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词小序“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高中语文第三册(人教版2000年12月第2版)注曰:“[《黍离》]《诗经·王风》中的篇名,首句是‘彼黍离离’。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悲叹宫室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  相似文献   

2.
《诗经·黍离》,历来都被认为是爱国诗。《诗序》:“《黍离》,闭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闭崇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诗也。”但据鲁诗说法,则认为是:“卫宣公子寿,闵其兄伋之且见害,作忧思之诗,《黍离》之诗是也。”韩诗则认为:《黍离》是周宣王时,尹吉甫听信后妻之言,而杀死孝子伯奇,伯奇之弟寻找不得,于是写  相似文献   

3.
《扬州慢》是姜夔词中的名作。我所看到的十几个选本中都选了这首词,并一致认为词中有“黍离之悲”,有家国残破之痛.表现出词人一定的爱国思想,这基本成了定论。最近看了黄凤炎同志在贵刊一九八三年第七期发表的一篇文章——《浅谈<扬州慢>的主题和写作特色》文章对《扬州慢》的主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否定了词中有“黍离之  相似文献   

4.
《诗·王风·黍离》各章之首分别为:“彼黍离离,被稷之苗”;“被黍离离,彼稷之穗”;“彼黍离离,被稷之实”。旧注“离离”未释,另于《诗·湛露》“其实离离”,毛传:“离离,垂也。’汾句间的关系,毛传于第二、第三章下分别注:“诗人自黍离离见稷之穗,故历道其所更见”;“自黍离离,见稷之实。”显然,毛传将各章的“被黍离离”都当成诗人刚离家之所见,而将“被稷之苗”、“彼稷之穗”、“被稷之实”诸句当成时间推移过程中的路途之所见。此实为强为之解,难以服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于“彼稷之苗”下注云:“这两句…  相似文献   

5.
《诗·王风·黍离》各章之首分别为:”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彼黍离离.彼稷之穗”;“彼黍离离,彼稷之实”。旧注“离离”来释.另于《诗·湛露》“其实离离”.毛传:“离离.垂也。”分句间的关系.毛传于第二、第三章下分别注:“诗人自黍离离见稷之穗.故历道其所更见”;“自黍离离,见稷之实。”显然.毛传将各章的“彼黍离离”都当成诗人刚离家之所见.而将“彼稷之苗”、“筱稷之穗”、“彼稷之实”诸句当成时间推移过程中的路途之所见。此实为强为之解.难以服人。  相似文献   

6.
<正> 《王风·黍离》是《诗经》中的抒情名篇。关于此诗的作者与主题,从古至今,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古代最有影响的是“闵宗周”说。《诗序》云:“《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因而《黍离》一诗被后代文人奉为爱国诗篇的典范。现在治《诗经》的大家基本上继承了此说,如高亨、朱东润、陈子展等。也有的提出异议,或认为是“流浪者陈述他的哀思”;或认为是“一位有正义感的爱国志士忧时忧国的怨战之作”;或认为是感伤奴隶主阶级的破产与没落;或认为是“诗人抒写自己在迁都时难舍家园的诗”。总之,  相似文献   

7.
黍、稷是《诗经》中常见的两种农作物的名字。在《王风》、《唐风》、《幽风》、《小雅》、《周颂》和《鲁颂》等诗中计有三十七见,其中黍在十三篇中二十见,稷在十篇中十七见。绝大部分都是在同一篇中出现。如《王风·黍离》篇说:“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唐风·鸨羽》篇说:“不能艺稷黍”,  相似文献   

8.
“黍”为何物江苏省涟水县时码中学朱锡义我们语文组集体备课时,发现课本中有一词的解释欠妥,特提出商榷。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第四册《核舟记》一文中第二段第一句是:“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这里的“八分有奇”,是指核舟从头到尾的长度,而“二黍许”无疑...  相似文献   

9.
《论语·微子》的“荷丈人”中有“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一句。高中语文课本将“为黍”解释为“用黍米做饭”。这种解释虽然能够讲得通,但不符合文言文翻译“信”这一原则(信·达·雅),即不符合古人生活的习惯。因为“饮酒”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人设宴待客往往以酒菜为重,“杀鸡”为菜,那么“为黍”自然应该解释为“备酒”较为合适。这种解释可上溯到“黍”的本义,《说文解字》注:“黍可为酒,古从禾从水也。”“孔子曰‘黍可为酒,禾入水也’。”杜甫的《羌村三首》“其二”中有“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一句,意…  相似文献   

10.
明朝人魏学的《核舟记》中,有这样两句话:“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对其中的“黍”字,不少书刊都解释为“黄米”或“黄米子”、而且似乎这种解释还成了一种比较通行的说法。比如: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把“高可二黍许”解释为“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辞源》在释“黍”字时也说:“禾属而黏者也……今北人通呼为黄米子”。我认为“黍”和“黄米”固然有联系,但是两者是不同的,不应该把它们混为一谈。 (一)从历史上来看。黍在我国是一种很古老的粮食作物,被列力“五谷”之一。这说明,从先秦直到明,清,“黍”的概念是清楚的,那  相似文献   

11.
《核舟记》说明核舟的大小为:“舟首尾长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怎样理解“黍”字?现行的注释基本上有三种。第一种以中学课本为代表,注释为“大约有两个黄米那么高。黍,又叫黍子,去皮后叫黄米。”第二种解释为黍子。将“高可二黍许”解释为“大约有两粒黍子那么高”(见《中学语文》1982年11期《“黍”不同于“黄米》)。第三种认为“‘黍’是古代一种度量衡单位名称,……不便译作‘黄米粒’(黍子粒当类同——本文作者)。”还说“古代有一种黍尺,就是按一百粒黄米紧排着的阔度定为一尺的。这里把它译作‘分’”(见《文言文翻译》1980年人民出  相似文献   

12.
《扬州慢》序中有“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的句子,教参也将该词下阕内容概括为“不胜家国《黍离》之悲”。那么,《黍离》究竟悲在何处呢? 这还得从西周末年说起。西周末年周幽王时,国家接连发生旱灾和地震,百姓流离失所。幽王对国事不闻不问,却宠爱一名叫褒姒的妃子。为博美人一笑,不惜  相似文献   

13.
也谈“高可二黍许”江苏射阳县中学王苏平读了朱锡义老师的《“黍”为何物》一文(载《中学语文教学》1994年第3期),觉得颇有疑义。朱老师认为,《核舟记》一文中的“高可二黍许”一句里的“黍”不应解作黍子(即黏小米)。理由是“黍子”“连皮直径只有一毫米,如...  相似文献   

14.
姜夔词受当时社会风气和个人经历的影响,大有《黍离》之悲。所谓《黍离》之悲,即是家国之恨,悲悼之哀,兴亡之叹,时事之思,这种悲天悯人的艺术风格在其名篇《扬州慢》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虽然姜夔也推崇斗士,想往豪放,也曾经有过健美豪情,但他毕竟是一位未能免俗的词人,而不是叱咤风云的猛士,所以他多用悲悼而非血誓,也正如此,它的《黍离》之悲才更为感人。然而这种《黍离》之悲虽然具有姜夔个人爱国的一面,但客观地讲,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15.
在今年《中学语文》第六期上刊载有一篇题为《“黍”注质疑》(以下简称为《质疑》)的文章,对《核舟记》中的“高可二黍许”的“黍”字作了新的解释。《质疑》根据核舟长高应有的比例关系(2:1)以及艺人王叔远的微雕特色(“因势象形”)和《中华大字典》中在“黍”下有“玉蜀黍”的义项,得出结论说:“‘高二黍许’(按:原文如此)  相似文献   

16.
厉燕 《语文知识》2014,(6):17-18
一、呈现“问题群” 师:今天,我们来读姜夔的《扬州慢》。课前大家已经把相关问题交上来了。这堂课就围绕大家的问题阅读,理解化用杜牧词句的用意,体味作者的黍离之悲。  相似文献   

17.
近日听了八年级上册的文言文《核舟记》一课,执教老师讲到“高可二黍许”一句时有学生提出质疑:“可”是大约、上下的意思,“许”也是大约、上下的意思,那两个同样意思的词出现在一句话中岂不是病句?是不是应该删除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8.
王夫之处于明亡清兴的易代之际,作为一名充满爱国热忱的志士,其词多写“黍离之悲”。他“怆怀故国”、坚决抗清、不仕清朝的“黍离”情怀,缘于他深受“尊王攘夷”的儒家思想影响、具有“扶长中夏”的理想,以及家庭世被明恩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作为“性灵三家”之一的赵翼,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史学家。其诗歌成就除了性灵之作令人欣赏之外,其“黍离情怀”也是重要的表现内容。该文就赵翼及其诗歌创作的“黍离情怀”作简要论述,并由此发现明清之际世风环境影响下士人心态之一角,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明清文学的发展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20.
《核月记》(初四册)一文中关于“高可二黍许”的“黍”字,课文注释为黄米,“高可二黍许“即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我以为这是不确切的。 在一般情况下,把“黍”解释为黄米是无可争议的,但是在《核舟记》中作此解,就似乎欠妥了。前文作者说“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如果说舟长八分多,而它的高度只有两粒黄米左右,那就只能利用半爿桃核,雕一只没有棚的“舢板”了,而作者接着又说“中轩敞者为篛篷”。这就令人费解了。再者,舟长“八分有奇”,而高度只有两粒黄米高,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造型上都是无道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