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说“玦”     
作为古之“瑞玉”的环、(?)、璧、瑗统属于“圆玉”。圆玉即圆形而中央有孔的玉。《尔雅·释器》曰: “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谓之环。”郭璞注曰: “肉,边;好,孔。”意思是:中心孔径小于边的宽度,即“肉倍好”的圆玉,叫  相似文献   

2.
段超 《语文知识》2002,(1):17-18
中国的玉文化源远流长,古籍中有许多字词跟玉有关。现将常见的罗列如下,供大家参考。玉——石之美者为玉。分为硬玉(翡翠)和软玉。璧——一种有孔的圆形板状玉器,也有扁圆形的。《尔雅·释器》: “肉(玉的部分)倍好(孔的部分)谓之璧。”环——其形似璧。《尔雅·释器》: “肉好若-谓之环。”  相似文献   

3.
<正>1试题呈现(徐州中考第26题)两汉文化看徐州。桐桐在徐州博物馆“天工汉玉”展厅参观时了解到:玉璧、玉环为我国的传统玉器,通常为正中带圆孔的扁圆形器物。据《尔雅·释器》记载:“肉倍好,谓之璧;肉好若一,谓之环。”如图1,“肉”指边(阴影部分),“好”指孔,其比例关系见图示。以考古发现看,这两种玉器的“肉”与“好”未必符合该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4.
璧,《说文解字》:“瑞玉圜也.”平圆形,正中有孔.《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璧.”疏曰:“肉,边也;好,孔也.”古时贵族朝聘、祭祀、丧葬等,常用璧作礼器或装饰品.璧是古玉器名,又是美玉的通称.“和氏璧”之称,最早见于《韩非子·和氏》.其后,《史记·廉颇蔺相如  相似文献   

5.
《杜诗详注》卷二二《哭李尚书之芳》末联“秋色凋春草,王孙若个边”,仇兆鳌注云:“若个边,言归葬于旧垒之旁。”今按所解不确。该诗“前八叙交情,次四惜其才,次四悲其客死,末则总悼之“(《杜诗镜途评语)。诗后半部分“客亭鞍马绝,旅榇网虫悬。复魂昭丘远,归魄素浐偏”四句,极言其客死异地,魂魄难归故地的凄凉景象。结尾“秋色凋春草”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意,亦绾合前面诗意。仇氏谓“王孙若个边”言李之芳归葬故垒之旁,“旧垒”乃句中所无,增字为训,实不足取,且句意亦与前游离不谐。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若个”条云:若个,疑问辞,有二意,一指地,犹言何处;二  相似文献   

6.
《江雪》是柳宗元短章中的名篇,古今传诵不绝。因为该诗“读之便有寒意”(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人们在品读时视野常常不由沉落到“凄凉”二字上,于是,认为“(《江雪》)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余冠英《中国古代作品选》),几乎成了人们的共识。虽间有突破者,若宋之吴沅(《环溪诗话》卷下)、明之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清之王士祯(《渔洋诗话》)、金飚升(《粟香随笔》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永春文史专家在路过该县湖洋镇玉柱村时,见到了一尊非常奇特的石猴雕像。这尊石猴与电视剧《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相类似,但更具“原生态”,有得道神佛的模样。询问村民,得知这尊石猴很早就有,但具体年代不详。石猴的一侧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太极八卦图,下面有“水助神光”四个字(附照)。专家查找了相关资料,认为这应该与历史上传说的淮涡水神无支祁有关。北宋《太平广记》卷四六七李汤条下,引《古岳渎经》第八卷说:远古大禹治水时,曾降伏淮涡水神无支祁,将他套上锁链关在淮水之中。无支祁的形象是“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  相似文献   

8.
龚自珍(1792—1841年),号定庵,浙江仁和人,地主阶级改革派代表人物之一,晚清名士。其外祖父段玉裁,游戴震之门,湛深经史,尤精说文之学,所著《说文解字注》三十卷,王念孙谓“千七百年来无此作”,为大师级文字学家。段玉裁冀龚自珍为一代“名儒”,或为“名臣”,不希望他成为“名士”,然而他却走上了名士道路。龚自珍曾游扬州,当地士人大欢,他在《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一文中叙述道:“有以经义请质难者,有发史事见问者,有就询京师近事者,有呈所业著文、若诗、若笔、若长短言、若杂著、若丛书乞为序、为题辞者,有…  相似文献   

9.
钟岸 《中学科技》2013,(7):54-56,F0003
背景介绍 说起经典的动画片《阿拉蕾》,相信各位同学都不会陌生,作者鸟山明在作品中虚构了远离城市的偏僻村庄“企鹅村”,村中有一名自以为是天才的则卷千兵卫博士。他想制造一个和真人一样的机器人,故此就诞生了主角“财卷阿拉蕾”,从此一系列荒诞、有趣的故事就此展开。  相似文献   

10.
宋刊本《刘梦得文集》,现在残存第一至第四,共四巷,藏北京图书馆。这是所知刘禹锡诗文集现存三个宋刻本中的一个。写完《谈刘禹锡诗文集的两个影宋本》一文(见本刊第三期)后,读到这个残宋本,用以与“董影”“徐影”诸本比校一过,初步了解它的一些基本情况。 残宋本每半叶十二行,行二十一字。版式为白口,单鱼尾,左右边双线。鱼尾下标“得一”、“得二”等简明书称及其卷次。中缝无刻工姓名。卷一第一行标“刘梦得文集卷第一”,次行无刘禹锡衔名,与“董影”同(“徐影”有之)。书首无总目(“董影”有之)。每卷前有目,与“董影”、“徐影”略似。它的书名同于“董影”,而卷  相似文献   

11.
“开卷有益”是说读书总有好处。作为劝读的佳话 ,它确实给人以不少的激励。不过 ,若没有什么条件限制的话 ,此语未免欠妥。因为在更为广阔的书海之中 ,“开卷”未必尽“有益”。其实 ,从出处看 ,“开卷有益”一语是有条件限制的。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六云 :“太宗日阅《御览》三卷 ,因事有阙 ,暇日追补之 ,尝曰 :‘开卷有益 ,朕不以为劳也。’”宋太宗的“开卷”有极强的针对性 :一是读可读之书。《御览》是什么 ?是皇帝读的专为皇帝编的书 ,是文臣史官选择的一定时代的民族文化、社会文明的精华。是“好”书 ,才“开”而“有益”。二是…  相似文献   

12.
《和氏献璧》一课还没备完,却翻到了2007年第4期的《小学教学》(语文版)。浏览目录,“深度语文”栏目《“和氏献璧”值吗》一文一下子吸引了我。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觉得文章中作者及网友的观点失之偏颇。再仔细品味两遍,觉得有话非说不可。  相似文献   

13.
孙望《全唐诗补逸》卷十七无考类辑有舒信道诗一首,题为《甘蔗诗》,附有小注云:“舒信道,无考,诗一首。(全唐诗无舒信道诗)”。按,孙望原诗辑自《渊鉴类函·果部·甘蔗六》,补逸误作“甘蔗五”,书系清圣祖命张英等所纂,实不足为据。考宋·陈景沂《全芳备祖》后集卷四《果部·甘蔗·赋咏祖》,录有舒信道咏甘蔗诗,唯“还”作“仙”,“当垆”作“垆边”,“让”作“酝”,“祖”作“袒”,文字与孙先生辑诗稍异。同书前集卷一《花部·梅花·赋咏祖》有舒信道“短笛楼头三弄夜,前村雪里一枝春”句,胡应麟《诗薮》杂编卷五:“李定、舒亶,也知其为凶狡亡赖而不  相似文献   

14.
大凡提笔作文,若不宜用真实名字时,作者就得为文章中的人物取个名了。这个名取得好,能一“名”惊人,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下面仅以教材课文中的人物命名来分类说明。1.谐音式命名:即运用修辞的谐音手法为人物命名。如《白毛女》中,“黄世仁”所取的谐音是“似仁”,实质是“他根本就不仁”,结合文章内容可见,他就是打着“仁”的招牌残酷地盘剥农民,杨白劳一家的不幸遭遇就是证据。又如《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冯渊”所取的谐音就是“逢冤”,从课文中可见,他若不是逢上贾雨村这个貌似清正而因私枉法的贪官,他又如何能遭此…  相似文献   

15.
王安石《飞来峰》诗:“飞来山上千寻塔。”宋人李壁注道:“兴化军仙游县有大飞山,临安钱塘县灵隐寺有飞来山。介甫未尝入闽;若又以灵隐飞来峰,则无塔,兼所见亦不远:恐别一处也。”近来注此诗的,或即以为是杭州灵隐寺的飞来峰,这是漫无根据的。秦观的《淮海集》和三处说到飞来山。一、卷十六《录宝林事实》说:宝林禅院始于宋元徽中,梁大同中赐号宝林寺,唐会昌中废,乾符中复兴,更号应天寺,宋代因之。其地在越州,“其山一名宝林,一名飞来,一名龟山。上有鳗井,岁旱祷雨辄  相似文献   

16.
邹冰 《成才之路》2009,(30):44-44
被誉为“乐府双璧”之一的《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叙事诗。每次讲这篇作品的时候,总有学生提出类似的疑问:旧时代的妇女,不是恪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从一而终”的古训吗?为什么刘兰芝被休以后能再嫁?难道连县令、太守都愿意替没有结过婚的儿子娶不守节操的女人为妻吗?  相似文献   

17.
《大连大学学报》2022,(1):47-53
《周礼》中有关圭、璧、琮的记载赋予了先秦玉器以丰富的宗教、政治、道德的意义,也是理解先秦乃至史前玉器的分类、形制、功能和意义的基础,但在《周礼》不同篇章中关于圭、璧、琮仪式功能的记载也有矛盾之处,即《周礼·春官·大宗伯》中“苍璧礼天,黄琮礼地”规定的璧、琮祭祀天地的功能被《周礼·考工记·玉人》《周礼·春官·典瑞》等篇章中的“四圭尺有二寸,以祀天”或“圭璧五寸,以祀日月星辰”组合所取代。这种文献记载的矛盾不仅反映了文献规定的理想化色彩,而且反映了相关文献在成文过程中可能记录了从史前到商周阶段的不同空间和不同群体的仪式用玉实践。  相似文献   

18.
戴渊之疑年     
《晋书》卷 6 9《戴若思传》云 :“王敦举兵 ,诏追若思还镇京都……寻而石头失守……与公卿百官于石头见敦。敦……素忌之 ,俄而遣邓岳、缪坦收若思而害之。”按 :戴若思本名渊 ,字若思 ,因名犯唐高祖李渊之讳 ,唐修《晋书》改以字行。据上引《晋书》本传文字 ,则唯知渊为王敦所害 ,其被害之年及得年多少均不知之。渊为东晋大臣 ,官至骠骑将军 ,享有重名 ,故《晋书》卷 6《元帝纪》不能不记其被害事 ,文曰 :“永昌元年……四月……丙子 ,骠骑将军、秣陵侯戴若思 ,尚书左仆射、护军将军、武城侯周为敦所害。”据此可知戴渊之死在永昌元年 (…  相似文献   

19.
《木兰诗》里的“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等句中,“十二”这一数字表示多数,是一个约数,但非确指。那么,“十二”表多数见于何处呢? 《左传·哀公七年》:“周之王也,制礼,上物不过十二,以为天之大数也。”为什么古人把  相似文献   

20.
钱钟书在《管锥编》毛诗正义六。则之五二《车攻》篇中,提出了“以声音烘托寂静”这一观点。如王籍《人若耶溪》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实则毛诗迳取后章“之子于征,有闻无声”。以申前章之意,挹彼注兹耳。类似的还有,如陆游的《剑南诗稿》卷七《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何时夜出五原塞,不闻人语闻鞭声。”杜甫《出塞》:“落日照大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