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让学生成为他自己"这一论断,可用《礼记·中庸》开篇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三句话来作深入的阐释。文化就是"人"化,就是以"文"化人,以"人"化物;教育从其宗旨看,就是素质教育;从方式上看,就是文化教育。教育成败的关键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这一内因,而在发挥这内因作用的外部条件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教师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由于英国用大炮轰开了清朝闭锁的国门,外国列强纷纷进入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东西方文化冲突日趋激烈,传统帝制和支撑它的意识形态解体,传统小说和与之相关联的小说观念也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有:在作品性质上,由传统的视小说为"闲书",转变为以小说为启蒙民众的"通俗教育之利器"和学校"教科书";在知识归属上,由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的子部诸子之一类,改属于文、理、工、农、医等现代学科的文科之文学类;在作品内容上,从强调"羽翼正史",以故事情节吸引观众,到主张"今社会之见本"和"理想世界之描写",以塑造美的形象"陶融人之性灵";在文体分类上,从士人小说观念与民间小说观念的疏离,到明确区分民间小说的不同类型,即从统称一切通俗文学和讲唱文艺之小说,到注意区分小说的散文与韵文和书面与口头,从而使小说、戏曲、小唱三种文体得以独立.正是这些进展,传统小说观念逐渐获得了现代小说观念的丰富内涵,于是,近代小说观念成为传统小说观念向现代小说观念演进的桥梁.  相似文献   

3.
日本文化既具有固有的民族文化发展传统,又具有摄取与融合外来文化的"多元性"、"复合性"、"杂种性"特征。古代日本主要接受与融合以儒学和宗教为中心的中国文化,亦即"唐化"或"汉化";明治维新后,日本转向"文明开化"、"脱亚入欧",吸收与摄取西欧文化,即"洋化";二战后日本则"返亚入美",积极引进美国文化,以走向"美化"道路为其主要特征。在历史上,日本文化受"汉化"影响之深,迄今仍能在各个领域发现中国文化的深刻烙印,而中国文化在近代以后同样受到了日本的启迪。  相似文献   

4.
以岭南传统文化为例论证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备哲学思想建设功能、政治思想建设功能和道德建设传承功能等。在哲学方面,陈献章、湛若水创立的岭南江门学派倡导以"自然为宗";在政治方面,康有为、孙中山建设"小康"、"为公";在道德方面,慧能、葛洪的"善修";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哲学的、政治的、道德的积极启示。通过对此功能主义取向的研究,必然会推动岭南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研究走向深入,彰显文化理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立足于《周易》原典原貌追本溯源,重点对《经》中的阴阳和五行观念进行深入讨论;对原典的相关内容作了全面梳理。结论是:"刚柔相推之理"是易经的根本理论基础;"五行生克"观念也是原典的应有之意。但"阴阳五行"理论的系统化实在是后世之功。以期为初学者入易学之门打一把"钥匙";为消除人们对《周易》的误会和为传统文化正本清源做些努力。  相似文献   

6.
"最……之一"属于"……之一",它要求"之一"的前项必须是"多个……"。"最……之一"是可用的,但只有当"之一"的前项是"多个……"的时候它才可用,否则不可用。表达"并列最……"的人或事物时,能用"最……之一";表达"独个最……"的人或事物时,不能用"最……之一"。  相似文献   

7.
学校特色文化是学校特有、师生共同认可的一套价值体系。我校在"合·团"特色文化建设时采取了一系列建设性措施,包括:扎根校情,使之有"根";有效渗透,使之向思想层面、制度层面、教学层面、活动层面等全面渗透。基于我校的实践,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在策略上应当注重这样几点,即学校特色文化的构建要结合校情;要尊重"人",切忌目中无人;要注重特色文化渗透的全面性和层次性。  相似文献   

8.
别集序的功用在于揭示文集之内涵,创作之宗旨,时人或后人对该文集之评鉴.通过研究有宋一代别集序,解读、归纳序作者关于诗文观念的阐释,可以理解宋人的诗文观念:强调"文以气为重";重视内在修养及学识的积累;主张"诗出于性情";主张"自然天成"的诗文风格等.  相似文献   

9.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追求的社会理想。每一种社会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和谐文化。从狭义的"文化"概念即观念文化出发,和谐文化至少应该包括法治观念、公平观念、诚信观念、美德意识四个方面。建构和谐文化的三个基本途径是: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进一步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强化人们的法治意识,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复兴我国传统中的"和"文化意识,延续"和而不同"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0.
汤因比因其巨著《历史研究》而有"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之誉,其"文化形态史观"及"挑战—应战"理论引起史家的极大兴趣,时而兴起研究热潮。本文通过宏观考察,探讨了影响汤因比"文化形态史观"形成的诸因素,认为古典史家的"文化"理念和进程划分,启迪了汤因比"文化形态史观";近代史家的"文化"激情和史学观念,滋养了汤因比"文化形态史观";现代史家的"文化"理论和整体史观,成就了汤因比"文化形态史观"。  相似文献   

11.
蒋梦麟在探索中国教育改良的过程中,视教育为培养"活泼泼的"人的过程。他要求抛开传统教育目的中的"主人翁"思想,塑造"活泼泼的个人";强调教育过程"多育并举",造就"健全的个人";要求以人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的教育方法指导教育实践,以期实现"强民""强国"之理想。这些教育观念对当今教育实践具有可贵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文化在哪里     
李建永 《高中生》2013,(25):34-35
广义地讲,文化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侧重于精神财富;狭义地讲,文化就是文治与教化。本文重在讨论后者。虽然文化不是"文"与"化"的简单相加,却是"文"和"化"的有机结合。"文"的本意是彩色交错,花纹斑斓。《易·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引申为有文采,有品质,有思想,有内涵,包括文艺典章、礼乐制度等。"文"与"野"是相对而言的,"文"乃美和善之载体。美好的东西,很容易吸引人、感染人、影响人、迁化人。"化"的本意即教化、感化、迁化。《说文解字》云":化,教行也。"文化正是通过"文"这种宝贵的正能量对人的浸染与潜移默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人山水画艺术对于诸多生态美学核心问题,有极为丰富和深刻的阐发.在传统绘画艺术观念中,自然是美的,自然之美是一种原生性的"自在美";人本身以及人的创造活动也是一种"自然",人创造的艺术作品具有的美,作为一种"再生美",与自然之自在美和谐统一于世界之一体.传统文人画艺术的这些思考,应当成为中国生态美学研究的思想资源,并启迪研究的思维路向.  相似文献   

14.
章晓 《华章》2011,(14)
本文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从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三大基石--新教伦理之核心概念"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人道主义之"人"、"人权"、"人性"和"人道"及社会福利观念出发,探析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传统“化”之观念的本土心理学探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化”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化”与“人”几乎一开始就是密不可分的;“德化”与“自化”是人之化的作用机制,“化”体现了中国儒家积极的人生观;中国传统“化”之观念,不仅具有重要的哲学价值,更有重要的本土心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最需要什么?如果用最简洁的语言来回答,恐怕一个字最合适:真,即真心相见、真情相待、真言相劝、真行相助。而且这种"真",是发乎内心、自然而然,无做作之"态"、无故显之"态"。而这,又可用两个字来概括之,叫天真。  相似文献   

17.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是人生奠基和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是推进教育公平的起点。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面临对学前教育支持力度不够,财政投入不足;学前教育优质资源匮乏,幼儿"入园难";学前教育师资严重短缺,整体素质不高;幼儿教育"小学化"等问题。可从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观念;政府盘活各种可用资源,形成科学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充实师资,提升幼儿教师队伍素质等方面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8.
"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和谐"两字本意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引申为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协调,《左传·襄公十一年》中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的描述;《晋书·挚虞传》中有:"施之今日,则音韵和谐";古希腊哲人也曾有过生动的比喻:"音乐之和谐,乃五声七音之辅济,而非单调同声之专一."  相似文献   

19.
李大钊针对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中国社会形势以及经济状况提出的青年理想与就业思想,其内容十分丰富,如广大青年要树立"高尚之理想";要靠自己、"为人谋者,不如自为谋";要树立"尊劳主义"观念和"凡是劳作的人,都是高尚的,都是神圣的"思想;要立足自己的实际、要"惟必用其所长";青年朋友要勇于到农村、到边疆去等等。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虽然与李大钊生活时代的情形有很大差异,但是李大钊关于青年理想与就业思想仍具有一定的普遍价值。我们重温李大钊的这些思想,对于广大青年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念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夸美纽斯在儿童研究与儿童教育领域的工作是开拓性的,西方近现代儿童观念与教育观念的确立得益于夸美纽斯的奠基性工作。《世界图解》是夸美纽斯专门为年幼儿童编写的一本入门教材,它以图画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以事物的自然进程与儿童内在自然性发展为基本线索,揭示出不同于传统儿童观念的"新儿童",具体表现为夸美纽斯对儿童观念的"破"与"立",即由"成人的"转向"儿童的";其次是他对儿童研究的推进,论述了自然的儿童与儿童的自然教育;最后他力图证实儿童在世界中的位置,即从"消极的弱小者"到"积极的重建者"。这就需要今日之儿童教育研究回到"夸美纽斯",寻求儿童与儿童教育学发生的近现代源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