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鲁迅在《社戏》中曾谈到在北京去看京戏的两次受窘的情形,并且从那时起自己就和中国戏剧告了别严但是,鲁迅从小喜爱传统的民间戏曲,后来他在教育部分管社会教育司的工作,戏剧是他必须关注的一个方面。如了解戏剧剧目,审阅剧本,甚至派人去看戏、调查戏剧演出情况等。鲁迅不能不关心中国戏剧的建设和发展,他对中国现代戏剧艺术的创造和改进曾有过极为精辟的见解户而在鲁迅感情积淀的深处,又有着对中国传统民间戏剧极为真挚的审美意蕴。所以,从1922年写《社戏》,1933年写《二丑艺术》,1934年写《略论梅兰芳及其他》,直到1936年逝世…  相似文献   

2.
八年级下册的《社戏》,节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删去了原文中两次在北京戏园看京戏的经历,保留了童年时在平桥村看社戏的内容.单元导读有这样的语句——"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劳动人民的质朴、勤劳、热情无私上,而从完整版的《社戏》和鲁迅写作的时代背...  相似文献   

3.
鲁迅在《社戏》这篇文章中,介绍了他的家乡绍兴一带的传统风俗——看社戏。读后,你一定会被其中的盎然情趣所吸引。这里,我再结合一些史料,与同学们聊聊古时的“社日”“社戏”和“社日诗”。  相似文献   

4.
鲁迅一九二二年所作的小说《社戏》,题目上明白写出一个“戏”字,又取材于看戏的生活经历,然而这题既不关乎所看的戏的本身,亦不在看戏上。写看戏而又不写看戏:这就是《社戏》的艺术构思特色。作品写了两种看戏经历。先写在北京看京戏时所见,然后倒叙上去,再写幼时在鲁镇,去平桥村转赴赵庄看地方戏时所遇。述“今”是为了忆昔,粗粗一读,似乎是在写“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与“看到……好戏”的对比,但是再读之后,就会发现这两句被置于小说  相似文献   

5.
鲁迅在《社戏》这篇文章中,介绍了他的家乡绍兴一带的传统风俗——看社戏。读后,你一定会被其中的盎然情趣所吸引。这里,我再结合一些史料,与同学们聊聊古时的“社日”“社戏”和“社日诗”。[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社戏》是鲁迅先生带有自传性质的短篇小说,写于1922年10月,最初发表于1922年12月上海《小说月报》第13卷第12号,后收在鲁迅先生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里。“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当时的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相当于“村庄”。社中有“庙”,为了祈求社里平安富足,社庙里每年都要演年规社戏。它与在剧院里上演的供人欣赏品味的文明戏不同,是在绍兴这一江南水乡上演的用来祈福的地方戏、风俗戏,于是乎办戏演戏看戏的过程中就必然蕴含着浓郁的风土人情。课文只是节选,原文开篇还用了较多篇幅写辛亥革命后“我”在北京两次看京戏,…  相似文献   

7.
《社戏》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小说写了三次看社戏的过程,而第三次赵庄看戏则是小说的重点。通过与前两次看戏的对比,我们看到平桥村这个虽只有二三十户人家的小村庄却有着醇厚的乡情,真真的友情,浓浓的山水情,厚厚的母子情。  相似文献   

8.
鲁迅小说《社戏》,有着许多风俗画。但是,这些风俗画,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大抵已经遥远了。比如用作篇名的“社戏”,前人笔记中屡见记载,演期既不尽相同,地域亦不限绍兴,甚至也不限江南。抗日战争发生前,我还在稚年,犹及见之,此后就不曾重睹。但是,各地的社戏有其相同的社会心理因素:名为酬神,实是自娱。自然,在演出方式上,则各有特点。绍兴是“三山六水一分地”的水乡,鲁迅幼时看社戏,有时在家门口,大门卸下来横搁着就成了看台;有时则坐在船里看,如同小说里所写的那样。他的外婆家在平桥头(小说里作“安桥村”),离此不远的包殿就是每年演社戏的地方。戏台的格局,和别处府县的乡镇不同。这个戏台虽然建造在包殿,也象各处神庙一样以庙门上面的楼台为戏台,但  相似文献   

9.
大凡小说中的人物对小说情节推动和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在《社戏》的教学中,有学生问我,桂生这个人物在小说中的形象是怎么一个样子的?这一问还真让我吃了一惊。确实,在对《社戏》一文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时,老师便拿出了双喜、六一公公。然而有着  相似文献   

10.
《社戏》在鲁迅小说中别具一格,是他一生孤寂、冷漠的心灵里唯一的安慰,充满着美妙的诗情,它与《故乡》互相映照,互为补充,是鲁迅小说抒情艺术的双璧。《社戏》语言精练、深刻,富有浮雕性和传神性,不仅有诗一样的韵味,而且还具有风清骨峻的内在力量。这也是鲁迅加进民族语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汪璇  肖磊 《当代学生》2015,(6):12-13
上海七年级语文教材上册收录了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社戏》,虽则是小说且又是节选,但放在"故乡情思"这一单元里却也十分相宜。《社戏》是小说集《呐喊》里的一篇,但却并非纯粹虚构的作品,从真实的地名到似无意而又有意的名字,明显地带有一种自传色彩。它散发着浓浓的绍兴水乡的韵味,寄托了鲁迅对故乡和童年的怀念。《社戏》的结尾是这样的:"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略带惆怅与遗憾,却也有着一  相似文献   

12.
《社戏》之美,美在心灵的纯净、自然的人性,美在诗情画意的故乡风景;还美在行文的流畅、文字的纯厚感人。《社戏》作为情式表述为实,作为故事叙述是虚,"第一人称"叙述在文中起到的是"亦实亦虚"、"虚实相间"的作用。鲁迅在《社戏》中发掘了人性的闪光点,尤其是赞美了儿童心灵的纯真与高洁。这与鲁迅一贯喜爱儿童的观点是一致的。无论从结构还是叙述,《社戏》使我们感受到了一股温馨的自然之美。文章从小说几个美学的角度(叙述的第一人称、结构的时空设置、人物性格的描述、语言的特色等)对《社戏》文本进行美学解读,可加深我们对鲁迅作品的自然之美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初中课本上有一篇课文《社戏》,作者是鲁迅,讲了他在幼时坐船,与十多个好友去看社戏并偷吃罗汉豆的故事,这是我第一次了解绍兴。后来,《兰亭集序》《钗头凤·红酥手》《孔乙己》这些名作轮番登场,绍兴最终成为我记忆中蕴藏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城,让人如饮了一壶酒,不自觉地醉倒在这里。  相似文献   

14.
《 社戏》之妙宋子江最大的妙处在于将社戏的时间安排在夜晚。这种社戏不光在晚上演,白天也演。假如“我”是白天同小朋友们一同去看的,那作品就完全不是现在这样子了。可以揣想,鲁迅先生在构思中,在这上头是颇用心思的,他想出了高招:白天没法去,晚上才去成。有此?..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里有一个“六一公公”,他为什么叫“六一”呢?是因为他排行六十一.还是因为他六十一岁?  相似文献   

16.
《社戏》是教材中的传统名篇。小说写“我”十一二岁那年,随母亲在平桥村消夏时,和小伙伴们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童年往事。章篇幅长,全共40个自然段,近4000字。小说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但真正着墨于此的并不多,在看社戏的前后还写了其他许多事件,有钓虾、放牛、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途中的月夜美景、归航中的偷豆、看社戏后的余波、六一公公送豆等等。  相似文献   

17.
在鲁迅的小说里 ,《社戏》是很别致的一篇。鲁迅的小说最深刻地反映旧中国民生的痛苦和国民精神的麻木。他写的知识分子也都在孤独和郁闷中终了一生。鲁迅在小说里使用的笔调 ,是严峻、冷静而低沉、压抑的 ,几乎使读者喘不过气来。他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共收25篇 ,都是如此。可以说只有《社戏》是另一个笔调。这里面写出了农民的淳厚朴实 ,农村儿童的天真友好。鲁迅自己说过 ,他在小说里很少写景 ,而这一篇里写景却是较多的。江南水乡的月夜 ,在此篇中有极精彩的描绘 ,读者不可不细细品味这种小说中写景的上品。社戏是绍兴地方的农…  相似文献   

18.
杨娅妮 《考试周刊》2010,(49):34-35
《看社戏》是苏教版语文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中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描述作者几次看社戏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艺人们漂泊生活的艰辛与无奈,反映出乡土文化的真实与厚重,流露出作者对乡村文化的热爱和对低层民众的关注与同情。  相似文献   

19.
《社戏》是鲁迅先生前期颇具童心的小说佳作.也是中学语文课的传统教材.过去已有不少同志对它进行过分析和评论.这里我仅就目前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中节选的《社戏》一文浅谈几点看法.一、《社戏》的主题思想《社戏》原文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写“我”在北京两次看中国戏的情况.在当时中国的戏园里,“我”得出了“不适于生存”的结论.后部分是写在农村看社戏的情况,那是妙趣横生,其味无穷的.有的评论文章认为,小说的前部分应该是重点,因它体现了作者对半封建半殖民地黑暗中国的揭露与抨击.而现在中学语文课文里所节选的却是原文的第二部分.这就涉及如何归纳主题思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鲁迅小说《社戏》符合文质兼美的特点,自20世纪20年代起就被各大出版社选入教材。但因受课程标准对教材长度要求、主流意识形态以及教材编辑思想的影响,《社戏》在选录进教材过程中出现了删节的情况。这种删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章主题的表达与文体特征的呈现;在教学中易使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出现偏颇,同时不利于他们对小说文体特征的认知。为了完整地将《社戏》内容展现给学生,教材编辑者应完善教材编写,教师要根据学情、结合原作设计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