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言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一般地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例如:食:①吃。《捕蛇说》:“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②吃的东西,食物。《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③专指饭。《隆中对》:“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④读sì喂。《马说》:“食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相似文献   

2.
周同燕 《文教资料》2009,(12):38-39
依《说文解字》里“老”的解释,“老”有两个特征:一是年事较高;二是出现了须发变白的生理特征。以此为基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老”字的17个义项、183个词条有一个庞杂的意义演变轨迹,而这些“老”的性质也是各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3.
陈庆祜 《学语文》2002,(6):26-26
《现代汉语词典》“泰山”条有两个义项,一是“古人以泰山(山名,在山东)为高山的代表,常用来比喻敬仰的人和重大的、有价值的事物:泰山北斗;重于泰山;有眼不识泰山。”二是“岳父的别称”。由于第二个义项未说明立义由来,于是有人产生误解,主观推定“岳父的别称”是从第一个义项引申出来的,就作出这样的论断:“把妻子的父亲称为‘泰山’,说明了‘泰山’在家庭中的显赫地位,也说明了女婿对妻之父极大的尊重”(见《语文建设》2000.9《从“泰山”谈起》)。  相似文献   

4.
在去年的非典和今年的禽流感流行期间,一些媒体在进行相关报道时,有的用“爆发”,有的用“暴发”,有的“爆发”和“暴发”并用。究竟用哪个正确呢? 查《现代汉语词典》可知,“暴发”有两个义项:一是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有贬义)”。例如:“前些年,他靠投机倒把成了暴发户。”“他很善于走上层路线,没几年就暴发起来了。”二是指“突然发作”,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物。例如:“河上本来有一座小桥,山洪暴发时,被冲毁了。”  相似文献   

5.
《汉语大词典》对“打发”的释义义项不全,本文补充了若干义项。  相似文献   

6.
“花(huā)”是个多义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上有近20个义项,其中第一个义项是指“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即“花朵”的“花”;第二个义项是指“可供观赏的植物”,即“花木”的“花”。  相似文献   

7.
由于前人不明《周易》中“赢”实为其本义的相关用法,试图以假借手段去解释,所以不足取。《汉语大词典》上通“喂”通“儡”两个义项均因《周易》例句而设,应合并释作“毁坏”。  相似文献   

8.
汉语言中的每一个词都有一定的意义。有些词只有一个意义,但也有些词有多义现象,即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例如,“食”在“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中解释为“吃”;在“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中解释为“食物、吃的东西”;在“食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通“饲”,喂养;在“月盈则食,日中则昃”中通“蚀”,亏损。[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董向东 《甘肃教育》2011,(18):57-57
有位作者读了2011年8月份下半期《甘肃教育》杂志上我写的《这个“时”字该如何解释》后,问我,你怎么把“学而时习之”的“习”解释成了“实习”?许多人把“习”解释为“温习”,但在古书中,它还有“实习”、“演习”的意思,如《礼记·射义》中的“习礼乐”、“习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去曹适宋,  相似文献   

10.
余辉 《衡水学院学报》2023,(5):101-104+117
《孟子》全文中共四处“廛”字用例,可归纳为三个义项:“房屋”“货物积压”以及“百姓居住的地方”。三个义项皆由本义“土地”引申而来,且后两个义项当为“廛”字临时性语境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四部辞书皆采用“愿受一廛而为氓”之句作为释义配例,并以训释词“房地”释“廛”字。由“廛”字“房屋”义可知,这种释义首先模糊了“房”与“地”的界限;其次该句作为“廛”字本义“土地”的配例也值得商榷。该义项可调整为“可供一家居住的土地”,以消除“房”与“地”的模糊性;例证设置可参考《周礼·地官·载师》“以廛里任国中之地”之句。  相似文献   

11.
在《汉语大词典》中,“青李”条义项①的书证《来禽帖》标点有误,“胡笳”条释义不全面,“却月眉”条的释义不准确,“起夫”和“锈床”条的书证迟后,“斗”条的义项⑤引用书证不当。《汉语大词典》修订时可作参考。  相似文献   

12.
婉约派代表词作《雨霖铃》(寒蝉凄切)中有一句“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对“处”字,课文未作注释。翻阅手头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和《辞源》,皆有chǔ、chù两个音,前者多作动词用,有“停留”“居住”“退隐”“安顿”“对待、安排”“处理、制治”及“定、常”等义项,后者作名词用,解作“地方、场所、处所、位置”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处”是这样解释的:“处,止也,得几而止也。”其本义为“止息”,作动词,念作chǔ。根据语境,柳词中“留恋处”的“处”,当为名词,但若作“地方、场所、处所、位置”解,似又…  相似文献   

13.
“叫板”本来是一个意义比较单一的词.《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戏曲中把道白的最后一句节奏化,以便引人到下面的唱腔上去。用动作规定下面唱段的节奏也叫叫板.”但笔最近翻阅报纸杂志时.发现“叫板”产生了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米”字在网络语言中产生出多种新义项,其产生途径主要有谐音、隐喻、外来词语等。其中七个新义项较为稳定,使用范围较广,有些用例不仅见于网络也进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建议将较为稳定的新义项收入《现代汉语词典》。  相似文献   

15.
说“起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动词用法词典》2117个动词义项后搭配“起来”的情况的考察,从句法结构、语义方面分析“起来”的用法,认为“起来”有三种不同的用法:1.动作行为动词、2、趋向动词、3.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说“染指”     
“染指”一词近来在报章杂志上频繁出现,其词义在具体语境中并不仅仅限于《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工具书中的解释,即比喻沾取非所应得的利益,表达否定、憎恶、贬斥和鄙视等感情色彩。本文拟将“染指”一词的几个义项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17.
“嘛”与“吗”作语气词时,作用有明显区别。《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得很清楚:“嘛”用在句末表示道理显而易见或期望、劝阻;“吗”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该词典还特别提醒读者注意:“表示疑问语气用‘吗’不用‘嘛’。”然而不少报刊“嘛”“吗”不分,甚至高中教材也有这种语病。例如: ①此时更需要我们扬弃苏轼精神, 古为今用吗。(《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3期) ②在体裁上也有一定的限制,因为题目本身就是要提倡写科幻吗。(《中  相似文献   

18.
论证了《辞海》“几何”条漏列“怎么、为什么”义项与对“几何不从汝而死也”的错误疏解,纠正了因依据《辞海》释义的各相应选本的误注。  相似文献   

19.
课本第12页在“夏商历法”一目,曾多年沿用商朝“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的说法,这是极不准确的。尽管1999年的课本改为“甲骨文中有日食、月食记录”,但这一表述似仍欲说明商朝的甲骨文最早记录了日食、月食,终难脱旧说窠臼。据《左传》昭公十七年载:“故《夏书》曰:‘表不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是说《夏书》记录了当时发生在房宿位置上的一次日食、不懂得自然规律的人们鸣鼓夺走的景象。这才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属夏朝天文学成就。(参见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册第145~146页)“最早”之属$陕西省商州…  相似文献   

20.
“与”在古汉语中当介词“和”、“同”讲,但在有的句子中却说不通,而解释为“带”、“带领”则文从字顺。这样的例子在《史记》中很不少,其它先秦两汉的古藉中也不乏其例。只要句中主语是地位高、权力大或起主导作用的人物,而“与”后边的人是主语发出“赴”、“驰”或“入”、“归”等动作行为时所带领的对象,这“与”就可以释为“带领”。有的古文译著者在译文中有时也把“与”译为“带”、“带领”,但这好像是从上下文中体会出来的,而没有把它作为独立的义项来诠释。“与”有“带领”义是“与”、“以”通假所致。“与”、“以”同属余纽,“以”有“带领”义,也有介词的“和”、“同”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