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梅山傩戏是古代梅山文化的遗存,也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活化石”,它融合了2000多年以来梅山地区的宗教文化及民间艺术,并在周边文化不断影响下成为一个文化综合体。进行有效地产业化开发,是保证梅山傩戏文化传承和塑造梅山傩戏文化品牌、促进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不二选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通过加强梅山傩戏文化品牌塑造与推介,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措施来实现梅山傩戏由文化遗产和经济累赘向“文化宝石”和“经济富矿”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从文化学的角度对梅山武术的文化渊源,历史传承行调查分析,指出梅山武术文化具有传统武术的一般特点、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方式;梅山武术文化的内涵可分为原生态、次生态和现代形态三种文化形态,梅山武术的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健身娱乐、文化教育和经济功能上。提出梅山武术文化的研究必须立足于梅山文化圈,把握其民族体育的文化本质。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从文化学的角度对梅山武术的文化渊源,历史传承行调查分析,指出梅山武术文化具有传统武术的一般特点、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方式;梅山武术文化的内涵可分为原生态、次生态和现代形态三种文化形态,梅山武术的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健身娱乐、文化教育和经济功能上。提出梅山武术文化的研究必须立足于梅山文化圈,把握其民族体育的文化本质。  相似文献   

4.
梅山文化涉及地域广、民族多、内容丰富,体育文化是梅山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当前梅山体育文化研究现状表明:梅山体育文化研究尚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在研究视野与方法上还存在一定局限性。应结合国内民俗民间体育发展趋势,构建梅山体育文化研究选题指南,梅山体育文化研究应该注重从文化学、经济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哲学等学科领域全方位进行交叉研究并加强研究团队建设。  相似文献   

5.
揭开梅山文化的神秘面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山文化产生的地区是古梅山,包括今之安化、新化两县、冷水江市及涟源市、新邵县部分地区;梅山文化的时间概念约是公元500年至公元1072年;梅山文化产生的条件是古梅山史前期至北宋这一段历史的特殊性和古梅山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梅山文化的内容主要是古梅山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政治经济形式以及古梅山人的意识形态,包括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  相似文献   

6.
《娄底师专学报》2013,(1):F0003-F0003
一、梅山文化研究中心 概况1999年,原娄底师专成立校级“湘中人文研究所”;2003年更名为“梅山文化研究所”,挂靠中文系;2011年4月,成立“梅山文化研究中心”,挂靠科研处。中心现有专职研究人员2人,兼职研究人员20余人。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确定梅山文化的地域范围及其基本表现层次的基础上,对梅山文化的生存背景进行了阐述;同时从民族文化融合与流变的角度,对梅山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淡化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并综述了近代梅山文化的诸特征,以突出其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丰富的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8.
论述梅山体育文化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梅山体育文化研究的内容、重点和难点,梅山体育文化研究的原则和方法等。  相似文献   

9.
从"体育文化帝国主义"的视角以及"中西体育文化冲突"下的梅山武术传承和发展现状来看,"蛮"是梅山武术的精神要核,梅山武术的"文化悖谬"主要体现为文化传统与现实诉求的矛盾;传统精神与现代价值的差异是梅山武术生存危机的直接导因,社会基础的变迁是梅山武术现代生存危机的根本原因。升华梅山武术的现代精神价值理念,确立对梅山武术文化的认同与适应,重视传统的维系与超越是梅山武术传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以新化县3所中小学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梅山武术在学校教育传承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习武意向浓厚,但对梅山武术知识面狭窄,理解肤浅,学校领导对梅山武术教育的重视不够,缺乏对梅山武术本身作用和价值的认识;缺乏梅山武术教学的师资队伍,缺乏适合学校教学的武术教材,学校武术开课率低,教学内容开设不合理,当地政府对梅山武术文化的保护力度不够。建议:充分挖掘当地传统武术的精华和加强对后备师资的培养,传承本土民间武术。建立健全基层组织建设和完善基层监督体制,保证梅山武术学校教育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当地高校对梅山地区中小学的师资补充与交流,加强对老拳师梅山武术继承与发扬,实现其本土特色武术的传承与梅山武术文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Structure and content of teacher education depend on a deeper rationale, which is a result of cultural boundaries. At the same time teaching is a cultural practice that differs across countries. Like the water in the fish's tank, such cultural givens are too often invisible as we debate research designs. In this article, we focus in particular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ree main components of teacher education: mathematics, mathematics pedagogy and general pedagogy, and on juxtaposing two extreme models: Germany and the US. It turns out that benefits and problems of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相似文献   

12.
当前人文地理学研究注重区域和空间的主线,并继承了人地关系的传统,使其研究领域和方法及手段等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课题,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生态化、社会化、人文化倾向明显,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应用性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发展综合研究受到重视,但是,人文地理学理论创新较少,而且对传统的野外调查、观察的方法有一定程度的忽视。  相似文献   

13.
学校成员需要在教育变革中自主更新学校制度文化,以便通过合理的行为方式开展先进的教育活动、获得更好的发展。为此,可将制度文本及相应的典型事例作为文化作品,用以透视这一领域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让学校成员参与制度更新的进程,由此利用制度平台提升其发展品质。  相似文献   

14.
为使文创产品更能凸显地域文化特色,改善产品种类同质现象,满足目标用户情感需求和降低产品开发风险,提出了地域文化意象驱动下的文创产品开发模式。以地域文化、文创产品和目标用户三个维度为研究主体,对地域文化意象层次、目标用户情感需求和文创产品设计属性之间的匹配关系、层次对应关系进行研究,构建了凸显地域文化意象的文创产品开发模式。以厦门作为地域文化研究对象,对该文创产品开发模式进行案例验证,为地域性文创产品开发模型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追求商业利润的背景下,艺术明显向经济、市场、金钱靠拢,走向了大众对话时代。已生产或即将生产的艺术品以及艺术创造过程,呈现出以下特征:操作痕迹过于浓重;迎合大众口味,彰显媚俗特质;媒介宣传发挥重要作用。艺术与大众越来越近,而含金量却越来越少。艺术家需要永远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和挺拔的身姿,在促使艺术走近大众、贴近生活的同时,坚持艺术应有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品位。  相似文献   

16.
The emerging methodology of ethnocinema fuses techniques from its ethnographic origins with its co-constitutive methods, and invites collaborators to creatively come together for mutual education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Education as a site of the enactment and “politics of identity construction” continues to confront notions of authenticity/fallacy, hybridity/purity and a media-driven “fictive unity” in the ways we enact and teach culture (Souter, in Hall). Collaborative methods in educational practice, like ethnocinema, suggest that as notions of culture are changing so too must educational practices, both in classrooms and in research contexts. As global mobilities muddy the waters of articulable cultural values and identities, educational practices present an urgent imperative to engage in more dialogic teaching and learning – and more collaboratively generated research – to reduce alienation, generalisation and increase pedagogical border crossing.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e im/possibility and implications of moving beyond cultural identities in intercultural co-educational dialogue.  相似文献   

17.
以中国知网318篇CSSCI红色文化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对发表年份、作者、机构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我国红色文化研究发文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表明国内诸多学者对红色文化研究的关注度不断增加;《人民论坛》期刊是我国红色文化相关研究的主要阵地,有着较大影响力;国内红色文化研究领域相关学者较多,但高产出作者很少;我国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等是红色文化研究的重要科研机构,但各机构合作研究水平不高;我国学者对红色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红色文化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等方面,内容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18.
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平台是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重点科研项目成果之一.是以吉林省通化地区满族非物质文化为基础建立的专业性较强、资料较权威、影响力较大的一个大型数字化保护平台。在介绍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平台主要特色的基础上,分析其研究应用的必要性和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功能主义文化理论指出把文化放到其所在的背景作整体的研究,强调文化的整体性,文化研究的现实性,把文化当作活的形态,注意文化因素在整个文化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等。对基础教育阶段课程内容选择的启示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多一点整体性考虑,少一点政治意识同化;多一点生活体验,少一点思想教化;多一点整合,少一点版块化。  相似文献   

20.
李敏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3):110-113,118
以"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所收录的论文作为综述对象,对学前儿童习惯的国内研究进行综述。已有研究呈现的总体特点为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广泛,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多样,研究主体呈学科背景特点,不同历史时期的研究重心有所变化。已有研究的贡献包括对相关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肯定了培养习惯特别是在童年早期培养习惯的重大意义,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影响习惯的因素,并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和借鉴意义的良好习惯培养和不良习惯矫正方法,同时对本领域的研究方法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其主要不足在于相对其他年龄对象而言,对学前儿童习惯的实证性和系统性研究不充分,尚缺乏一个比较系统的研究框架。今后有必要加强对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学前儿童习惯特别是社会性习惯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