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朱光潜先生借用丰富的实例、敏锐的感受和细致的分析启示我们:无论写作还是阅读都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本着这种精神,我们应该“随处留心玩索”“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的好习惯”。深获教益之余,也想做一点文字推敲的尝试,尝试之一便是对《咬文嚼字》中“推敲”的再推敲。  相似文献   

2.
物理教学要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自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对高职和中专学生来说,阅读教材是进行学习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物理教学中教会学生“咬文嚼字”是有效方法之一。有人认为文科的特点是咬文嚼字,而理科就是运用概念和公式解题,其实是一种误解。物理概念和定律的文字叙述是人们多年从实践中总结加工,经过多次修改确定下来的。不咬文嚼字就品不出味道,不咬文嚼字就只能是囫囵吞枣,一知半…  相似文献   

3.
在一些语境中,“咬文嚼字”是一个含有贬义的成语,意为过分地斟酌字句、死抠字眼,而不注重整篇、整段的精神实质(《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这层含义上的“咬文嚼字”的确是需要摒弃的。其原因在于:对于文章的阅读与理解,整体把握、整体感悟是第一位的。  相似文献   

4.
唐晓燕 《课外阅读》2011,(9):301-301
曾读过北京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的文章《思索,在咬文嚼字上的定格》,在文中她强调:咬文嚼字重在“悟文品字”。“悟”由“心”和“吾”组成。从左向右看就是“思考的我”,从有往左看就是“我的思考”。可见非思考不能算“悟”,没有个体体验不能算“悟”。“品”呢,指辨别好坏,就是恰当地咬文嚼字。“悟文品字”的关键是个“悟”字,悟字当头,品在其中。  相似文献   

5.
细读苏东坡那八十来字的《记承天寺夜游》,我顿生疑惑:一是起首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具体得近乎哕唆,依我之见,此句只需一个“夜”字即可.但古人一向强调炼字,问题似乎没这么简单:二是收束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闲人”是自嘲语.还是悟道语?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一面咬文嚼字,一面广搜博求.终于认定“闲”字是理解本篇文字之锁钥,下面是我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品的阅读一般有三种方法:浏览、精读、略读。精读又叫细读,一般从三个方面着手:一、咬文嚼字。二、把握语境。三、领悟“韵外之致”。其中“咬文嚼字”的能力是把握文学作品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龙文余 《语文知识》2003,(11):18-18
梁延学《“镊刀”种种》(《咬文嚼字》2003年第4期)一文说:“杨澜女士有否误听误记,本人则无从考证。”人教社试用修订本初中语文第六册《作文训练·应用写作·小传》:“有否受过奖惩……”北京《中小学管理》2001年第4期45页:“……有否借故寻找理由?”  相似文献   

8.
新版高中语义第二册所选的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鼓”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  相似文献   

9.
文非 《语文知识》2004,(1):31-31
《咬文嚼字》2003年第5期刊发了张维伟先生《谁戴“绿帽子”》一文,讨论的对象是2002年3月13日《兰州晨报》某文章中的一句话:“希拉里忍受不了戴绿帽子的耻辱,愤然决定‘休夫’。”其实类似语句的出处还有更早的:“美国历史上,因丈夫有外遇而戴上‘绿帽  相似文献   

10.
文字国有一位特别热情的公民,他就是“们”。这位老史有一个特别的爱好,那就是爱交朋友。这不,“我们”“你们”“他们”“孩子们”“同学们”“老师们”……常常相聚在一起,好不快活!  相似文献   

11.
《家教世界》2014,(10):48-48
刚开始学写或画叫“学笔”,有感而写的短文叫“随笔”; 无拘无束地写来叫“信笔”,旧时诉讼的状文叫“刀笔”; 对下写信的谦称叫“草笔”,对上写信的谦称叫“谨笔”; 字句笔画不好的叫“败笔”,多余无用的文字叫“赘笔”; 与题意不紧的话叫“闲笔”,轻松自如的文字叫“逸笔”; 意在言外的文字叫“曲笔”,精雕细刻的文字叫“工笔”; 为后段埋伏线索叫“伏笔”,引人入胜的文字叫“妙笔”;  相似文献   

12.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第二自然段的开头有这样一句:“这是炼字的好例。”反复读来,笔者总觉得,这里的“好”字用得不妥。  相似文献   

13.
何谓诗 ?众说纷纭。但文字简练 ,承载量大 ,即文字上的“挂一漏万”应该是诗的基本特点。读者 ,可以根据“漏万”之后的文字 ,再溶进自我 ,品味出巨大的丰富的具有个性色彩的内容和情韵来 ,即“据一补万”,也应是解诗的不二法门。如何“据一补万”?读者可不可以补出不同的“万”来 ?这一问题争论不休 ,没有成说。  相似文献   

14.
汉字既是历史的“活化石”.又是流动的文化史。其最早的称呼叫“文”.和“文化”、“文明”共享一个“文”字,足见其关系的密切。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序》中说:“文字乃社会文化之一要征。于社会之生产状况与组织关系略有所得.欲进而追求其文化之大凡,尤舍此而莫由。”他的这番话,并非夸大之辞。“文”是独体的、不町分解的,多为象形字。  相似文献   

15.
古人写诗是“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读诗,也应该咬文嚼字。  相似文献   

16.
同学们,当我们用文字来描述美好的希望时,要注意三个“真”字。 首先是“保留童真”。别想着扮“小大人”、装成熟,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认识和感悟真诚地写下来。童真和童趣才是你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汉字发展到隶楷阶段,许多不同的偏旁都混同为一种了,如“肉”与“月”、“奚”与“又”、左右“阝”等。偏旁“王”也一样,有时并非“王”字的本意。因此在识宁教育中,根据这些字形的古文字形体来理解文字意义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8.
刘铁梅 《教育文汇》2010,(11):19-20
现在,有些学校流行着这样一种“潜规则”——培训、进修、考察、参观等活动,中老年教师统统“靠边站”。我认为这种做法是十分错误的,长此以往,最终受损的是学校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文言文诵读的过程有“四步曲”:初读——咬文嚼字;再读——庖丁解牛;熟读——进入情境;背诵——回忆再现。四步曲是由高到低,由慢到快,由点到面,由语言到篇章结构的阅读理解过程。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为了揭露北京女师大校长杨荫榆迫害进步学生的罪行,为受害学生伸张正义,在《咬文嚼字》(三)一文中,活剥曹植“七步诗”, “替豆萁伸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