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自然教学提倡教师做“导演”,学生做“演员”。让学生参与活动,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索研讨。但教师在充当“导演”时,要切忌按自己的意愿指挥学生统一行动。 教学《小电珠》一课,在探索如何使小电珠发光时,学生兴趣浓厚,有的用导线连接电珠的底部,有的连接电珠的螺纹,有的用透明胶布粘接头。可就在这时教师却让学生把导线连  相似文献   

2.
素质教育不但注重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而且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运用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精心创设探究情景,学生的求知欲会更强烈,他们会在实践中探究,在探究中改进.在改进中创新,如《小电珠》一课,学生认识了电池、电珠、导线、灯座后,让学生做小电珠发亮的实验,学生们兴趣很高,他们安上小电珠,用导线接好电池和灯座后,就不断传来“电珠亮了”的声音,学生们为自己亲自实践获得的成功而欣喜万分。之后,我鼓励学生:“不用这根导线还能用什么做导线也能使小电珠发亮?”这时学生兴致很浓,他们把导线换成铁丝、保险丝、钢丝等小电珠也发亮了:我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铁丝、保险丝、钢丝做导线,小电珠也会发亮?学生们思索后说:“铁丝、钢丝、保险丝都是金属,金属都具有导电性能。我又激发学生:在缺少金属导线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3.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标志。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需要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创新思维品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引导质疑辨析 ,培养创新思维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使学生想质疑问题意识是指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始终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感到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性问题。问题意识既是探究学习的起点 ,又是探究学习持续下去的主要动力 ,它能使学生从疑到无疑再到有疑 ,并如此循环往复 ,从而让学生在心智活动的方式上具有一种面向知识形成过程的特征。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一、以疑激思疑是创新的基础。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并靠疑来推动思。因此,在教学中创设一种开放的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激发探究问题的意识,产生认识冲突,并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参与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在参与中,才会有创新,才会激起学生创新思维的浪花。如在学习凸透镜一课时,我让学生观察各类镜子,在观察过程中找出凸透镜与其他镜子的不同点,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凸透镜的直观表象,在此基础上,我  相似文献   

5.
《小电珠》一课,我上过许多次,也修改过许多次,总觉不妥,学生不易掌握正确的方法。为此,笔者将该课教学思路又作了一些调整,试上了几次,效果不错。 将该课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每组准备充足的材料,介绍材料后布置:想各种办法使小电珠发光,看谁的方法最多、最新,并把连接的方法记下来。接着让学生分组实验,老师巡视,观察实验操作,询问实验效果,记录出现的问题,并引导部分“发现”少的同学观察、分析,从而“发现”更新的方  相似文献   

6.
《小电珠》一课首先让学生分别认识小电珠、电线、电池,然后问怎样让小电珠发光?书上的意思无非是指用电线把小电珠和电池正确连接起来,小电珠就能亮了。  相似文献   

7.
创新教育的基本内容是集中开发人的创新潜能,而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性技能训练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因此,倡导创新教育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为核心,实施素质教育。1 在兴趣中建立创新意识  兴趣是创造之母,它可以孕育愿望,滋生新动力,更是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内部源泉。儿童时期的好奇心最为强烈,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现有的条件下诱发学生的兴趣,树立其朦胧的创新意识。例如上《小电珠》一课时,教学着眼点不仅是学生认识简单电路的知识,还要注意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和媒体激发学生探求让小电珠发光秘密的兴趣,…  相似文献   

8.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创新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当然问题来自学生.因此,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疑于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中,使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从而积极探究与创新.  相似文献   

9.
一、教材分析本课为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内容,属“电学”的第一课,也是这一单元中最基本的知识。后几课“导体和绝缘体”、“暗盒里的电路”等都是建立在本课知识基础上,以电路为凭借,用电路进行科学探究的。可见,学好本课知识,掌握电路连接的基本方法对后续学习非常关键。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连亮小电珠的多种方法,知道小电珠发光的原因,知道使小电珠发光的一般规律。教学难点是:把多个小电珠和电池连入电路的方法。当然,在简单电路的连接过程中,有些学生可能会连接出串联、并联电路,也会发现两者之间的不同。但考虑…  相似文献   

10.
给你一个小电珠、一节干电池、一根导线,你能让小电珠发亮吗?作为一个教师,特别是一个长时间从事科学教学的教师,你肯定会认为这很简单. 然而,笔者这里所说的是一个不带灯座的小灯泡、一节没有装在电池盒里的干电池.在很多年前,每一个学生的确都可以很娴熟地完成这个实验.如今按教材步骤和方法让学生来做该实验,结果令人很吃惊,你可以看到有很多学生只是把那一根电线从电池上接出来,连接到小电珠的某个部位就在等待它发光了.对于这样简单的电路连接,学生竟然会如此一无所知.  相似文献   

11.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提出了“开放性问题”。据此,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进行开放式教学,这对于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收到积极的效果。一、用开放性问题作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兴趣的产生则在于触发学生思维动因。因此,在知识的引入时,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营造或悬、或疑、或喜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思维内驱力。例如,在引入“圆的面积”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将同样长的几根铁丝分别围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然后再让同学们猜…  相似文献   

12.
教材简析 地位:《简单电路》是江苏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电路》中的内容,是“电学”的最基本知识。学好本课知识,对于掌握电路连接的基本方法非常关键。 重点:体会把小电珠连亮的多种方法,知道小电珠发光的原因,掌握使小电珠发光的简单作法。 难点:把多个小电珠和电池连入电路的方法。当然,在简单电路的连接过程中,有些学生可能会连接出串联、并联电路,也发现了两者之间的不同。但考虑到这是中学物理上的内容,老师只给予肯定和认可,不作要求和讲解。只要求学生掌握一些浅显的电路知识就行。  相似文献   

13.
徐蕾 《学语文》2003,(5):55-56
是强化执教个体的创造性呢 ,还是强化受教群体的原生态?真正有责任心的语文人 ,会对不同原生态的受教群体施以富有创造性的“启蒙” ,使他们兴味盎然。所以面对与古典诗词格格不入的现代中学生 ,我从托兰斯所提倡的创新性阅读中得到启示 ,以培养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终极目标 ,让古典诗词教学插上创新的翅膀。就此 ,我归纳了以下六种古典诗词教学的创新方式 ,藉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一、诗中掘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不进人积极的思维状态 ,便不会有创造性思维产生。为了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对古典诗词产生探究感 ,教师常常向…  相似文献   

14.
地理教学中的设疑,并非是教师提出的问题与学生进行简单的对话,而是一种有目的、有方向的思维引导,是对学生思维活动的调节。下面就地理教学中教师如何驾驭教材而进行设疑的问题,谈几点看法。一、诱发式设疑。诱发式设疑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所设置的并带有诱发性的引导谈话方式。这种设疑,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兴趣和注意,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形成地理表象,达到对新知识的理解。如教学《世界屋脊》一课,当讲到青藏高原的气候特点时,教师可设疑:青藏高原与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地区,它们所处的纬度大体相当,为什么温度差异那么大呢?设疑之后,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祖国地形图,并引起讨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地势高,气候寒冷,比起东面的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  相似文献   

15.
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要提高自然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既学得生动活泼,又促进思维的发展。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设疑生趣。教师精心设置疑问,将“疑”设在学生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在教学《磁铁》一课前,把一个乒乓球挖开一个小洞,装进一个铁制小物体,封装好。教学时,让它从一块斜放的玻璃片上滚落一次,之后,在玻璃片下放一块磁铁,提问:乒乓球会滚下来吗?当教师把乒乓球放在玻璃片斜面上时,球停止…  相似文献   

16.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多重设疑,为学生创造主体参与的教学环境。使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的活动,学习知识,发展能力以及体验成功,课堂教学才会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功能。下面谈谈用设疑法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初中物理《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一节课中的尝试。1引入新课,兴趣设疑兴趣是学生最直接意识到的学习动机,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为此我认为新知识点的引入,一节课的开始要“带着兴趣、带着疑问”这就如蓄势待发。在《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一节课中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实验引入,在现象中巧设悬念。我首先简介小电动机的构造,然后接通电源,问:看到的什么现象紧接着教师设疑: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也就是说通电线圈而在磁场中为什么能转动起来呢经教师这一问,使学生从观察到的现象而生“疑”,顿时产生急于刨根问底的求知欲望,使“要我学”的外压力变为“我要学”的内动力。2实验讨论,程序设疑鉴于物理学科特点,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之一。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新颖有趣的实验,观察美妙的现象,讨论新奇的问题,可以使他们通过观察、实验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通过讨论澄清知识、发展思维。为此在引入新课后,学生带着“通电线圈而在...  相似文献   

17.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创造 ,贵在置疑 ,创新往往是从“置疑”开始。创新思维都是在提出问题中表现出来的。因此 ,创设积极思维问题的情境便成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学中 ,努力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 ,调动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 ,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进行。1 巧妙置疑 ,以疑导思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如在学习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时 ,我增设这样一个实验 ,让学生自己完成。取一塑料软瓶(如大可乐瓶 ,矿泉水瓶等 )使其充满二氧化碳气体 ,然后将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倒入瓶中 ,迅速拧紧瓶盖 ,振荡可观察到塑料瓶奇迹般地瘪下去 ,学生可亲自从中…  相似文献   

18.
罗承彬 《云南教育》2005,(23):41-42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问、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兴趣和动机。  相似文献   

19.
一、思维训练课的开展我从1996年9月开始进行智力开发课题实验以来,以提高记忆力为突破口,以课堂为落脚点,注重研究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其中,生动活泼、轻松愉快且富有创新的思维训练活动课,深受学生的欢迎,而在活动课上思维开发的成果,又能迁移到学业中去。 (一)创新的思维训练课能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我在设计思维训练课时,注重从学生心理、年龄特点出发,选择新颖独特的形式,利用“设疑→自悟→诱导→创新”的大脑激荡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活动中发展智能。一次,我拿出一个放着乒乓球的玻璃杯子,请学生仔细观察并问道:“大家有没有办法不动手拿,却能取  相似文献   

20.
张良 《教书育人》2007,(7):33-34
在新课标下,教学中教师是否善于设疑、指导学生设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探索,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学会做人;作为学生,是否善疑、善思、善辩,自觉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不断培养积极的思维品质、团结协作的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主要体现。因此,教师在新课标下如何设疑、指导学生会设疑、并探究培养学生的善思、善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