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生死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道德信念的最高表现,理应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人民服务》第二自然段中所谈及的生死观,恰是当代青少年需要树立的正确人生观。一、名言引路,比对中感悟众多名人生死观名人名言,蕴含真理。引用名人名言,说服力强,启发性大。若能借助多位名人的名言引入,那么,其中的说服力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2.
正在社会主义中国,"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必要之一。世界观面对的是整个世界,人生观面对的是社会人生的领域,价值观则更进一步,指人在个人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取向。一方面,世界观支配和指导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人生观、价值观又反过来制约、影响世界观。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主要内容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具体包括有公私观、义利观、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和生死观等。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在其诗中,对其生死观有明确的流露,那就是人生观:任真、委运任化,安贫乐道,及时行乐:死亡观:忧惧、理性和豁达。陶渊明的生死观,是陶渊明生活和思想的直接或间接反映。  相似文献   

4.
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出发 ,分析了在当今社会条件下 ,宗教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生死观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提出了高校宗教工作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5.
庄子从生命哲学的角度阐释了他的价值观、生死观和人生观。他外生死齐万物,理性地批判了附丽于生的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念,引导人们超越自我认识的局限,从而辩证地看待生命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老年人在生死观上表现为不怕死,而当真正面临死亡时,又呈现出恐惧的一面。此生死观和生死态度之矛盾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时代和社会原因。解决老年人生死观和生死态度之矛盾,一是要突破人们对死亡的避讳,二是避免用革命英雄主义生死观看待自然死亡,三是要对老年人进行生命教育,提升其对生命和死亡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死亡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宝贵,同时也教育学生必须尊重他人生命.中职学校的死亡教育要求学生通过死亡教育,能正确树立生死观,消除对死亡的恐惧、焦虑;教育学生坦然面对死亡,建立健全的人生观,正确对待生命.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弑亲血案的发生令人震惊。究其原因,当代青少年除了受到网络游戏、流行文化等的负面影响,还缺乏正确的人生观、生命观、生死观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关注青少年知识的增长,更要在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人格融汇中实现生命融通、促成其生命成长;要让青少年正确认识生命的孕育、生命的发展,理解并运用生命共同体原理,学会与亲人、与社会和国家、与所有生命体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弑亲血案的发生令人震惊。究其原因,当代青少年除了受到网络游戏、流行文化等的负面影响,还缺乏正确的人生观、生命观、生死观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关注青少年知识的增长,更要在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人格融汇中实现生命融通、促成其生命成长;要让青少年正确认识生命的孕育、生命的发展,理解并运用生命共同体原理,学会与亲人、与社会和国家、与所有生命体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0.
论川端康成文学的“死亡”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和生存一样,都是人生的重大问题。川端康成创作中不断出现的死亡主题,反映着他的人生观和美学观。川端康成笔下的死亡笼罩着恐怖的气氛,渗透着悲哀的情愫,同时也表现出了人生无常的生死观,以及死之亦真亦幻、既悲且美。川端康成如此热衷于写死亡的主题,是与他的生活经历、人生观、美学观以及他生活的时代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传统的生死观的探析中,比较和分析理性主义生死观与非理性主义生死观、享乐主义生死观与重视精神价值追求的儒、墨两家生死观的异同,挖掘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生死观的传统生死观资源,促进大学生热爱生命,显示生命意义,提升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是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写史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他的实录精神和进步的人生观、世界观使他笔下的作品具有批判性。本文从传主的身份、作品的写实精神、作品的序和赞、作者的生死观四个方面来阐述《史记》思想内容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13.
生死问题是人生观的核心问题,是人们关于生命本体问题的思考.在<庄子>一书中,生死问题贯穿全书,是其核心理论之一.本文首先阐述了庄子对生死的理性认识;进而表达了庄子对生死超然达观的态度;最后评价了庄子这种超然生死观的不朽意蕴.  相似文献   

14.
无常观与日本的传统思想文化相接触,不断冲突、磨合,与其他众多要素融合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日本文化中诸要素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且这种影响延续至今。从日本古代文学可以看出日本人的无常观主要表现在其忧患意识与生死观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存在着两种生死观,一种是“士可杀不可辱”的生死观,这种生死观追求个人道德、个人气节的冰清玉洁以及民族尊严和国家尊严的神圣不可侵犯,这种生死观以屈原为代表。另一种是“忍辱以求生”的生死观,这种生死观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为了人生价值的实现,有时不得不使自己在精神尊严等方面忍受让人难堪的耻辱,这种生死观以司马迁为代表。司马迁含冤忍垢写作《史记》,正是对其生死观的躬亲实践。司马迁是伟大的,他的人生遭际是令人同情的,他的生死观所包含的真理内容是令人深思的。  相似文献   

16.
安培 《文教资料》2014,(35):65-66
本文列举了徐复观先生《中国艺术精神》一书对庄子艺术思想的研究,从人生观、生死观等角度展现出庄子对万事万物博大悦纳与善意的精神境界,分析了庄子"至乐"天乐与儒家仁义之乐的区别,消除了人们对庄子"消极避世"的片面理解,探求庄子特立不羁的外表之下掩藏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7.
论生死观教育的必要性及其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避生死是我们教育的一大误区,面对当代学生日益凸现的生命体验与死亡认知需要,谈生论死,教育责无旁贷。生死观教育不同于心理咨询,生死观教育要真正进课堂必须完善课程建设、重视学生课堂参与、强化生命体验并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多方联动。  相似文献   

18.
医学发展和职业属性都要求医学生应该有高于普通人的生死观认知,而我国医学院校的生死观教育尚面临着传统生死观念的桎梏、不成熟的生死观教育体系、医学生认识不足等阻碍。以医学生生死观教育的现状为基础,参考国外生死观教育的先进经验,从医学生自我成长、医学职业需要以及医学社会发展三个层面论证了生死观教育的必要性,并从教学主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出发,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建议,以期为我国医学生的生死观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无常观与日本的传统思想文化相接触,不断冲突、磨合,与其他众多要素相融合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日本文化中诸要素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且这种影响延续至今。本文试从日本古代文学、日本人的忧患意识、日本人的生死观三个方面分析日本人的无常观。  相似文献   

20.
儒家做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渗透、影响着中国人传统的世俗化的生死观。儒家生死观的核心内容就是乐生安死。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传统儒家生死观的积极影响,构建起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认识死亡、正视死亡并超越死亡的科学生死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