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当代新儒家中,唐君毅提出"性情的形而上学",牟宗三提出"道德的形而上学",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试图对中国哲学精神传统作一清理。从哲学史的角度来看,"性情"一词其实和"道德"一词是相对而共生的,反映了早期儒道两家对人性的基本认识。可以说"性情的形而上学"一直是中国传统哲学精神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本文拟从早期道家的思想来讨论道家是如何体现出"性情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人们学习母语自然顺序都是从听说开始的(比如,没有哪一个文盲不会讲话)。无论是从个人角度还是从社会历史角度来看,语言的听说都早于文字的读写,而且在语言沟通方面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英文"Language"这个词本身就说明了这一历史事实。这个词源于拉丁文"Lingua",即"舌头"之意。再如中文里,"语言"二字都由"言"和"口"构成。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教材把杜甫诗句"画图省识春风面"中的"省"注释为"曾经",这是值得商榷的。从各种辞书的解释来看,"省"没有"曾经"的意思,其本义是"察看"。从诗意来看,"省"应解释为"察看"。这样,符合训诂释词的普遍性原则。  相似文献   

4.
"君子"是一个能够代表中华文化传统的关键词,"君子"含义的翻译应该是一个跨文化交际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给予应有的重视,本论文里列举了《诗经》、《周易》、《论语》、《中庸》、《孟子》英译本里"君子"的译法,并就"君子"一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和如何理解这一特殊文化词加以分析。通过多种译本对"君子"一词的翻译对比,论文指出了"君子"的真正含义以及和"绅士"的本质区别,并就它的一些英译所造成的文化障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鸡米花"这个词中,"米"已经完全失去了自己本身的意义,无论是从制作材料还是制作工序上来看,"米"都未与"鸡米花"这种食物产生联系。该词的现有形式已经不能单纯地把词素意义通过常规构词模式组合的方法来分析。从认知角度来看,"鸡米花"和"爆米花"必然存在一定联系。本文从"爆米花"的造词法及历史来源入手,从仿词造词法、合力机制、语音联觉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方面探究"鸡米花"一词的造词机理。  相似文献   

6.
概念简论     
<正>通常情况下,我们把语词看作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在语词的层次上,语词是一种在"我"之外的可视的符号,各个语词都是孤立的、静止的,解释时,可以采用拆解的方法,在运用时,似乎觉得是我们在搬来移去,任由我们调遣。然而,"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每个词的意义是一种类化或者一种概念。"1哲学家认为,每一种语言中的每一个词都包含一个概念2。从概念的层次理解语词要比从物质形态理解语词深刻,这是概念自身  相似文献   

7.
在历史的特定时期来看,最少在20世纪来临之前,"西方"这一历史观点是有其地理范围的,就是西欧与中北欧。抛开特定的历史时空,想从地理和文化上去区分的话,东西方都只能是一个概念",东方"与"西方"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8.
正近十年来,"风生水起"一词逐步"升级",已经成为当红的流行语,许多报纸杂志争相把它用在标题中。从结构形式和整体意义来看,"风生水起"俨然像个四字格的成语;可是我们在十余种大大小小的成语词典中,却找不着"风生水起"的踪影。幸好《现代汉语词典》慧眼识珠,在2012年第6版上接纳了它,将它收为词条,使得广大读  相似文献   

9.
《尚书·说命》篇"学学半"一语中的两个"学"字,向来被认为前一个读"教",其"古文"为"斆";后一个为学习的"学"。从楚简文字资料来看,"斆"、"學"二字都是古文"学"字。在楚简文字中,"教"、"学"二字都可以表示"教",也都可以表示"学",这属于楚简"教"族字中特有的"反义共字"现象,反映了楚人教育思想中浓厚的辩证法精神。  相似文献   

10.
《论语》中有三个十分重要的概念,首先是"仁","仁"是《论语》一书的核心思想,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一生都在实践着"仁",并且提出了实现"仁"的两种方式,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次是"礼","礼"是《论语》一书中仅次于"仁"的重要概念,"礼"是"仁"的表现形式,而"仁"是"礼"的思想内容。再次是"中庸",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就是说,"中庸"是一种"至德",一般人是无法企及的;而"子见南子"正是"中庸之德"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1.
从共时层面来看,"足"和"脚"的所指实体具有同一性,但"手足"和"手脚"的语义内涵却并不完全一致,这与两词在历时层面中的语义演变休戚相关。具体来看,"手脚"和"手足"最初凝固成词时的词汇意义都是用以表示"举动、动作",但语义的进一步抽象则是沿着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展开的,这可以归因于二词语义联想机制的不同。此外,认知因素、参构语素的感情色彩以及所在结构的构式意义等都会在"手足"和"手脚"语义演变过程中发挥作用,从而形成二者在部分义项上的迥然有别。  相似文献   

12.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性和艺术性处于教育方式方法之"轴"的两端,我们要努力做到的是,"执两用中""极高明而道中庸",由此渐渐把握和形成一些教育的"工艺"。教育"工艺"是人性化的教育方法,是人性化的德育手段。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1期,刊登卞幼平先生的文章<"初程"解>,就课本对姜夔的词<扬州慢>中"初程"的解释,提出不同的见解.卞先生认为课本把"初程"释为"开头的一段路程",是颇令人费解的,并说从上下文来看,"初程"应解为"初次的旅程".  相似文献   

14.
侯海荣 《天中学刊》2010,25(3):73-75
木斋新著<宋词体演变史>以词体勾勒词史,以独特的"应体"视角切入,以缜密的哲学方式思辨,以宏观的整体、流变、联系的理念纵横把握,同时认为词体创作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而是一个"活动"的过程,进而从"诗词同构"中赋予了词文学以鲜活的生命,并逼近原生的词史样态.可以说,其从"词体"入手的价值诉求,颠覆了词史研究的惯性体例,实现了词史研究的"文化解码",其思维向度与方法镜鉴具有历史路标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并且"体验"一词在新课标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可见"体验"对学生的发展是多么重要.作为新课标的直接实践者,我们如何去理解"体验,"实施"体验",进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获得实质性的突破,不仅十分必要,也是十分迫切的.语文具有很强地"体验性",语文教学要从学生体验出发.  相似文献   

16.
<正>"治理"这个词是一个热词,大家用的非常多,似乎大多数人都认为我们要从"管理"走向"治理",好像"管理"是一个过时的词。但实际上,在新的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加强管理,改进管理。在构建管办评分离的新体制下,在管理方面有诸  相似文献   

17.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柯林伍德认为:"权威们"(包括权威历史材料和权威历史学家)告诉我们历史总是存在"空白"和"裂隙",而历史本身是由纵向系统和横向系统编织的完整的"网",是连续的、立体的、完美的"过去的画面".在史料不足的情况下,要形成这样的网和画面,就必须借助于历史想象的构建.神入历史是历史教学中常见的历史想象方法之一,"神入"(Empathy)一词从西方历史教学界传入我国,意思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应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观察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研究历史,从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动机和意图等,并理解他们思想的发展变化,即"主体进入客体之中去想象客体"的研究活动.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神入历史呢?  相似文献   

18.
儒家德育思想的基本目标是培育"君子人格",终极目标是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在各种儒学要素的修炼过程中,"和"与"中庸"构成了儒家德育目标的"质"与"度"的标准,本文旨在通过研读《论语》《中庸》来领会"中庸"与"和"的思想在儒家德育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Close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在我们的知识储备中,听到"close",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关上",第二就是形容词"亲密的",可是"close"还有她不为人知的其他意义。下面我就把这个千面娇娃的神秘面纱为大家一一揭开。从词性上看,"close"可分别作动词、名词、形容词和副词。1."close"作为动词,可解为关闭、终结、围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和克罗齐他们都批判历史哲学,克罗齐认为历史哲学和历史决定论是"空虚",因而历史哲学已经死去。但他认为我们可以"把有关历史认识论的研究叫做历史哲学虽则在这种情形下,我们所研究的严格地说并不是历史的历史而是史学史,这两样东西在意大利文和其他文字中通常是用一个词来指名的。"马克思亦同样强调历史哲学无意义,但马克思并没有用历史认识论否定历史哲学,只是反对思辨的形而上学的抽象的历史哲学,他要建构的是一种现实的、活的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