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敦煌残卷不是《氏族志》,不是《姓氏录》,不是否定孙子故里“惠民说”的铁证,它是当时关于“氏族郡望”的常识性、普及性抄件,它以原始史料的形式,证明了孙子故里“惠民说”的合理性、科学性,证明《元和姓纂》的编写体例是孙子故里考证“条其源系,考其郡望”的重要依据,证明《元和姓纂》的编写体例是弄清孙子故里郡望的关键所在。敦煌残卷的编撰年代应为天宝年间,更具体一点说应为天宝十年前后。  相似文献   

2.
柳冲的家族从其远祖柳元景在南朝仕宋为尚书令开始,一直是士族门阀,迄唐姓望不衰。柳冲在武则天时奏改《贞观氏族志》,参与修成《姓氏录》,玄宗时期再度参与刊改,又曾私撰《姓族系录》,可以说柳冲最有研究的是谱学。《新唐书·柳冲传》摘录了他一篇长文,其内容主要是从谱学的发展讨论魏晋以来的姓族文化问题,很为后人重视。  相似文献   

3.
关于敦煌文书S.2052《新集天下郡望氏族谱》的写作年代,王仲荦先生认为“大概是唐德宗时代的作品”,理由是:“这件文书里有处州松阳郡出五姓之语,处州原名括州,唐德宗名适,故大历十四年即位后避帝嫌名,改括州为处州:唐宪宗名纯,即位后元和元年改淳于复姓单姓于。《新集天下郡望氏族谱》中,已改括州为处州,而淳于复姓尚仍旧称,可见这个氏族谱,是大历十四年以后、元和元年以前的产物。”(《〈新集天下郡望氏族谱〉考释》,载《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唐耕耦先生则认为其写作时间“当在开元中期以后,后到什么时候,不能断定”。(《敦煌四件唐写本姓望氏族谱残卷研究》,载《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2辑)其实,从地理沿革来看,这两种观点都有商榷的余地。  相似文献   

4.
北宋初年有一本影响深广的蒙学读物《百家姓》,收录了四百三十八个姓,后来的增补本增加到五百零六个。但这并非汉姓的全部。在这之前,唐林宝的《元和姓纂》收录的姓就有一千四百多个;在这之后,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里所收的姓更增至二千六百多个;而现在一般认为的汉姓有三千多个,也有认为五千多个,甚至有认为汉姓已达一万多的。然而实际上真正的汉姓是很少的,不过几十个,大部分姓原先都是氏。姓和氏现在已连用为双音节词,氏的意义已经虚化,姓氏就是姓。但若从姓氏发展的历史看,现在所说的“姓氏”,大部分应该是氏而不是姓。在上古。姓和氏是两个单音节词,姓是姓,氏是氏,不能含混。中国社会在秦汉以前是一个既有姓又有氏的社会,两者的区分相当严格。  相似文献   

5.
汉族人的姓,是自上古以来就有了的,而且古人还有姓和氏的区分。我们从姓氏的考察中,可以看出姓氏发展的历史、世系的渊源,也可以看出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古老灿烂的文化。在上古,姓和氏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是血缘关系相同一族人的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即同姓人不同分支的标志。汉代的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姓字的:“人  相似文献   

6.
初唐重姓族,无门资的基层文官升迁极慢,下层文人极难升入士流。显庆《姓氏录》淡化门荫,突出军功的姓氏制度刺激着下层文人走向边塞,建功立业,同时也催生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文人从军诗的高潮。初唐文人从军诗的兴盛与边衅频起的现实和文人自身的慷慨情怀有关,但崇尚军功的姓族观念也是重要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7.
9月姓氏 马     
《中文自修》2012,(9):64
马ma:历史:中国较为常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五十二位,在现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4位。马姓有几处来源:出处一由"马服"氏改变而来;出处二即从《姓氏考略》记载,西域古有"马"姓,后西域有姓"马"者入内地,即以"马"为姓。  相似文献   

8.
姓氏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代表自身和家族的符号。在姓氏大国中国,见于文献的姓氏有5662个,可谓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其中最为奇特的是,“姓”和“氏”这两个字本身也各为姓氏。对于“姓”姓,清朝张澍《姓氏寻源》:“其人本无姓氏,因即以姓为姓。又或蔡公孙姓、射姓、丁姓之后,以名为氏。”南朝宋朝何承天  相似文献   

9.
我国汉民族的姓氏很多,历史上没有人能精确统计过。到了北宋时代有人对姓氏作了收集统计,编了一本《百家姓》,把姓氏编为四字一句的韵文,便于诵读和记忆,以后便广为流行,以至作为识字的课本。《百家姓》并不是一百个姓,当时书上共收了五百多个姓,其实汉民族的姓氏还远远不止这些,到了明代由吴沈编了一本《千家姓》,共收1968个姓氏。据后来有人统计,凡见于历史文件的姓,就有5600多个。  相似文献   

10.
支遁,东晋名僧,(晋书)无传,生平材料主要见于(世说新语)和慧皎(高僧传)。两书所载虽详,但亦有不少存疑之处,本文据此略作辨析。支遁,字道林,本姓姜氏。陈留人,或云河东林虑人。《高僧传》(世说新语·言语)往引(高逸沙门传)所载相似,但“河东林虑”作“河内林虑”。按:林虑晋届司州汲郡,汉时则属河内郡,“河东”实为“河内”之误,此处是用汉时旧称。支遁本姓关,出家后始改“支”姓。据(释道安传):“初,魏晋沙门,依师为姓”,则支遁所从应为支姓僧人。佛教在汉地初传,并无明显的宗派之别,只是从师徒姓氏相袭的…  相似文献   

11.
1.姓名.在《英语国家姓名译名手册》(华编著,商务印书馆出版,1965年)中有些同音异形(homophone)或音形各异的英语姓名并非为一个姓氏和名称,而为不同的姓氏及名称,若被译成汉语的一个性或一个名,令人颇感似有这名匿迹之嫌(为便于研讨,英字序号系本文所加).因上述泽法甚多,故不一一列出,现举其中几例如下:1.1“Rid,Reed(姓或名),Ridder(姓),Rede(姓),Ried(姓),Reday(姓)”这六个异体字分明是英语国家中六个异姓氏(姓或名即可),而汉语却以“里德”一个同名取代.为真实再现原语姓名,宜以实译实,当…  相似文献   

12.
杜宁生 《现代语文》2006,(12):128-128
在当今许多人的心目中,姓氏基本上是个相同的概念,换而言之,许多人并不清楚我国古代,尤其在上古三代,姓和氏有很大区别.《通鉴·外纪》上明确记载:"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所自分."这即是说姓是一个族号,后来,由于子孙的繁衍,人口的增多,一族又分成若干支,因为居住地域不同,每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本支的标志,这个称号就是"氏",这样,氏就是姓的分支了.  相似文献   

13.
在宋代时“姓”“氏”已是一回事,统指人的姓。《广韵》中共收录姓氏字1357个,对这些字的释义记录了中国姓氏的十多种来源,反映了丰富的姓氏文化底蕴;而且释义所引资料涵盖了先秦至唐宋时期的大量文献,这些资料体现了《广韵》在姓氏研究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今天我们一说到姓和氏,大家都觉得是一回事。所渭“张氏”、“李氏”,换言之即“姓张的”、“姓李的”。但在先秦时代,一般平民是没有姓氏的,奴隶更没有姓氏,有的连名也没有,而且姓和氏是有区别的。中国姓氏的产生,大概可远溯到原始社会。姓从女生,该是母系氏族时代的产物,同一姓代表有共同的血缘关系。《说文》释“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这表示姓是同一母亲所生育的后代。所以,古帝王其姓多  相似文献   

15.
据郑樵《通志·氏族略序》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姓氏制度大致如下:“三代之前,姓氏分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故姓可呼为氏,氏不可呼为姓。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于文。”在有关姓氏制度的文献记载中,郑樵的《氏族略序》可谓记载比较详备,可信程度亦较高。联系春秋战国时代有关的其它历史文献来看,姓氏制度其实就是西周春秋时期宗法制度在称谓上的表现形式。因此,这也是当时社会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社会制度。本文对此作了一些粗浅探索,欲以说明姓氏制度与宗法制度的关系,它在西周春秋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特点,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而论及它在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化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变化后的结果,以此就教于史学界的同志们。 《说文》云:“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其“母感天而生子”,说明“姓”最初产生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故“女生为姓,……姓之字多从女:如姬、姜、姒、妫、姑、妘、婤、姶、(女丕)、嫪之类是也。所以  相似文献   

16.
我国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于明崇祯十三年(1639年)正月二十五日,在其《滇游口记——六》中说丽江纳西族是“官姓为木,民姓为和,更无别姓者”。丽江土知府木公在明嘉靖年间所写《述怀》一诗中也说:“丽江西尔西戍地,四郡齐民一姓和”。长者言:古称纳西族只有“和、木”二姓,“和”又叫丽江“和”,表示纳西族特有之姓氏。笔者最近对丽江纳西族姓氏的初步调查资料表明,在纳西族的姓氏构成中,占全国汉族人口55.6%的十九个大姓中,除两个姓氏不祥外,其余纳西族都有;占全国汉族人口87%的  相似文献   

17.
近20年来关于孙子故里的争论共有三大分歧,即孙书采邑乐安是不是孙子故里的所在?乐安今望在何处?孙武是不是孙书之孙?以孙书采邑乐安与孙氏的得姓之源、祖籍之地、郡望由来紧紧联系在一起为根据,论证了乐安是孙子故里的真正所在。从先秦封邑制度,古代孙氏族谱中乐安名称的演变,《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书辨证》的体例,唐改棣州为乐安郡的背景和唐以后以乐安爵号封孙氏的史实等五个方面,论证了今山东省惠民县是孙子故里的唯一所在。综合各种史料驳斥了否定孙武是孙书之孙从而否定孙子故里在乐安的错误意见。  相似文献   

18.
说“氏”     
现今姓氏合称,而古者“姓”“氏”有别,姓为族号,氏为姓的分支。早在原始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就产生了“姓”,用以区分血缘、辨别部落和婚姻。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尤其是人口的大量繁衍,从老部落中间开始分化出一些新的支系来。“氏”作为这些分支的称号便产生了。据考证,氏的产生始于周代,《左传·隐公八年》大夫众仲曾对姓和氏的关系加以描述:“天子  相似文献   

19.
《评皇券牒》是瑶族民间秘藏的经典,尊称盘护为始祖盘王,号龙犬,所生六男六女评王赐予十二姓,异姓婚姻。因非正史承载,历代史官未予采信。范晔《后汉书·南蛮传》讹传瑶祖日盘瓠,是狗种、犬类,所生六男六女自相夫妻,皆无姓氏。历代步其后者云集,成为封建上层的主流意识影响至今。文章从查证源头入手,分辨史料真伪,旨为盘护正名,以正社会视听。  相似文献   

20.
古代姓氏谈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这是《屈原列传》开头的一句话.为什么屈原与楚同姓呢?上古有姓有氏,姓是族号,氏是姓的分支.《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就说明了这种情况.先秦时期,平民百姓是无姓的,只有贵族才有姓。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合而为一.汉以后天子庶人都有姓了.如:《柳敬亭传》中,有“如优孟摇头而歌”一句.优孟是春秋楚人,“优”不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