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性忠 《图书馆杂志》2002,21(10):69-72
张元济与刘承干相知相交半个多世纪,张元济在古籍出版上得到了刘承干的无私帮助;而刘承干在成为大藏书家的过程中,张元济也时加援手。两人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出的贡献,人们是不会忘记的。  相似文献   

2.
文章评述了嘉业藏书楼盛衰的历史原因、刘承干在中国藏书史上的地位及其贡献。  相似文献   

3.
<正>刘承干(1881—1963),字贞一,祖籍浙江南浔,是我国近现代著名藏书家、图书馆学家。刘承干从小天资聪颖、博览群书,青年时代便对藏书产生了浓厚兴趣,他用了十年时间先后将江浙一带丁氏的持静斋、朱氏的结一庐、莫氏的影山草堂、卢氏的抱经堂等名家藏书收购,积累了总计20万册共60万卷藏书。其中的宋元珍本超过200种、明代珍本两万种、清代丛书以及集部、方志、  相似文献   

4.
浙江湖州的刘承干凭着对书籍的热爱和责任感,倾万贯家财于藏书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5.
1940年前后,浙江南浔刘承干(字贞一,号翰怡,别署求恕居士)嘉业堂藏书经历了一次比较大的变故:由于日本侵略军铁蹄南下,江南地区的局势一片动荡,又由于家庭矛盾日剧,生活财用日渐匮乏,刘承干无力保护其辛苦所藏,便将其出售,当时日本在华的两大机构——大连满铁株式会社和上海同文书院参与  相似文献   

6.
古籍研究者企盼已久的《嘉业堂抄校本目录》和《天一阁藏书经见录》,由92岁高龄的华东师大古籍所周子美教授编纂整理后,该校出版社已于近日出版问世。 1920年,幼承家学、酷爱读书、买书和藏书的湖州南浔镇巨富刘承干,在他自己家园破土动工,兴建一座规模巨大的堪与宁波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刘承干与其兴办嘉业堂藏书楼的概况。  相似文献   

8.
《陆心源遵捐国子监书清单》抄本,藏上海图书馆。该抄本由两部分组成,前者为捐书目录,后者为章梫的手跋。卷首钤"吴兴刘氏嘉业堂藏书记"朱文长印,知为刘承幹原藏。而《文澜学报》"浙江文献展览会专号"亦记载该清单  相似文献   

9.
李章程 《兰台世界》2007,(12S):60-62
晚清同治光绪年间,南浔丝商巨富中“四象”、“八牛”之称在民间以至江浙一带广为流传,其资产总额之大足抵清政府年财政收入。“四象”、“八牛”财富有两个鲜明的流向:一是革命,二是藏书。这构成了南浔传统中两条纽结在一起的不可分离的血脉,亦文亦武,丹心侠骨与温柔敦厚,慷慨激昂与浸润书卷。前者的俊杰是张静江和庞青城,后者的代表是刘承干和蒋汝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藏书是随着图书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文化行为,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并逐渐形成了藏书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藏书文化的研究成果虽已不少,但专论河南地域藏书情况的著作尚不多见。本文从官府藏书、书院藏书、寺观藏书、私家藏书四个方面对河南古代的藏书事业作了全面论述。  相似文献   

11.
藏书是随着图书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文化行为,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并逐渐形成了藏书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藏书文化的研究成果虽已不少,但专论河南地域藏书情况的著作尚不多见。本文从官府藏书、书院藏书、寺观藏书、私家藏书四个方面对河南古代的藏书事业作了全面论述。  相似文献   

12.
来新夏对中国藏书文化有系统而深入的研究.通过对藏书文化史的梳理,他理清了中国传统藏书文化观念,并形成自己的藏书文化思想:藏书是“文化的江山”的物质载体,其对文化传承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藏为支点、用为目的、藏用结合是藏书文化传统的精髓,但在现代条件下必须改善这一理论,实现由藏而用、以用为主的转型,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仁人爱物是中国藏书的人文精神,然必须在新时代发扬光大,等等.这些在古代藏书文化观念基础上形成的藏书思想,既有浓厚的历史观念,又有鲜明的当代意识.  相似文献   

13.
积书而读,丹铅治学是私家藏书文化的优良传统。古代藏书家在他们的各种藏书活动中,形成了特色鲜明而丰富多彩的家庭藏书文化,对当今阅读推广和阅读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吴兴崛起了闻名海内的四大藏书楼,其中张均衡的“六宜阁”、蒋汝藻的“密韵楼”、刘承干的“嘉业堂藏书楼”均在南浔,本文以历史渊源和社会基础为出发点,从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探究了其崛起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印鉴作为我国特有的藏书文化之一,是自古至今连绵不断的藏书文化传承的时代缩影,展现了我国独特而深厚的藏书文化底蕴,体现了文人聚书、读书、刻书的崇书情怀,也映照出中文古籍流转的历史传播轨迹。江南文化源远流长,藏书文化尤为灿烂。迨至近现代,藏书之厄,接二连三,藏家或凋零,藏书或云散,搜罗不易,考索尤难。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吴兴崛起了闻名海内的四大藏书楼,其中张均衡的“六宜阁”、蒋汝藻的“密韵楼”、刘承干的“嘉业堂藏书楼”等三大藏书楼均在南浔。本文以历史渊源和社会基础为出发点,从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探究了其崛起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江南地区,人文荟萃。地处浙江南浔镇的嘉业堂藏书楼,不仅以丰富的藏书著称于世,而且以雕版印书蜚声海内外。我国历代私人藏书楼刻书,古代以江苏常熟毛晋的“汲古阁”为最多,近代则以嘉业堂刻本最为有名。毛晋系明代晚期著名的藏书家兼刻书家。毛氏家族在四十多年的时间里,曾刻有世称“汲古阁”本六百种。嘉业堂的楼主为刘承干(字翰怡,1882年生,1963年卒),他从1910年开始,在广泛搜罗古籍的同时,还注意觅集各种书版,加上自己雇工雕刻,据统计,嘉业堂藏有书版三万至四万块,先后印有线装书近三百部,约三千卷。查现有嘉业堂刻本,知刘氏印书大概开始于聚书后的第三年——1913年,最后刊刻时间可能是1930年。以后,刘氏家道逐渐走向衰落,这个不图营利的私人刻书业便告自然终止。现仅就嘉业堂藏书楼刻书的一些特色,分析论述如下: 一 丛书是资料性很强的参考文献。刘承干认识到:辑印丛书,能起到保存古籍、便利应用的作用。因此,刊刻大部头丛书是嘉业堂印书的重要方面。刘承干将购得仁和塘栖朱氏结一庐的丛书版,再加上自己所刻,汇印成《嘉业堂丛书》。刘氏说过,“购得朱氏结一庐丛书版,益以所自刻者,汇为《嘉业堂丛书》,此为校刊丛书之始。”曾协助刘选购图书的学者叶昌炽,在其遗著《缘督庐日记》中述及  相似文献   

18.
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我们就有丰富的文化典籍——图书,而图书出现以后,就出现了藏书事业。我国古代的藏书事业,包括皇家藏书、私家藏书、佛寺道观藏书和书院藏书等类型。我国古代藏书事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古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古代藏书的积聚与消亡,往往是伴随着各代的政治思想斗争、文化斗争、种族斗争和军事斗争而持续延绵。因此,研究古代藏书的发展历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文化的渊源,有利于我们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有利于我们开展各种学术研究活动。基于这种认识,笔者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出发,对古代藏书形态的演变。古代藏书的积聚与消亡,古代藏书事业发展的特点和古代藏书对各代科学文化发展所起的作用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博大精深的藏书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私家藏书活动,以其源远流长、代代相承、绵绵不断的历史,成为中国藏书文化发展历程的主流。  相似文献   

20.
刘承干是民国私人藏书家第一人,纵观其图书馆生涯,从爱书、读书、购书,再到利用与发展图书馆事业,可谓与图书馆有着不解的情怀。他的图书馆管理理念及工作方法都对现代的图书馆事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