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自尊量表》、《情绪调节效能感量表》和《抑郁量表》对1108名初一至高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了青少年自尊对抑郁症状的关系.以及情绪调节效能感在其中所起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①自尊、情绪调节效能感与抑郁三者相关非常显著:②自尊、表达积极情绪效能感、管理消极情绪效能感可显著预测青少年的抑郁症状;③自尊对抑郁的影响部分是通过表达积极情绪效能感和管理消极情绪效能感发挥作用的。结论:自尊不仅可以直接缓解青少年的抑郁症状。还会间接通过情绪调节效能感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年数据,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方法考察2769名青少年抑郁情绪的异质性及其人口学特征,分析不同抑郁情绪类别青少年的人际信任差异。结果发现:青少年可分为高抑郁情绪、中抑郁情绪与低抑郁情绪3种潜在类别,占比分别为6.68%、22.03%、71.29%;乡村,小学、初中、不在学,学业成绩在班级后25%等特征的青少年在中抑郁情绪型与高抑郁情绪型中所占比例更高;青少年人际信任表现为熟人信任与陌生人信任的差序结构,3类抑郁情绪类别青少年的熟人信任均处于中上水平,且低抑郁情绪型的信任水平最高、中抑郁情绪型次之、高抑郁情绪型最低,陌生人信任在3类青少年中不存在差异,均为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3.
社交网站使用在青少年群体中相当普遍,并对青少年心理社会适应以及心理人格等方面产生较大的影响,容易降低自我概念清晰度,催生抑郁倾向,诱发嫉妒、焦虑等情感体验。文章基于社会比较理论视角,提出了开展网络社交教育,提升青少年网络信息素养;进行正确引导,消解青少年负面体验情绪;净化教育网络环境,引导青少年进行正确的社会比较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情绪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往往会出现焦虑、抑郁、逆反、行为失控等各种情绪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适当的解决,将会影响到青少年正常的学习生活和良好性格的形成,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予以调控。  相似文献   

5.
电视媒体是导致青少年焦虑情绪的相关因素。过多地观看电视会刺激青少年的大脑,影响大脑的发育和健康,甚或影响青少年人格的正常发展;电视媒体所传播的暴力信息可能会引发青少年的恐惧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学业情绪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业情绪对青少年的学习、人格和身心健康都有重要的影响。近年来,青少年学业情绪问题已成为教育心理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主要从学业情绪的概念、结构维度和发展特点三个方面对学业情绪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青少年学业情绪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机制,采用问卷法对全国七城市共2352名中学生父母监控、人格和网络偏差行为状况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1)青少年父母监控状况存在性别差异.重点校学生父母监控的消极控制与反馈维度得分存在年级差异.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得分基本随年级升高而显著增加;(2)人格五维度、父母监控和网络偏差行为之间呈显著相关,青少年人格可分为和谐型、一般型和情绪型,其中和谐型人格青少年的网络偏差行为得分显著低于一般型和情绪型个体;(3)人格类型在父母监控和网络偏差行为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儿童青少年抑郁发展的状况与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问题的提出情绪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儿童青少年抑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是情绪研究的重要领域。自70年代末以来,国外学者对儿童青少年抑郁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了比较多的研究。Weissman等人的研究表明,大约有近1/4的人一生中曾发生过抑郁;Albert和Beck报道约有33%的中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经历。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对儿童抑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刘贤臣等人应用Zung′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高中生进行了抑郁情绪调查,结果发现其抑郁发生率为  相似文献   

9.
采用问卷法对460名犯罪青少年与582名未犯罪青少年进行调查,探讨了犯罪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的特点、情绪适应的状况,以及公正世界信念与情绪适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犯罪青少年关于他人的公正世界信念显著高于关于自己的公正世界信念,而未犯罪青少年关于他人与关于自己的公正世界信念差异不显著。同时,犯罪青少年的抑郁水平显著高于未犯罪青少年,而生活满意度显著低于未犯罪青少年。犯罪青少年与未犯罪青少年的公正世界信念均可负向预测抑郁,正向预测生活满意度。结论:犯罪青少年认为自己比他人受到的对待更为不公正,且存在着严重的情绪适应问题;犯罪青少年良好的公正信念有利于其狱内的情绪适应。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处在青春发育时期,这是情绪发展和培养的重要时期,需要对青少年进行及时有效的教育和指导,否则会产生情绪障碍,影响人格的健康发展。情绪教育要提高认知水平,帮助他们正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培养自我情绪认知能力;指导他们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培养识别他人情绪和移情能力;增强他们对快乐的情绪体验,培养情绪自我激励能力;教会他们处理情绪困扰,培养调控自我情绪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电视媒体是导致青少年焦虑情绪的相关因素。过多地观看电视会刺激青少年的大脑,影响大脑的发育和健康,甚或影响青少年人格的正常发展;电视媒体所传播的暴力信息可能会引发青少年的恐惧和非安全心理;因电视商业广告的不当影响而产生的被欺骗感和被利用感都将导致青少年的焦虑情绪。因此,应减少青少年观看电视节目的时间,引导其有选择地观看;努力减少电视对消费生活的影响,引导青少年将注意力集中于故事情节,而不是其中人物的衣着和打扮;  相似文献   

12.
军校大学生抑郁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和艾森克人格测验问卷对哈尔滨市某军校260名军校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军校学生抑郁平均得分35.308±8.928,其中,67.7%无抑郁,19.6%轻度抑郁,11.5%中度抑郁,1.2%重度抑郁。艾森克人格测验问卷中,N(神经质)和P(精神质)对抑郁具有正向预测作用,E(内外向)对抑郁情绪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军校学生的抑郁情绪与人格中的诸多因素有许多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微系统的视角阐述了家庭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学业情绪的作用。以生态系统理论和学业情绪的控制-价值理论为依托,在分析大量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作者发现家庭特征(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情绪特点等)、亲子互动(亲子关系、教养方式等)以及青少年自身因素(认知能力、人格特征和自我认知等)都会显著影响青少年的学业情绪,且家庭特征往往通过亲子互动状况及青少年自身因素对学业情绪发挥作用。基于此,作者提出了家庭微系统影响青少年学业情绪的理论模型,并以此模型为基础对将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全面展望。  相似文献   

14.
已有研究发现,儿时在情绪无效环境中成长的个体会在随后表现出情绪调节方面的困难,且儿时体验到的情绪无效性常会影响青少年及成人时期的心理健康并增加行为问题出现的可能性.本篇研究分别在三个不同的年龄段中探究儿时情绪无效性与抑郁症状和偏差行为之间是否存在关联,以及情绪抑制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结果发现,儿时体验到的情绪无效性能够导致个体产生情绪抑制,进而增加个体的抑郁程度和偏差行为,但该效应仅存在于初高中学生中.此次研究的结果从儿时的情绪体验角度提出了青春期抑郁和偏差行为的有效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15.
陈瑶 《凯里学院学报》2013,31(4):175-178
运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应对方式问卷和青少年忧郁自我检测表对贵州省凯里市某中学高三20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高三学生的应对方式以成熟型为主;(2)应对方式、人格和抑郁在不同性别、文理科、父母文化水平以及经济水平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3)高三学生的抑郁和神经质得分在城镇和农村之间存在显著差异(t=3.088,p<0.01;t=3.061,p<0.001);(4)高三学生的抑郁除了求助因子外,与应对方式的其它因子都显著相关(p<0.01);除了与人格的内外向因子外,与其它因子均显著相关(t=0.422,p<0.001;t=0.527,p<0.05);(5)应对方式的退避因子和人格的精神质和神经质因子对抑郁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高三学生中常采取回避的应对方式,并且人格中情绪不稳定,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更容易抑郁。  相似文献   

16.
抑郁不仅会增加儿童青少年痛苦的心理体验,影响个体的认知方式、正常的学习和人际交往,而且与自杀、吸烟和攻击等不良的行为紧密联系。随着抑郁在儿童青少年这一人群中的流行率越来越高,分析和探讨抑郁症状的有效干预方法已成为儿童青少年心理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从积极心理干预的角度论述了培养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对治疗抑郁的原理及有效性,以便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更有效地预防和治疗青少年抑郁。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处在青春发育时期,这是情绪发展和培养的重要时期,需要对青少年进行及时有效的教育和指导,否则会产生情绪障碍,影响人格的健康发展,情绪教育要提高认知水平,帮助他们正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培养自我情绪认知能力,指导他们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培养识别他人情绪和移情能力,增强他们对快乐的情绪体验,培养情绪自我激励能力,教会他们处理情绪困扰,培养调控自我情绪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的人格发展处于整合性的时期,同伴的影响已远远大于父母,大部分同学成群结对,享受着友谊的润泽,生活因同伴分享而多姿多彩.同伴交往一旦出现问题,失望、孤独、自卑甚至抑郁,便悄然而生.同时,心理障碍如抑郁、孤僻、偏激、自卑、适应不良等也一样会引发人际关系障碍.  相似文献   

19.
抑郁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常见问题,而自尊是人格的核心因素之一,二者都是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随着内隐自尊的发现,对自尊的研究又成为了热点。本文通过对抑郁和自尊概念及相关理论的介绍,阐述了抑郁与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学周刊C版》2015,(31):60-61
<正>课题研究中采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提供的测量工具《中国心理健康量表CMHI》(青少年版适用于10-18岁)。调查分析学生自评抑郁情绪、问题行为、同伴问题行为、生活事件几个因子,反映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一、学生自评问卷测评因子得分解释及划界分(一)学生自评抑郁情绪抑郁得分,得分高于17.12则说明该青少年的抑郁情绪很严重,低于17.12分但高于3.65则说明这部分青少年可能会不时地出现抑郁情绪,需要及时引导。(二)学生自评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