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1 毫秒
1.
在古汉语中,与“哭”意义相近的词有“啼”“号”“泣”“啜”“噎”“咽”等。例如:持其踵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兵车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雨霖铃》)令人长号不自禁。(《项脊轩志》)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新编高中《语文》第六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文有这样两句话:“我们平常说的‘察颜观色’‘眉目传情’等等,都是不用语言的一些特定的交际方式。”“即使像‘察颜观色’这一类特定的交际方式,也必须有语言的交际为基础,预先有了一定的了解,双方才能领会。”笔者查阅了《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汉语成语词典》(四川辞书出版社)等多种权威工具书,均无“察颜观色”一词,而只有“察言观色”。“察言观色”一词出自《论语·颜渊》。孔子跟他的学生…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木兰诗》“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课文注释:“胡骑(ji):胡人的战马。”《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骑qi(统读)。”《现代汉语词典》中的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金”和“玉”被赋予了许多特定的文化意义,表现力顿丰。“金”最初是金属的通称,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指“金属(制的刀剑)”,“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贾谊《过秦论》)中的“金人”指“铜人”。后来“金”专指黄金,如“闻秦王购将军之首金  相似文献   

5.
在古文中“红”本为粉红色、浅红色。《论语·乡党》:“红紫不以为亵服。”(亵服:家居所穿的,相对于朝服、礼服而言。)古人认为“红”是一种不庄重、不正当的颜色,所以叫“间色”。刘勰《文心雕龙·情采》:“间色屏于红紫。”(把粉红、紫色这些不正的颜色除掉。)“红”表示大红,则为后起义。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  相似文献   

6.
何继军 《学语文》2003,(1):45-46
陶渊明《桃花源记》有言:“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其中的“不足”,中学语文课本释为“不值得”。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等编著的《古代汉语》将“不足为外人道也”注释为“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华语教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作品选编》(英、法文注释)将“不足……道”翻译成英语:“nothingto speak of to……”古代汉语编写组编写的《古代汉语词典》将“足”释为“值得、配”,举的例证恰是“不足为外人道也”。以上各家将“不足”释为“不值得”,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7.
文非 《语文知识》2000,(10):32-33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高中语文第四册)两次出现“按酒”一词:“再讨了按酒铺放桌上”,“向后我将按酒入去”。课本未注,《辞源》“按酒”条收有二义:一是“下酒”,二是“下酒的食品”(上二例用此义)。后者显然由前者引申而来,如同  相似文献   

8.
拜读了罗云老师《质疑“多练”》(《中小学管理》2001年第4期)一文和刘顺忙老师《“精练”之疑》(《中小学管理》2002年第3期)一文,笔者深有感触,也想就此类问题陈述一些看法,以期方家指正。“多练”有别于“滥练”“多练”本是相对“少练、不练”而言的,指的是包含一定量的机械练习和重复练习的、适度的强化训练,而非特指过多的机械练习和重复练习。“多练”不等于“过多练习”、“滥练”。可惜的是,在当代的教育实践中,部分教师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有个生造词“三步曲”在报刊上频频出现,下面是随手捡来的几个例子:(1)《公文写作》课教学法三步曲(《华南师大继续教育》1999年第2期标题),(2)西部开发三步曲(《中国财经报》2000年4月26日标题),(3)重提“安乐死”这个话题,我国首例涉案医生提出“人生三步曲”(《羊城晚报》2001年4月13日A8版一引题,主标题是:优生→优育→优死),(4)新诗教学三步曲——我教《致橡树》(《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4期标题),(5)语段压缩三步曲(《中学语文》2000年第12期标题),(6)偷埋偷葬“三步曲”(《南方日报》2002年3月3日A4版小标题),(7)老记背运三…  相似文献   

10.
1985年12月,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电部联合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以下简称《审音表》)规定“荫”统读yìn,“树荫”、“林荫道”应作“树阴”、“林阴道”。在此之前,1978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和1980年版的《新华词典》等辞书都是既收“树阴”、“林阴道”,又收“树荫”“林荫道”。《审音表》的规定一下子把“树荫”、“林荫道”等带有“荫”(yīn)字的词语打入了另册,它们成了不规范的词语。从此以后,辞书因为要遵守《审音表》的规定,在这个问题上就接连不断地出现了自相矛盾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种树郭橐驼传》中有“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之句,对其中的“植木之性”.书上的注释是这样的:“[植木之性],种树的方法。性,性质,方法。”《教师教学用书》作了这样的翻译:“大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它的)土要旧的。  相似文献   

12.
《尔雅》中称为“考”,《战国策》中称为“公”,《列子》中称为“家公”,《史记》中称为“翁”,《韩诗外传》、隋朝《回纥传》中称为“先生”,《晋书》中称为“大人”,《北史》中称为“郎”,《北齐书》中称为“兄兄”,《旧唐书》中称为“哥”,《周易》中称为“严君”,魏晋六朝时称为“尊”,闽俗称为“郎罷(ba)”,关东称为“罷罷”,吴俗称为“老相”,又称为“爷爷”或“阿伯”,北方称为“老子”,江州称为“大老”。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仔”字除了表示“年少的”,作形容词可用于动物前起修饰,如“仔猪、仔鸡”(此处“仔”音zǐ)外,一般将其认作“崽”的合字,或者说是别字,归于“崽  相似文献   

14.
陈丽萍 《学语文》2002,(1):18-18
我们一直以为“布署”是“部署”的错误写法,原因是有几个权威证据。《现代汉语词典》只收录“部署”,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中“常见的别字”一表收录了“部(布)署已定”,即认为“布”是“部署”的“部”的别字。 而近来,教学中发现中师一年级的学生竟有80%多将战略部署的“部”写成“布”,我们便搜集  相似文献   

15.
《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五册(必修)》(1996年4月第6次印刷)《殽之战》一文中:“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208页书下注释(11)将“不顾而唾”解释为“不顾是在君前,就(面对襄公)吐了口唾沫。”此处译为“不顾”,自然是“不顾忌”之意,这是不妥当的。《高级中学语文第五册(必修)教学参考书》(1993年5月第3次印刷)  相似文献   

16.
张兴东 《语文知识》2003,(11):41-42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有句:“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古今论者都说这是对天姥山地势高峻的描写,其实这种说法尚可商讨。王维《出塞作》:“白草连天野火烧。”白居易《李白墓》:“绕田无垠草连天。”很显然,这两句诗中的“连天”并非写草长得很高,几乎触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第二册《桃花源记》一文中,有“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教师教学用书》翻译说: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类似的翻译在其他资料上都可见到。其实,这种翻译是错误的,因为“有汉”的“有”不等于“有无”的“有”,而是作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有”作助词,在古代很常见,其用法可分两类。  相似文献   

18.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是杜甫《秋兴》第八首中的一联。一些较权威的解诗者都认为,这两句诗是全部倒装,即“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选》解释这两句诗也持此说。  相似文献   

19.
“陈寅恪”的“恪”到底怎么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海良 《学语文》2006,(1):45-45
“陈寅恪”您是怎么读的?到底是“Chén Yínkè”还是“Chén Yínquè”? 国学大师陈寅恪名字中的“恪”字,如今学界通常读为què,但按规范并无此音。如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版)即注“恪”音为 kè;《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释例》(语文出版社1997年版)也如此,并特别注明“不取què音”,例词除“恪  相似文献   

20.
陈小宝 《学语文》2006,(3):47-47
“同仇”出自《诗·秦风·无衣》“王于兴师,修我戈茅,与子同仇。”“敌忾”出自《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同仇”“敌忾”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成为成语。然而,各种成语词典对这个成语中的“敌”字的释义却很不清楚,对“同仇敌忾”这个成语的语法关系解释含混,导致整个成语的释义上比较模糊,影响了人们的理解,给教学造成了困难。请看:①《汉语成语规范词典》(张锐主编,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同仇:共同的仇敌;敌忾:对敌人的愤怒。指对共同的敌人抱着相同的仇恨和愤怒。②《新编成语词典》(赵晓红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