向院系层面的制度移植。在实践中,明晰院系党政共同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党政学协商共治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功能作用,是加快推进院系治理现代化的应然路径。  相似文献   

7.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受苏俄革命经验的启示,加上内部革命动员的需要,各苏区曾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共产党礼拜六运动"。这一运动,可以说是当时苏区群众运动的一个典型。通过这一运动,不仅较大程度地满足了当时革命动员的需要,也为当代的社会动员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8.
作者系统分析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和各革命根据地人民大众口头创作的大量红色歌谣,作为我国第一批无产阶级革命诗歌,在真实地再现这一历史时期的革命进程、歌咏党和党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光辉业绩、反映苏区和各革命根据地人民大众英勇无畏的战斗风貌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指出苏区红色歌谣既具有鲜明的党性和强烈的战斗性,又能给人美的享受,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宜春苏区在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第一,宜春苏区为湘鄂赣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第二,宜春苏区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宜春苏区是湘鄂赣根据地的中心区域;第四宜春苏区是开创和保卫湘鄂赣根据地的重要战场;第五,宜春苏区是连接湘鄂赣根据地与湘赣根据地乃至中央根据地的战略通道.  相似文献   

10.
围绕苏区革命勃兴的经济原因,社会经济的衰败与民众生活的贫困已为人所识,但对赣南的历史分析显示,苏区革命与经济的关系除了"贫困-革命"的模式之外,经济的商品化转型与革命的发生与扩展有着相应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1.
论中央苏区的革命标语宣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央苏区的革命标语宣传,是苏区我党我军最早系统开展的宣传活动。它为毛泽东、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首创,后为苏区各级党组织、红军部队、苏维埃政府以及广大军民所接受、传播和利用;它以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饱满的内涵,有力地宣传了党的任务、方针和政策,扩大了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启发了苏区军民和白军士兵的阶级觉悟,回击了国民党的反动宣传,在中国革命宣传史上写下了绚丽多彩的一页  相似文献   

12.
土地革命时期,江西苏区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在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中国共产党人在江西苏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和反“左”倾错误的斗争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实践基础。并奠定了政治条件;毛泽东在江西苏区对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思想的初步概括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鄂豫皖苏区是文化教育建设起步较早的苏区之一。苏区的党和政府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开展了多种教育形式,并一直将革命干部教育放在首位。鄂豫皖苏区的革命干部教育具有鲜明特质,教育活动形式多样,教育内容多样化,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办学原则,重视对妇女干部的培养,强化纪律教育等,对苏区干部教育特质进行深入地研究,可以为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推进新时期干部教育提供重要的现实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毛浴镇党政工作会议的召开,是川陕苏区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它是中国工农红军党政工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特殊历史条件,红军全国政治工作会议的成果,无法直接体现在毛浴镇党政工作会议上。毛浴镇党政工作会议的相关材料表明,红四方面军党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问题的产生,既有客观上的原因,也有主观上的因素。在评价川陕时期红四方面军党政工作时,应该注意把握其工作的相对独立性、成效的显著性、任务的艰巨性和问题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5.
作为旧社会束缚人民的四大“绳索”之一,“神权”不仅影响到群众的革命情绪和阶级观念,而且直接阻碍革命动员的开展。自土地革命开始以来,中国共产党即在苏区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反“神权”运动,并根据形势的变化对这一政策加以适当的调整,从而满足了苏区革命动员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苏区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学术界对苏区精神的内涵和特点、苏区精神与井冈山精神的关系、苏区精神与“左”倾错误的关系、弘扬苏区精神的现实意义等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苏区精神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7.
土地革命时期,我党不仅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了政权,扩大了红军,而且创建了银行,发行了货币。中国革命根据地货币的出现,是我国货币史上值得注意的一件大事。这些货币是我国货币史的珍贵资料,也是十分宝贵的革命“遗产”。当时,各苏区的经济条件很差,技术设备十分落后。各种物资相当匮乏。各革命根据地克服种种困难,千方百计,因地制宜,解决发行货币中的问题。没有原料,就用土纸、布、油布来代替;没有印刷机,就用石印、木刻版,甚至用腊纸来解决。铸币没有铜材就用废子弹壳与炮弹壳,有的苏区还用竹筹代替货币。这些货币实物是我们党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革命斗争与经济斗争的历史见  相似文献   

18.
宗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它对信教者个人及其所处的社会均有着某种程度的调适功能。从社会与文化的纬度来看,它可调适人的心理功能、调适人与自然的关系、调适人与社会的关系、调适国内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调适国际关系和调适人际关系。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宗教的这种调适功能可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并为人民的幸福生活和和谐社会建设发挥其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苏区时期,党领导根据地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对内建设根据地,对外反抗“围剿”,形成了苏区精神。本文以《红色中华》为例,从提倡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深入实际调查、坚持践行群众路线、坚决揭露腐败行为和弘扬无私奉献精神等五个方面着手,阐释了革命媒体为苏区精神的形成提供了舆论阵地,鼓舞了苏区的革命群众,推动了苏区精神的传播。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党政关系,应实行党政分开。党的政治领导权是权利而不是权力;党与国家机关的关系实质上是党通过国家机关,依法将党的主张转化成国家意志并由后者执行的关系;党政不分有悖法理。要实行党政分开,根本的途径是立法规范党与国家机关的具体关系。文章还从立法应遵循的原则、应确立的基本制度及立法途径三个方面,对规范党与国家机关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