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提出并分析西方教育理论具有人性性格,指出人性论是西方教育理论的逻辑起点。本文认为人性论与教育理论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决定关系。一般地,性恶论者持“外铄说”的教育观.性善论者持“内展说”的教育观。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并分析西方教育理论具有人性性格,指出人性论是西方教育理论的逻辑起点。本文认为人性论与教育理论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决定关系。一般地,性恶论者持“外铄说”的教育观.性善论者持“内展说”的教育观。  相似文献   

3.
颜元的经世致用教育观李继秀颜元(1635-1704)字浑然、号习斋,河北博野人。十七世纪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之一,中国古代继春秋战国之后又一次百家争鸣中的教育思想代表。他以“实学、实体、实行、实用”的经也致用教育观在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既总结和...  相似文献   

4.
人性论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都曾以人性论为其理论基础的来源。汉代董仲舒以“天人感应”为基础,以“阴阳”为其属性,以“性待教而为善”为目的,提出了著名的“性三品”说。这是董仲舒第一次总结先秦以来的人性论思想,并将其上升到哲学高度。“性三品”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且,“性待教而为善”思想也与当今的“教育性教学”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5.
限制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束缚型教育在我国有着牢固的历史根基。今天,它也因不合于时代潮流、限制学生个性发展而倍受非议。束缚型教育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传统的等诸多因素。本文从人性论的分析入手,力求挖掘诸家教育思想中的人性论观点对于束缚型教育的促成因素。人性问题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最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历史上自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论断揭开人性论纷争的序幕后,性善论、性恶论、人性三品说、人性二元论等相继出现。诸家人性论在为封建专制服务这一点上…  相似文献   

6.
理论建设五千年的华夏文明,铸就了辉煌的中国历史。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在这种背景下,教育迅猛发展。当代的中国幼儿教育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回首“浩瀚的人类历程”,面对静静的历史伟人,再重温前人的许多观点,人们会有许多新的发现。本文试着借用现代的认识对蕴含在传统文化中的幼儿教育观进行诠释。一、人性论与儿童观中国古代关于人性的争论由来已久,影响深远。从不同的角度,人们提出了不同的人性观,不同的人性观导致不同的教育措施。用现代的认识来理解过去的“人性论”,则发现另外…  相似文献   

7.
张铎 《学子》2014,(7):31-31
中国的思想家都重视教育的作用。之所以重视教育,就在于教育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对人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国古代思想家都重视教育的积极作用。一、孔学的教育观念:学思结合孔子认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实质上强调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宋代理学家张载别开生面地提出了"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两层人性论。"天地之性"是本然之善性,"气质之性"则是后天形成的有美恶智愚之别的性。  相似文献   

8.
董仲舒是中国哲学史上继荀子之后的又一位论述人性论的思想家,他批判地继承了先秦时期人性论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为汉唐人性论确立了基本框架。要正确评价董仲舒的人性论,需依其理论的逻辑结构,揭示其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从而抓住其理论核心与重点,解决学术界对人性论的分歧与疑难点。  相似文献   

9.
人性问题关系到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也直接关系到对教育、学习的基本看法。论文在探讨明未清初进步教育思想家王夫之形性统一、理欲统一、性情统一、日生日成的人性论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人人可学而知、习与性成、继善成性的教育观的基础上,对王夫之习性观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借鉴价值进行了评介。  相似文献   

10.
张铎 《学子》2014,(14)
正中国的思想家都重视教育的作用。之所以重视教育,就在于教育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对人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国古代思想家都重视教育的积极作用。一、孔学的教育观念:学思结合孔子认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实质上强调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宋代理学家张载别开生面地提出了"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两层人性论。"天地之性"是本然之善性,"气质之性"则是后天形成的有美恶智愚之别的性。明代学者王  相似文献   

11.
区分认知理性与实践理性是解读儒家性善论教育思想基础的前提。"性善论"是一种实践理性哲学的概念,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学意蕴,强调性善意味着人与物的区别,人的价值的凸显;强调性善即是对人的道德主体性的肯定;强调性善才可能确立"道之以德"的正确教育原则,才可能为道德教育定性。  相似文献   

12.
道德教育应坚持人性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思想来指导道德教育,从而坚持道德教育的人性原则,这是本的立意所在,为此,笔在阐述历史上有些思想家对人性与道德教育有关认识并指出其局限性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人性论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及它与道德教育摧在联系,进而就今后在道德教育的实践中如何坚持人性原则,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论自然法概念的演变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自然法的理解是建立在对自然概念的准确把握之基础上,古希腊的自然观是人类理性在二元主义思维模式的框架内对现象世界的终级原因不懈追问的结果,古希腊版本中的自然法是“自然”中以“至善”为目的而形成的完美秩序及蕴涵于其中的各种关系的规则体系,在西方政治文化中,自然法具有普遍性,神圣性和永恒性。因此,对自然法概念的准确把握是研究西眩政治哲学,理解西方政治法律文化传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开展科学的本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正确的科学本质观建立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基础之上。通过实施新的科学教育理念,改革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转变教师教学策略,使学习科学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必将进一步引导学生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学生科学本质观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人性。而两者的人性论思想都蕴含丰富的德育价值,两者蕴含的德育思想既有共同之处又存在差异。两者都肯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并分别提出由内而外与由外而内的德育方法。  相似文献   

16.
“性善”与“性恶”这一人性理论的根本不同是孟子与荀子德育思想的核心差异。由此出发,在德育方法上,孟子侧重自我教育,强调由内而立;荀子则侧重外在教化,强调由外而求。孟荀在人性理论基础和德育方法上的差异也直接的表现在德育目标的不同上。  相似文献   

17.
中国山水画艺术及其理论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融洽、共生共荣的美学思想。宗炳《画山水序》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生态美学思想。中国山水画及其理论中包蕴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对当代生态美学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荀子以“人之为人”为主线,以性恶论和群分说为理论基石,辨明“性伪之分”,强调“性伪之合”,提倡“化性起伪”,阐明教育是使人“长迁而不返其初”的主要手段。他站在人的族类特征的高度,指出教育是维护人之“群”的生存方式的必要举措,是实现社会协调有序和稳定发展的客观需求。他的理论为我们探讨教育的起源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人性论历来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性善还是性恶的观点上争执不一。孟子提倡"性善论",认为人性生来是善的,要保持并扩充这个"善",要靠教育的作用。于是,在"性善论"基础上,构建起以"明人伦"为最终目的的教育学说。  相似文献   

20.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重组的教育本质观是杜威整个教育思想的核心,具有其独特的内涵和意义。杜威教育本质观中所体现出来的儿童中心论、实践精神及三维一体的教育观对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